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四川生猪产业调查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4-10  
     去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生猪生产的空前关注。本报记者最近深入我国生猪产销大省四川采访时发现,在市场、疫病双重风险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延续数千年的以“散户”养殖为特征的传统养猪模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记者对此做了调查。

    在市场引导和政府扶持的两轮驱动下,一场冲破千百年传统的养猪模式,以规模化养猪催生生猪产业化、现代化的革命,正在以成都各郊县为代表的四川农村悄然兴起。记者调查发现,这场畜牧产业化开局良好,各界投资热情空前高涨,规模化养殖纷纷上马,预计生猪存栏将大幅上升,最迟到2009年下半年,市场供应将恢复平衡。

    现代化企业开始入主生猪生产领域

    成都市是四川省最大的生猪基地,年出栏生猪1095万头,猪肉7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1/8。

    记者在成都实地调查发现,与传统的以户为中心的千家万户养猪模式不同,现代化企业已开始入主生猪生产领域,一批布局合理的规模化、大规模化、超大规模化的养猪场,正在成都各郊县纷纷上马。

    在离大邑县县城半个多小时车程的一座山头上,记者看到一幢名为成都金正食品有限公司的办公楼,据总经理张在林介绍,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从发展种猪到加工食品,实行一条龙生产。今年自产四五万头,还提供全县种猪的40%。企业和县内1460多户农村养猪专业户签了协议,每户至少养猪100头以上,多的上千头;还和100多个养猪小区签了协议,每个小区至少数千头。为确保协议生效,金正公司的收购价比市场价每斤高出五角至1元。

    县里介绍说,金正公司是成都市目前已建成的最大养猪场。记者想看看养猪场,却被带到会议室旁的监控室,几十台电脑显示屏上,每幢养猪场的情景一目了然。他们说,每头猪的饲料、生长、防疫情况,在电脑上都能追本溯源。

    在市场上经历了沧桑沉浮、曾经饱受亏损之苦的一些农村养猪大户,在国务院和省、市养猪扶持政策的感召下,在当前市场利好的刺激下,也开始实施自身的革命——发展较大型的专业化养猪场。

    大邑县苏家镇永兴村的大户夏彪就是其中一个。他见到记者时说:“现在政策太好了,简直太好了。过去求人,现在是各部门干部下来服务,天天帮我们。”

    夏彪正在原址新建一座19幢养猪房、一座可全部处理猪粪的设施——800平方米的沼气池。过去年出栏500头,现在要建成年出栏两万头的规模。原来没有名称,现在成立了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公司。讲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更是头头是道。

    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养猪场进入农村

    在崇州市道明镇红旗村,一座两山夹一沟的山头上,一排排崭新的楼房顺沟而建。此处占地40亩,项目属于存栏1000头母猪的种猪场,据说是成都泰深农业发展公司在大邑投资六个养猪场中最小的一个。选址此处的优势在于,经沼气处理过的粪液,可通过管道顺沟而下,自流灌溉山下的6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在众多申报者中,泰深公司是崇州市批准的六个规模化养猪企业之一。据总经理王协介绍,公司在建的六个点可养猪20万头,另外依靠自有的饲料企业、担保公司等机构,给当地50个养猪合作社共3500户养猪大户签约,共带动大户养猪80万头。预计建成后今年养殖规模总计可达100万头。

    对于市场风险,王协心中有数,他介绍说,他们公司是英国PIC公司在四川的总代理,英国公司PIC良种猪品质好,与其它优良品种比较,该品种瘦肉率高、饲料成本低、育肥期短,在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在成都,养猪产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即具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上市公司,也开始进军生猪产业。据都江堰市纪委书记赵浩宇介绍:“新引进的上市公司南京雨润集团,投资1.4亿元在都江堰市,已建成一座年宰杀能力120万头生猪的食品加工企业。目前又投资4500万元,正在建设一座年出栏五万头的规模化养猪场,按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

    生猪产业整体进入由散养向规模化养殖的历史性转变

    去年上半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大量调研后,决定扶持生猪产业,提出新增一头母猪,政府补助120元钱,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按10%的投资补助,对母猪实行保险。政策作用很大,全市农村很快形成了买母猪、建猪圈的热潮。

    随后,国务院出台发展和扶持生猪产业的政策。成都市积极响应,并提出规划:在全市的农村新建出栏1500头以上的1000个生猪养殖场,每个场补助20万元,首先要选址贫困村,各区县还有另外的补助。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经过基层落实后,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各界投资养猪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都市农委副主任柯建国博士告诉记者:“全市的规模养殖场已达到1500个左右,规模养殖比重由34%上升到57%。其中万头以上的养猪场由2006年的九个猛增到目前的101个。”

    记者采访发现,实际效果比预料的还好。几千年的传统养猪模式,在短短几个月就被冲破,散养的传统生产方式正大步跨向规模化生产,四川“粮猪安天下”的历史正向“企业稳市场”迈进。

