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刺参池塘养殖病害防治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2-13  
     发病原因分析

    一是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进排水闸门悬在离池底40厘米以上,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还有部分参池建在离海岸几千米甚至万米处,进排水使用同一个渠道,致使水质质量差,交换量小,进水处无过滤和沉淀池。

    二是虾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采用石礁,石块小,间距与堆距都在5米~6米之间;有的参池采用编织袋装泥,仅三袋搭成三角形,间距与堆距也在5米~6米;还有的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刚进水就被潮水冲垮,既不利于海参栖息与度夏,又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阻碍了海参的正常生活与摄食。

    三是清淤消毒不彻底,导致水质败坏。有很多参池养殖多年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堆积了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后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出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影响了海参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海参瘦小体弱而发病。

    四是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饵料严重缺乏。很多养参户,不顾养参池所处的地理环境,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在养参条件并不理想的参池,每亩放苗量竟达到10万头之多,又不舍得投饵,这样当海参逐渐长大时,天然饵料严重缺乏,海参的生长空间也逐渐缩小,造成海参缺氧缺食,体弱患病而死亡。

    五是养参业者技术素质差,缺乏科学养殖和防病意识。这是海参养殖迅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许多养参投资商从来就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习性了解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且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最后导致海参死亡。

    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般容易发生的病害有:一是桡足类(主要是猛水蚤、剑水蚤等)的伤害,可以用2ppm-3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二是溃烂病,主要在高水温时(10℃以上)细菌滋生快或被桡足类损伤感染引起刺参溃烂解体,可以用抗生素类药物每隔3天~5天全池泼洒1次。在高温季节,尤其进人8月高温期,应采取降温措施,使水温控制在27℃以下;三是腐皮综合征,可以使用池底改良剂,控制有机物,杀灭病菌,通过使用固态氧增加池水和池底溶解氧含量。

    病害的预防应当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前期规划,规范管理,适当选用一些水质和底质改良剂,如增氧剂、微生态制剂等,预防病害;坚持控制密度,合理放养;坚持清淤消毒,定期调控;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无病的成参养殖池,最好每15天~30天,用生石灰消毒1次,每亩水深1米用量30公斤,在低潮时全池泼洒,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在刺参的养殖期间,病害发生尚不严重,且一旦发病可以控制,但是也应密切监控,不容忽视,应经常潜水观察海参的健康状况,早隔离、早治疗。已发病的养殖池要从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入手,除加大换水量外,每亩用40公斤生石灰消毒,且派潜水员收集病参,将病参放养在小面积池中,用青、链霉素各50毫克/升药液药浴30分钟。隔天一次,待病参治愈后再投放于养殖池。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