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虾病大暴发:都是酸雨惹的祸?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8-11  
     中山市东升镇利生村虾农原超荣,在4月中旬(农历3月初),所养白虾刚开塘两周多,就暴发红体病,使之相当愕然。

    “养了5年虾,今年是第一次这么早出现红体病。”原超荣告诉记者,当地历年来虾发病的高峰期都在农历5、6、7三个月,以红体和白斑病为主;9月到10月,也会出现“偷死病”,但影响不会很大。

    “其实4月初一场雨后,两三天周边虾塘就出现了红体病,只是到了月中才大规模暴发。”原超荣回忆说,当时,附近开塘出来的白虾,95%以上都有病症,但全军覆灭的也就2、3口塘,而刚投苗的却平安无事。

    据记者不完全了解,今年在珠三角、粤西、北部湾、海南等白虾主产区,早造对虾的排塘率远高于往年,特别是5月下旬到6月下旬,虾价意外下跌,就是受虾农争相卖病虾,短时间内虾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影响。

    “雨水太毒!”

    说这话的是中山市横栏镇益农虾苗场老板陈文辉,从事水产育苗行业10多年的“老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颇为无奈地感慨,“往年我培育的虾苗,不管是白虾还是罗氏虾,存活率都有8成以上。今年不行了,冻灾后正是缺虾苗的时候,成活率只有4-5成。”

    据他介绍,今年珠三角虾苗培育场的情况都很糟糕,培苗的存活率普遍只有2-3成,有的甚至“颗粒无收”。

    “水污染严重,雨水太毒!”陈文辉指着培苗场背后的一口铺了黑色地膜的蓄水塘对记者说,“抽上来的水,以为像以前一样,消毒、沉淀、过滤进车间就没事了。结果,培不出虾苗来,还排了几个池。”

    他认为是自己忽略了酸雨的影响,下过雨后,蓄水塘沉淀好的水应该重新处理。

    广州番禺养虾大户张树芬也持有相同观点。“下雨后一定要处理水。”他认为,当地发生酸雨的情况比想象中的严重,“用盆子接的雨水都是黄色的”。据他观察,如果风向不同,所下的雨酸度和污染情况也有差异。

    “如果是从海边吹过来的东南风,下的雨情况还好点;最怕就是从内陆吹过来的西风,一下雨,麻烦就大了。”张树芬说。

    酸雨成“隐形杀手”

    何谓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总称。

    2008年3月25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发布《2007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表明去年广州酸雨频率达到80.37%,而2006年为75.4%,远高于全省44.7%的平均水平。全省降水最大酸度值也出现在广州,为4.38,比2006年4.41的酸度值更低。

    公报称,与2006年相比,全省降水pH均值上升了0.09(酸度减轻),酸雨频率下降了8%,但去年酸雨污染依然严重,城市降水酸度较强,pH均值为4.89,酸雨频率为44.7%-66.7%的城市(14个)受酸雨污染(pH〈5.6),广州、韶关、深圳、珠海、佛山、茂名、肇庆、惠州和梅州等9个城市属于重酸雨区(pH〈5.0且酸雨频率〉50%),占42.9%。

    不可否认的是,酸雨污染已成为珠三角地区的一重大“隐形杀手”。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年来水产养殖中会出现如此多的不确定因素,包括种苗繁育越发艰难,鱼虾养殖过程病害频发,产量降低以及水产品重金属污染等。

    “酸雨降到地面后,导致水体酸化,其中生长的各种鱼虾等动物、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庄德辉认为,藻类是水体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酸化水体中,藻类数量减少,特别是在藻类形成水华季节,与邻近非酸化水体相比,种类明显偏少。

    “为了改善已经酸化水体的水质,撒石灰可使水中金属离子减少,水生生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这种措施不过是一时应急之策。因为酸雨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一种复合污染,如没有综合整治的对策,则意义不大。”

    “不能全怪酸雨”

    “比如说同样下一场酸雨,有的地方养的虾就死了,而有的地方却并没有受到影响,这怎么解释?”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杜国平面对记者的提问,反问到, “我认为不能全怪酸雨,养虾技术是关键。”

    他的观点是,下雨会影响池塘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导致对虾缺氧以及藻类本身的死亡,特别是持续的阴雨天气。“虾是低栖生物,对池塘中的溶氧要求高,水浅有利于防止缺氧。”杜国平认为,在阴雨天气,多开增氧机可使不利影响减小。

    据广东省气候中心的气象资料显示:5月21日-6月20日,广东省遭遇历史上最强“龙舟水”。全省平均雨量62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倍,创广东有完整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18个县(市)破当地历史最高记录。其中,除雷州半岛南部降水偏少外,其余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9成以上,珠三角地区偏多约2倍。

    杜国平认为,今年这种特殊的气候灾害,包括年初的冻灾,是诱发大面积对虾发病的主要原因。

    也有微生态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比较认可杜国平的观点,养虾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技术。“当前养虾过程中所使用的微生态制剂,相当大一部分是酸性的,甚至是强酸性。这些物质泼洒进虾塘,性质是否如同酸雨呢?”该人士说,“我认为,酸雨最多只能算得上是虾大面积暴发病害的诱因之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