    据大邑县农业发展局长张云介绍:“我们在全县200来个村中选了100个村,搞100个标准化养猪小区,年出栏100万头。目前这些小区已全面投产。

    为了有效抵御市场和疫病两大风险,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发动的这场生猪产业化、现代化革命,已经开始冲破几千年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正在构建的新型生产力格局,已经引发的农村生产关系大变革苗头,值得密切关注。

    散户逐渐减少、规模户增多,已成为大趋势

    对于以生猪为代表的畜牧产业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两大风险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传统的以户为单位的散户养殖模式,无法解决排污、环保等难题。

    四川广汉市绿松养殖场总经理罗杰松算了一笔账:“我们场一头种猪的18针次疫苗,要花50多元;商品猪打三次,花17元至18元。但有个特殊情况,不少疫苗并不是以每头猪的剂量来散装的,有些疫苗特别是进口疫苗,是按40头的剂量包装的。对散户而言,养一头或几头,都得买一瓶,一组疫苗要全套买齐,得花2000多元。”

    罗杰松的结论值得,他说:“散户不可能为几头猪去花大价钱买药,基层政权也不可能为千家万户的每头猪打那么多次针。因此,散户养猪,不死亡、不发病纯属侥幸。”

    基层干部分析认为,加之农民外出务工和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向城镇和城市转移,散户逐渐减少已成为农村大趋势。农民务工挣钱、规模养殖场为社会提供生猪商品,正在形成农村新的生产力格局。

    成都模式:养猪社区化、农民股份化

    为解决散户养殖商品猪的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成都在今年启动的生猪产业化改革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解决办法,即养猪社区化、农民股份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新的生产关系格局。

    记者解剖了大邑县华悦生态公司养猪场模式,据公司技术经理陈弟华介绍,正在扩建的年产两万头养猪场,基建投资500万元。资金比例是按3:3:4的结构,即农民入股30%、村集体入股30%,企业入股40%。

    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村集体通过向大邑县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借款入股,农民则以土地和现金入股,土地指养猪场所占用的土地。现金每股1000元,最低1股,最高不超过10股。陈弟华说:“对股份数量限制的目的,是政府确保大家都有股份,惠民面要大。预计每股分红300元,其中村集体分红可达到8万至20万元的水平,用于村上各种公益事业。”

    对经济困难的农户,则把每个规模养殖场建设中由政府补助的20万元量化到他们身上。如此一来,绝大多数散户以股份形式拥有了分红的权力,解决了增收和吃肉的难题。

    对这种农民股份化、养猪社区化的新型生产关系格局,基层干部形象地概括为“农民养猪不喂猪,农民有猪不见猪”,并称这是新农村的写照。

    村级政权归位,新生经济组织协调各种利益主体

    在这场催生新的生产力主体、衍生新的生产关系格局的生猪产业化大变革中,最基层的村级政权开始退出经济活动,其利益保障以股份形式体现,同时回归政权本位,只履行提供和保障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的职能。而企业、村集体、农民三方的利益关系,则由各村成立的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协调。

    据成都市农委介绍,企业、生猪专业合作组织都可以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但村委会不能作为实施主体,只能以股东身份参与。市场(包括县级)补助资金,一律要量化到农民,量化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村委会与业主共同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村委会作为股东将财政补助资金直接量化到每个村民,并将每年的红利再量化到每个村民。如蒲江县的模式。

    二是村民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携政府补助资金入股养猪场,再将每年的红利量化到村民。

    三是召开村民大会,村民推举村委会成员作股东代表,携补助资金入股养猪场,按股分利后再将红利量化到村民。如龙泉驿区和新都区。

    四是业主和村委会共同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组织,政府补助资金作为村委会的股本金,合作组织保底分红给村委会,村委会再量化到村民。如双流县、都江堰市等。

    成都市农委副主任柯建国博士认为,成都市的实践表明,这场变革旨在探索、培育和大力扶持新的生产力,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和市场主体。过去是农户经济,今后是农户、集体、企业等要素共同形成新的生产力,如合作社、规模化种猪场,规模化养猪场、加工企业等等。

    柯建国说,成都的实践,将通过探索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提高畜牧业的组织结构。成都规定,在现代养殖企业中,龙头企业股份不能少于40%,农民的股份不得大于60%。与前几年“公司加农户”模式不同的是,过去是合同关系,违约追究很难;现在是股份关系,各方面都是真正的利益主体,这种新型的合作制,有公司出面面对市场,有龙头企业出面组织生产,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并按章程实施选举、监督和分配,符合国际上的成熟模式。

    记者了解到,在都江堰市等基层区、市、县,有关部门已迅速借鉴这一模式,把它运用到猕猴桃等水果和蔬菜等其它种养业上。新型的、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的农村社会生产关系,正在农村许多领域萌芽。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