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陕西省肉类加工企业有510家,规模以上企业24家,全省规模以上肉制品加工企业仅占全省食品行业规模以上总量的4.8%,这和肉制品加工业在食品行业中的本该拥有的地位极为不相称。就企业个体规模讲,截至目前陕西省还没有产值过亿元的肉类加工企业。而同是肉类加工企业,河南的双汇,其产值在2006年就达到了267亿元;山东的得利斯,其产值2006年近50亿元。
说起陕西省的肉制品产品,在消费者心里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如秦宝牛肉系列、宴友思熟肉制品系列、英考鸵鸟肉系列、华龙肉鸡、本香安全猪肉、华宇腊驴肉和镇坪腊肉等。这些产品在省内乃至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认知度和市场份额,本应该能够快速发展起来,但为什么发展不尽如人意,其中重要的问题是加工能力和养殖能力不匹配。生产秦宝牛肉系列的秦宝牧业公司按设计生产能力每年可屠宰10万头秦川牛,生产熟肉制品5000吨,而公司在2006年只宰杀了1万头,牛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产能的发挥。另一家肉制品生产企业方欣公司年屠宰生猪能力为150万头,2006年也只屠宰了11万头,放空能力92%。生产腊驴肉的华宇公司年产腊驴肉2000吨,按每头驴产100公斤驴肉计,需2万头肉驴。由于陕西省肉驴养殖跟不上,迫使企业向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等地寻求原料,从而加大了劳务和产品成本,影响了企业效益。类似的情况在猪禽加工企业同样存在,反映了一、二产业的严重脱节。
曾经,陕西省肉制品企业想借助和农户建立互动利益机制保证肉源的供应,但是在实际运作中,面对市场的挑战,这一机制的脆弱面暴露无遗。业内专家指出,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机制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食品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延伸,处理好企业和农户互动利益是食品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课题。目前,陕西省肉制品加工企业虽和农户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养殖大户+农户”等诸多模式,但总体运作质量不高,“两张皮”现象严重,只能有福同享,不能有难同当。肉制品生产企业宝鸡凤翔华龙公司2006年和众多养鸡户签订了养殖协议,企业在育种、培训、防疫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可只因鸡肉市场价格每公斤上扬了0.8至1元,养殖户就不肯履行协议责任,而将鸡卖给了别的企业,致使华龙公司损失了数十万元。
上面这个事例一方面反映出互动利益机制的脆弱,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陕西省肉制品企业实力不强,资金短缺,因此很难适应市场原料价格的起伏波动,这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瓶颈。经调查发现,秦宝牧业、华龙公司、英考鸵鸟、方欣公司、镇坪腊肉厂等诸多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肉制品加工业原料95%以上来自农村,加之产业的特殊性,使流动资金占用量巨大,经专家估算,陕西全省肉制品加工业资金缺口在8亿元左右。
陕西省食品协会秘书长林晓平认为,陕西发展壮大肉制品加工业有着非常有利条件。陕西省畜牧业资源丰富,省内的“秦川牛”、“陕北羊”、“关中驴”,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声誉,另外猪、羊、鸡、鸵鸟的养殖也具有良好的条件。现在,让农民富裕起来是热点问题,而发展肉制品加工产业,带动畜禽养殖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肉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可带动养殖、屠宰、饲料、有机肥以及皮、毛、血、骨等副产品加工,还可带动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以肉制品加工企业本香公司为例,冷鲜肉类产品每亿元产值可带动生猪养殖实现产值8800万元,饲料加工实现产值4300万元,有机肥加工实现产值560万元,农民可从中获利3334万元。同时,屠宰加工属于劳动力密集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针对陕西省肉制品加工产业中存在的二产和一产脱节的问题,业内专家呼吁,政府亟需从宏观经济高度予以调节和引导。首先,要抓好原料基地建设,解决原料不足问题,并对基地建设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其次,解决好企业与农户的科学互动利益机制,积极探索从市场到加工到养殖的食品产业链良性循环的科学模式,探索推广“公司+合作社(协会)”,“公司+基地+大户”等模式。再次,要加大对食品工业投入力度,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项目,争取金融部门对肉制品加工产业的投入,努力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还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肉制品加工生产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扩宽融资渠道。另外,各级政府要支持肉制品企业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并给予政策引导,最终使陕西省肉制品加工这一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