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肉价上涨属"周期波动"多管齐下调控成效显现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1-14  
     猪肉作为百姓菜篮子里“分量”最重的内容之一,其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中央领导和全社会的关注,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证供应、稳定肉价、保障群众生活的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陆续落实到位,生猪生产正在逐步恢复,价格要从高位下调。

    分析肉价上涨的原因,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邓富江归结了四点:一是养猪比较效益低,即便当前效益好了,一头猪的利润也不过400多元钱;二是规模化养殖的比重小;三是近年来动物疫情较重,养猪风险较大;四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猪肉消费需求拉动增强。

    “其实,我们对猪肉涨价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秘书长荆继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始终保持着一份冷静。他认为,猪肉产品价格波动是有周期性的,自2007年以来的新一轮肉价上涨实际体现了“周期性波动”这一特点。

    据荆继忠介绍,1997年是国内养猪业的黄金期,那时候的猪肉饲料比达到了1:7,养猪赚了大钱,养猪户积极性大增。1998年,市场猪肉价格下跌,养猪业陷入亏损。2000年,猪肉市场价格回暖,养猪农户又开始新一轮的“一哄而上”。但从2005年肉价再度滑坡,2006年上半年滑入谷底。对于2007年至今的肉价上涨,人们有理由判断养猪业又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代。

    如何才能让猪肉市场相对稳定呢?荆继忠等专家建议,有关部门用好“有形”和“无形”两只手,在加大政策性调控的同时,尽快建立和完善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预警机制,为养猪农户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农产品监测信息;并推出“生猪期货”等市场机制,稳定养猪产业,让肉价走出“周期性波动”怪圈。

    怎么运用“市场之手”?荆继忠说,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预警平台。让养猪农户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由此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有效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规避风险,减少损失,进而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农产品价格预警实施起来固然难度很大,但是广大农民却十分需要。”荆继忠说,“可以通过政府、农业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的合作,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科技等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发布,同时要疏通传播渠道,让农民方便获取信息指导。”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