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地选择养蛙池应选在水源充足,环境清净,噪音少,交通方便,通风向阳的地方,水质要求达到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
二、蛙池建造以砖和水泥结构构成,每个池的面积以12~2平方米为宜,围墙四周及池底用水泥批档抹光滑,防止泰蛙跳跃时擦伤皮肤引发病害。池内应建一高15~20厘米,宽1.5~2米,长3~4米,面积为4~6平方米的休息与饲料台。池底要有排水口,底面向排水口倾斜,斜度以能排完积水为宜。
三、放养前准备放养前要对养殖池用生石灰、二气氧化氯等进行彻底消毒。检查进排水系统是否畅通,防逃设施是否牢固。每个池内应适量放些经过消毒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供泰蛙栖息之用。
四、蛙种放养幼蛙入池前应用5%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放养幼蛙的个体大小一般为8~10克,放养密度一般为150~300只/平方米。随着个体不断长大,要逐步分疏分规格饲养。成蛙的养殖密度为100~200只/平方米为宜。
五、日常管理
1.饲料投喂。饲养泰蛙的饲料来源较广,可投喂鲜活饲料,如蚯蚓、小鱼小虾等,也可投喂青蛙专用颗粒膨化料。鲜活饵料要无毒、新鲜、干净,所选饲料应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一般情况下,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幼蛙期占蛙总重量的6%~7%,成蛙期占蛙重量的3~5%。投喂次数按蛙类规格而定,幼蛙每天投喂3~4次,成蛙2次。天气变化时少投或不投。
2.水温和水质。泰蛙生长适宜水温为23~30℃,炎热的天气必须遮阳,每天换水,并增加水的深度。换水时应捞出死蛙和腐败动植物。此时,水源最好选用PH值为7~8的地下水,但要经过蓄水池暴气增氧。
3.分级饲养。因幼蛙有互相残食的现象,因此,每隔7~10天应将不同规格的个体选出分级养殖,防止大吃小。
4.巡池视察。每天勤于巡池和视察,注意蛙的摄食,活动情况与病害现象等,做到及时处理和诊治。
5.防治病害。蛙池要经常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等消毒。饵料中要适当添加蛙类高维素或水产专用Vc。高温季节,要经常加水,保持水质良好。红腿病、肠胃炎可按每千克饵料拌2~3克土霉素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
6.捕捞。泰国虎蚊蛙耐寒力差,水温低于12℃则会死亡,因此,11月上旬之前就应将蛙捕捞出售。捕捞成蛙上市时,应用手轻捉,或用手抄网捕,注意别碰伤蛙体。(曾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