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模式是农牧结合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模式,可以实现养殖排泄物全部资源化利用。具体做法是养殖场的畜禽干粪堆积发酵后直接施用到周边农田园地;养殖污水经厌氧池发酵后,在农田果园地势高处建造储肥池储存,通过铺设管网或自流或喷灌用于种植业。
典型———桐庐万强农庄。农庄建于1998年,租赁1200亩低丘缓坡兴建猪场,2007年末存栏生猪3012头,年出栏生猪5109头。配套建有高产水果基地520亩,茶园200亩,绿化苗木140亩,青饲料基地80亩。按1亩园地配套5头存栏生猪的要求,采用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利用地势特点,建立养殖场污水储存和灌溉管道系统,实行猪粪尿上山入园。猪场的所有尿液及冲洗水,先经三级沉淀后直接用小水泵抽到建在山坡顶部的8个储存池中,之后再通过在果园茶园等每间隔40米设一个喷灌龙头,按照果园要求的施肥量和施肥季节,用水管喷施。同时,采用干湿分离技术,将干粪经堆积发酵后直接用于果园、茶园和苗木园,实现粪尿零排放。
成效———一是生猪增效。补充青饲料,能节省饲料成本,同时猪肉质量提高,头约增效20元。2007年该场生猪养殖获利266.7万元,平均净利522元/头。二是种植效益增加。520亩果园全部使用有机肥,年约减少化肥成本近10万元,且可使水果产量增20%,价格提高20%。2007年,农庄水果总产值205万元,创利33万元,通过省肥、增产和提价取得的收益十分显著。三是生态环境改善。养殖排泄物零排放,山坡地力改善,万强农庄利用生态优势,开发果园自助采摘、农活体验、老年人静养等农业旅游观光项目。
异地结合、综合利用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畜禽排泄物超过周边承载量的中大型规模养殖场和专业生产区。在异地配套相应承载利用能力的种植业基地,养殖场干粪通过发酵处理加工成有机肥,异地转运后施用到农田园地;养殖污水经过沼气工程治理,沼液通过槽罐车或管网设施异地转运到农田果园使用。
典型———龙游雄德公司。浙江雄德生态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三沼”综合利用社会化服务的民营企业。公司一方面承担大型规模养殖场沼气池的建造与运行维护、沼液吸取和沼渣清理等服务,另一方面在种植基地内建造沼液储存池37个,铺设管道近1万米,通过沼液运输专用槽罐车,实现沼液异地浇灌,目前已辐射推广至1万多亩各类种植业基地。
成效———“三沼”服务机制的创新,使之成为大型规模养殖场与种植基地对接的良好中介,既解决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消纳问题,又为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分散处理、集中利用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平原、丘陵地带的中小规模散养密集地区,在一时还不能调整布局的情况下,采取分散处理、收集利用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对养殖场畜禽粪尿污水干湿分离后,采用专人专车上门收集,集中发酵处理后制成有机肥出售。散养户每户或联户建立沼气池,沼气用于取暖和炊事,沼液、沼渣作肥料还田。发展这种模式,就是要引导异地兴建生态小区或规模场,实现人畜分离,改善村庄环境。
典型———嘉兴南湖区。嘉兴南湖区生猪饲养量接近200万头,生猪养殖以高密度中小规模饲养为主。南湖区以分散处理和集中利用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推进了农牧结合和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
