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保护,中国人将吃不到淡水鱼”
昨日,在中科院武汉分院召开的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十周年座谈会上,中科院院士、著名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呼吁,由于水源污染、围湖造田、酷渔滥捕等多种原因,长江淡水鱼资源急剧减少,人类食用最多的“四大家鱼”(长江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濒临灭绝。
鱼类基因在人工饲养中不断退化
2007 年,我国淡水养殖占渔业总量41.5%,而且通过人工养殖的淡水鱼达到1971.0 万吨,占淡水渔业的89.7%。
“渔类资源与家禽家畜最大的差异在于,渔类资源几乎依赖野外资源的供给。”曹文宣解释,家禽家畜通过人工繁殖饲养以及科学技术的培育繁殖,它们的基因会向越来越优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使得家禽家畜能根据人类的需要向多个优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鱼类的基因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却是不断退化的。”曹文宣说,因此在鱼类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必须不断补充野生的鱼卵资源进行繁殖饲养。基于鱼类基因的这种特性,如果野生鱼类资源受到破坏,影响将是一连串的,并且很难恢复。
淡水鱼资源减少缘于人类滥捕
“造成淡水鱼资源减少的原因很多,而人类酷渔滥捕是主因。”曹院士表示,鱼要有一个成长周期才能繁殖,但目前,长江捕捞的绝大部分家鱼都是仅生长半年左右的当年幼鱼,有些幼鱼在不足两个月就被捕获了。2007 年7 月底,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专家在东洞庭湖调查发现,东洞庭湖每天的渔获物内含有草鱼幼鱼147 万尾,青鱼幼鱼225 万尾,鲢鱼306 万尾。
“幼鱼资源的衰竭,是导致鱼类资源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曹院士呼吁,为了让长江鱼类休养生息,应在长江实行长期禁渔,建议长江休渔10 年,让资源逐渐恢复。他表示,长江渔业捕捞占我国渔业总量的很少一部分,长江休渔10 年不会影响我国渔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