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天气已经很寒冷,罗非鱼苗场已基本停止了生产,但他还是遵守着十多年来在鱼苗场打工的习惯,早上7点半,开始一天的苗场工作。
叶玉周工作的苗场位于广州番禺区,400多亩水面,年生产罗非鱼苗一亿多尾,在业内名气很响。
1月中旬,记者去采访时,场里的60多个工人正在享受着销售淡季的清闲,准备迎接今年开春放苗开始的繁忙旺季。
用工淡旺季明显
记者在叶玉周工作的苗场里看到,两口向阳的大塘罩着塑料棚子,里边是少量准备开春出售的越冬苗,还有一些水深的塘里放着过冬的亲鱼。除此之外,大部分塘和所有水泥池都空着。
“现在几乎是一年中最闲的时候,场里存苗很少,几乎没有客人来买。”在空置的一排排水泥池旁,叶玉周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他和工友们主要工作就是日常喂鱼、换水、清洗和巡塘等。“活儿很少,干完了我们都坐在楼下晒太阳。”他笑着说。
据了解,由于水产养殖的季节性强,进而带动鱼苗场用工形成淡旺季明显的特点。叶玉周所在的场长阿云介绍,每年从4月到10月,是场里最繁忙的时节,亲鱼开始大量繁殖后代,上门买苗的客户多,购买量大,工人们不得不经常加班。阿云还告诉记者,每年的销售旺季里,工人们往往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
据了解,这个苗场里常年固定的工人共有60来个,分为四组,主要工作是罗非鱼苗的培育,其中七成人来自本省,有少部分来自广西、湖南和江西等地。场长阿云说,去年由于场里扩大了亲鱼的数量,鱼苗的繁殖量大幅增加,捞鱼花、标粗鱼苗、搬运鱼苗等工作量增加了很多,旺季用工紧张的局面一度出现。
“但只要忙过了销售旺季,接下来就很清闲,可以闲到下一年的旺季到来。”淡季里,工人们做工的内容只有一个:照顾亲鱼安全越冬,准备来年的生产。
熟练程度决定待遇
12年前,18岁的叶玉周经信宜同乡介绍,成为这家鱼苗场的工人。“1996年刚来的时候,每月底薪只有250元,加上伙食补助、加班费、销售提成,一个月总共也就400多元。”他回忆,当时这样的工资水平跟在工厂打工差不多,看中了这里住宿条件比别的地方好很多,每人有一个套间,工作强度也不算大,他就一直留了下来。
如今,叶玉周已经成为苗场的熟练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也逐年上涨,现在已经涨到每月800多元,加上其他各种奖金和补助,一个月总共有1400-1500元的收入,扣除各种保险,每月拿到手有1200-1300元。
来自梅州的工人黄魁雄说,这些年苗场的生意都不错,工人的收入也跟着增加,“鱼苗产得多,卖得多,我们相应的奖金也多。”
和叶玉周所在的大苗场比,增城邓老板的苗场小很多,只有100多亩水面,10多个工人。其中有7个是比较稳定的,都是他的亲戚、同乡和住在附近熟悉的村民。除此之外,其他工人都是每年旺季通过张贴告示招来的。招来的工人也都是本地或外省的农民。“临时招工的要求不高,只要诚实、肯干、有力气就行。”邓老板透露,固定工人一般都有1500元/月以上的工资。熟练的技术工人,可以独立操作,能够带着其他工人们完成比较繁琐工作的,工资能达到3000元/月。
邓老板说,跟商品鱼养殖相比,苗场的工作有更高的技术要求,而育苗工作必须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掌握好,所以鱼苗场的老板都想留住熟练掌握技术的工人。
中年技术工作主力
叶玉周的新宿舍是2006年建好的,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套间,有洗手间,电视,还有一个靠在大池塘边的阳台。“要是在外边工厂打工,像这样的一个房间起码要塞进8个人住。”
在叶的宿舍里,他指着一个放在墙边的大鱼缸对记者说,“我原来根本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到场里以后培训,跟着技术员和熟练工人学,后来自己也搞了一缸鱼放在房间里养。”
场长阿云告诉记者,鱼苗场的工作有一定技术要求,他场里的工人一半以上都是招来以后再培训的,其中大部分人已经在这里做了十年左右,不少人的家属都来到了当地,再加上收入逐年增加,工人队伍很稳定,基本没有短期内离开的。
40岁的江西赣州籍工人舒忠民是阿云场里少数来自外省的工人之一,1998年来苗场打工之前在家务农。他告诉记者,苗场的住宿条件很好,有伙食补助,每天吃饭自己只花6-7元钱,场里的劳动强度比在家乡务农低很多,他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与大型苗场用工稳定相比,中小型苗场工人的流动性则比较大。
增城邓老板的鱼苗场在旺季时,工人缺口很大,招工也比较困难,“有些20岁出头的年轻工人,经常做1个月左右就走了”,老邓说,目前苗场用工的主要劳动力还是年龄偏大的熟练工人。有些工人在苗场做满整个旺季,冬天到了就辞工,等明年旺季再回来做。
前不久,邓老板通过张贴告示招到一名很有经验的中年工人,让他兴奋了好一阵子。据了解,这位工人以前在湖南老家的鱼苗场做过家鱼繁殖,还养过商品罗非鱼,来这之前,在增城一个甲鱼养殖场做鱼苗繁殖。
“能招到这样有经验的工人很不容易,一定会给他好待遇,今年让他踏实地在场里做工。”邓老板说。(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