集中处理就是建立畜粪收集处理中心,加工商品有机肥。按照“户聚、村收、片处理”的方式,将鲜猪粪存放于干粪堆积池,由猪粪收集处理中心专人定时收集,以每2万头~3万头存栏生猪为片区,建立一个畜肥收集处理中心。到2007年底,全区已建立畜肥收集处理中心25个。其中21个已开始运行,日可处理新鲜猪粪800吨~1000吨,基本实现了生猪重点产区畜粪收集处理全覆盖。全区各畜粪收集处理中心以股份制形式,组建成立嘉兴市新竹生物有机肥产销合作社,开展商品有机肥生产、营销和推广使用。2007年生产商品有机肥30181吨,其中外销11709吨,区内使用9515吨。分散处理就是建设户用“沼气工程”处理。生猪养殖场(户)在对猪粪尿干湿分离的基础上,猪尿及冲洗水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对生猪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场)建设覆盖全区的大中小型沼气池。2007年底,全区已建大中小型“沼气工程”2895处,沼气池总容积85065立方米,沼气作为养殖户燃气使用,沼液沼渣作有机肥施用到周边农田或养鱼。全区已基本形成“畜禽—肥料—作物”、“畜禽—沼气—作物”的生态循环模式。2007年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建中低产田面积7100亩,促进农作物高产优质的作用十分明显。
典型———临安双干村。双干自然村有生猪饲养户102户,占总户数的80.3%。2005年实施“退村进山”畜牧业发展模式,在离村庄1000米外的大塘坞调换、租用土地24亩,由村生猪合作社为主体兴建畜牧小区一区。该坞三面环山,有茶叶、板栗、桑园等440多亩,共投入资金290万元,新建猪舍23幢,同步建造二级沉淀池、沼气池等,共有11个规模养殖大户入区养殖,2007年饲养量达6500余头。在板栗山上建造了储存池2只共100立方米用于储存沼液,并通过管道自流灌溉板栗林和桑园,同时采用干湿分离技术,干粪堆积发酵后还园。2007年,村委又继续实施二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00余万元,占地40亩,共容纳20个大户。
成效———养殖效益增加。小区的31户养殖户实行“统一种猪引进,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防疫消毒,统一污染治理,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制度,降低了疫病风险。小区内平均每户饲养母猪25头,自繁自养,降低子猪成本100元;统一采购饲料,肉猪可降低饲料成本30元/头;2007年,一区出栏肉猪4500头,总利润220余万元。种植业增效明显。小区周围茶桑园等全部使用小区提供的有机肥,年可节省化肥成本2万多元。2007年板栗产量比往年提高近10%,生态效益明显。小区的建设解决了该村原有的人畜混居的现象,达到了养殖污染排泄物的零排放。小区建设前全村70%的农户养殖生猪7000多头,村庄很脏。小区建设后人畜分离,养殖生猪增加至1万多头,农民增收了,村庄干净了,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区域配套、循环共生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资金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养殖场,配套一定面积的综合性农、林、渔业生产区域,通过生物工程处理方式,将畜禽粪便分别转化成生物蛋白、有机肥料、沼气能源等,配套用于周边的种养殖业和用作农户燃气,实现局部区域内资源循环、生态平衡。
典型———浙江余杭蓝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按照生态循环规划了五个功能区块。种猪养殖区,建有年出栏生猪2万头养殖场、蚯蚓反应器1.2万平方米,日处理120吨污水的设施,年产4000吨的有机肥厂。生态鳖养殖区,总占地1010亩,采用外塘全生态养殖方式,养殖生态鳖200万只。农作物生产区,占地156亩,种植有梨树、水稻、牧草等。湖羊养殖区,羊场30亩,配套青饲料基地56亩,年产湖羊种羊2000头,商品羊3000头。园外辐射区,面积2.4万余亩。主要产业为生态鳖、蔬菜、茶叶、竹笋等。春末至秋末,猪场粪污经干湿分离后,猪粪熟化后用到20亩大棚养殖蚯蚓,蚯蚓活体用作生态鳖基地的饵料,污水经生化处理后用作水稻田当肥水。秋末至次年春末,猪场粪污水经干湿分离后,猪粪生产有机肥用到梨园茶园施春肥,污水经厌氧酸化处理后用到墨西哥麦草田,种草养羊。
成效———园区实现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三赢。产蚯蚓活体156吨(10元/千克),猪粪有机肥975吨(450元/吨),直接经济效益200万元;污水处理沼液用作农肥,节约化肥成本2.5万元,有效实现了猪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明显改善了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