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农民、日韩制造商和三国消费者“三败俱伤”告终的2000年中韩大蒜贸易战、2001年中日大葱贸易战,凸现了一个事实:中国与东北亚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客观上已经形成的贸易分工和产业递进格局,后者正在或需要逐步让出市场空间的农业集团主观上却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当中国潮水般的价廉物美农产品挟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之势涌入,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替代了他们的产品时,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地盘徒劳地作着艰苦抗争,引发无谓的贸易冲突。为了东北亚各国和地区的各自利益和共同利益,更主动地整合中国与日韩等东北亚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资源,更有意识地促进农业生产流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非常必要。
一、东北亚在中国农产品一食品现有贸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
与中国人地比例相仿的亚洲,是中国农产品——食品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尽管,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人均耕地面积0.1公顷,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但是在亚洲,我们的人均国土资源仅略低于平均水平,更分别是人均收入高出我们40倍、10倍和15倍的高收入东北亚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2.5、3.5和4.5倍。这样,中国农业价廉物美的劳动力优势在亚洲完全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1.2001年中国对亚洲农产品——食品进出口情况
2001年,中国128亿美元的食品和活动物出口额中,94亿美元出口到亚洲,占74%。其中,52亿美元出口到日本,14亿美元出口到韩国,中国农产品——食品向东北亚这两个国家的出口值,占对亚洲出口总额的70%、对全球出口值的一半以上。
不仅农产品——食品,中国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和进口,都是除香港外(中国大陆对香港的进出口商品多数不是直接的来源地和目的地)的亚洲的第一和第二。2001年,中国对日本出口额450亿美元,占对亚洲出口额的31.91%;对韩国出口额125亿美元,占对亚洲出口额的8.87%。中国自日本的进口额428亿美元,占自亚洲进口额的29.08%;自韩国进口234亿美元,占自亚洲进口额的15.90%。
中国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格局,总体上是,中国顺差在农产品——食品,中国逆差在制成品。这种格局,又是中国农产品——食品总体顺差,具有比较优势的表现。表1给出了2001年中国务类食品(商品构成按SITC分类)对全球和对亚洲的“净出口指数”。
2001年中国在对全球进出口顺差225亿美元、净出口指数0.04的同时,对亚洲逆差63亿美元、净出口指数—0.02。但是中国对亚洲的食品进出口与对亚洲的进出口总体情况相反。中国对全球食品进出口顺差78亿美元,相当于食品出口总额61%,净出口指数0.44;而对亚洲食品进出口顺差80亿美元,相当于对亚洲食品出口额的85%,净出口指数0.74;中国食品对全球的进出口顺差,基本出自对亚洲的食品进出口顺差。这说明,相对于其他行业,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食品部门,是中国这个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充裕国家的比较优势所在;相对于总体上与中国一样人多地少的亚洲国家,尤其是其中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很紧缺的高收入的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幅员辽阔的中国农业——食品部门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在全球,中国各类食品中,乳品及蛋品,糖、糖制品及蜂蜜,饲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的净出口指数为负值,主要是来自土地资源充裕的北美洲、大洋洲的乳品和饲料的人超,说明相对于它们,中国农业受制于土地资源紧缺。在全球,大量占用耕地的粮食,确实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而在亚洲,中国所有各类食品的净出口指数都是正值。不仅更少依赖土地、更多耗费劳动力的畜禽产品、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净出口指数很高,而且土地密集型的粮食:谷物及其制品,饲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的进出口指数,也分别高达0.77和0.73;只有土地密集型的糖、糖制品及蜂蜜的净出口指数低至0.11。
2.2001年中国对韩国和日本农产品——食品进出口情况
与中国在全球的顺差相反,2001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逆差109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对韩国出口额的87%。逆差来自工业制品的113亿美元(出口95亿美元,进口209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向韩国出口工业制品总额的1.2倍。
在这种总体格局中,中国的食品顺差13亿美元(出口13.7亿美元,进口0.95亿美元),基本也就是中国向韩国的食品出口额,净出口指数0.87。其中,谷物和饲料、水果蔬菜的进出口指数超过0.90,乳品与蛋品、水产品相当于食品类平均水平,肉类0.59,贸易比重极低的活动物和糖类是负值。韩国自中国进口的食品中,45%是水产品,其次是谷物,29%;第三是蔬菜水果,11%,前三项合计,占韩国自中国进口食品的85%(见表2、表3)。
韩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日趋密切。韩国总贸易顺差中,约有一半来自对中国的顺差,2001年韩国在对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等以往大宗贸易国的出口都下降了15%左右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出口仅下降1.2%;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韩国的第二大市场,在其全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10.7%上升为12.1%。
2001年韩国进口总额下降12.1%,而来自中国的进口却在增加;来自日本、美国的进口在其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9.8%、18.2%下降为18.9%、15.9%,而来自中国进口所占的比重由8.0%上升为9.3%。
与中韩贸易格局相似,中国对日本贸易同样也是初级产品出超(66亿美元,出口83亿美元,进口17亿美元),工业制品人超(45亿美元,出口366亿美元,进口411亿美元),相抵后中国顺差21亿美元,仅相当于日本商品进口额的5‰左右。
不同的是,中国对日本显现出更大的初级产品——食品比较优势。在所有类别的初级产品中,仅有初级产品中的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有不到0.5亿美元的逆差,相当于中国该类商品向日本出口金额的4%,其余类别的净出口指数都是正值,最高的是食品和活动物,0.93;次高的燃料能源,0.76。在食品中,除了活动物日本有相当于中国进口量40%的对中国出口(但其出口额仅占食品出口总额6%),其他所有类别几乎“一面倒”,日本只有进口,没有出口。份额最大的是水产品,占37%;其次是蔬菜水果,占32%;第三是谷物,占16%。前三项合计,占日本自中国进口食品总额的85%。与韩国从中国的食品进口结构相似。不同的是第二、第三位置。
从日本的食品进口来源国分析,同样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食品越来越显现的优势。2000年日本食品进口总额460.47亿美元,其中来自美国的进口额最高,123亿美元;中国其次,60.97亿美元;二者合计占日本总进口额的39.97%。可能预示的趋势是,相对于日本总进口4.0%的增长率、来自美国的进口3.4%的增长率,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长率达到了12.6%。在15类食品中,11类的前5名进口来源国中有中国,蔬菜/蔬菜制品、坚果/坚果制品的优势尤为明显,所占比例分别为46.6%、44.8%;其中,脱水蔬菜、豇豆所占份额超过80%,几成垄断之势。只有活动物、乳品及蛋品、饮料、动植物油这4类产品不在前5名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