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许多市县就是从这里获取优质雄性罗非鱼苗种进行养殖,并尝到了甜头。到2007年,广西罗非鱼养殖产量超过20万吨,以出口基地带动的罗非鱼养殖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月16日,由国家财政部资助1700多万元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罗非鱼大规格鱼种规模化培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实施,在广西水产研究所举行了启动仪式。这意味着,广西由于这一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经费支持,将在罗非鱼苗种繁育、大规格鱼种培育、池塘和大水面网箱养殖方面开拓更大的空间。
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世界推荐养殖的优质鱼类,也是我国水产养殖主导品种和出口创汇优势品种之一,目前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广东省是我国养殖面积最大和产量最高的省份,下面依次为广西、海南和福建。为了解决我国罗非鱼产业存在的产品规格小、品质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国家立项开展“罗非鱼大规格鱼种规模化培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研究”。该项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牵头,杨弘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联合了上海水产大学、中山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广西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渔业产品认证分中心、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罗非鱼良种场、茂名三高良种繁殖基地、南宁百洋食品有限公司、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产、学、研、管”联合体,开展罗非鱼产业技术研究及示范。
据了解,今后3年(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西将与广东一起共同推广实施10万亩罗非鱼生态养殖示范。其中,广西水产研究所承担罗非鱼12万尾亲本选育、3亿尾苗种繁育,联合南宁、柳州、合浦、防城区等市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南宁百洋、北海国安等企业和养殖大户共同承担1亿尾大规格鱼种规模化培育、4.78万亩成鱼池塘生态养殖、4.7万平方米网箱养殖,培训农民4400人~6500人次,完成相关学术论文22篇。
项目首席科学家杨弘说,各地不同的养殖模式各具示范意义。广东起步早,罗非鱼养殖走在全国前列;广西作为后起之秀,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良种繁育、劳动成本、气候条件、可开发水域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在广东广西选点进行项目研究,目的就是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操作规程,在技术上设置统一的标准,建立一种可以推广的技术模式。通过良种选育、生态养殖、饲料配制、病害防治、加工工艺开发、质量控制规范的制定和可追溯系统建立,集成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阶段的产业共性技术,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从而提升产业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证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催生出一些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新思维、新机制、新模式。
广西水产研究所甘西所长表示,要通过参与这一项目的实施,建立广西的罗非鱼遗传育种体系,大规模生产种质优良、生长性能突出、抗逆性和抗病力强的罗非鱼良种,迅速扩大良种覆盖率,实现对罗非鱼产业的高产稳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保障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