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大闸蟹的变局:让大闸蟹与洁净水和谐共生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2-12  
     曾几何时,有“蟹中之王”美称的阳澄湖大闸蟹围网养殖密布阳澄湖和东太湖,“天罗地网”式的网围养殖方式在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创造出了一个价值高达22亿元的名牌的同时,也给阳澄湖、东太湖带来了严重污染。要大闸蟹,还是要干净水?苏州人给出了肯定回答:让大闸蟹与洁净水和谐共生!

    阳澄湖大闸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体壮,色、香、味极佳,向来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极品螃蟹,被誉为“蟹中之王”,市场上的价格至少是别处螃蟹的两倍以上。香港有关方面曾对“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价值进行评估,目前已攀升到了22.1亿元。

    就在阳澄湖大闸蟹面临大好前景的时候,苏州市政府却作出了“阳澄湖大闸蟹,请为清洁水源让道”的决择,决定将阳澄湖网围养殖面积从8.06万亩一下子压减到3.2万亩。“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叫得最响的昆山市,马上也作出“弃蟹保水”的决定:今年12月31日前,淀山湖网围养殖全部拆除;2008年5月31日前,阳澄湖本市境内的网围养殖面积压缩到4500亩;2010年12月31前,辖区内现有湖泊、河沟的围网、拦网、网箱养殖面积控制在水域面积的20%以内。

    压缩网围养殖面积动真格

    核心阅读:

    十几年前,清水村总共才4家大闸蟹养殖户。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阳澄湖区的养殖户已达2889户。在大闸蟹网围养殖高峰期,网围养殖仍然挤占了阳澄湖18万亩水面中的14.2万亩。“那真叫一个‘天罗地网’!”阳澄湖渔业管委会的一位人士说。

    从11月中旬开始,阳澄湖大闸蟹的网围养殖拆围工作率先在苏州阳澄西湖娄葑辖区启动。面对执法部门成片拆除养殖大闸蟹的网围,阳澄湖镇清水村的俞建平此时心情却很平静。作为阳澄湖水域面积最大的行政村,清水村在阳澄湖湖区拆除网围行动中首当其冲。

    俞建平是养殖大闸蟹的能手。十几年前,清水村总共才4家养殖户,如今的阳澄湖区的养殖户达2889户。他还记得,养殖承包刚刚兴起时,阳澄湖的水面对于周边的农户来说仿佛无边无际,每家都可以分到从100亩到1000亩不等的水面。之后十几年,随着要求承包的农户日益增多,苏州市政府规定了30亩水面为承包的上限。但即便是这样,在大闸蟹网围养殖高峰期,网围养殖仍然挤占了阳澄湖18万亩水面中的14.2万亩。“那真叫一个‘天罗地网’!”阳澄湖渔业管委会的一位人士说。后来,苏州市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把网围养殖面积从14.2万亩压减到了8.06万亩。

    俞建平告诉记者,如今他承包了60亩阳澄湖水面,一般年景也有2万~3万元的纯收入,好的时候有6

    万~7万元,大闸蟹养殖成为全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有本事的人家,一年收入有几十万元。

    前些日子,当从电视里得知阳澄湖要大面积拆除网围的消息,俞建平并不惊讶,因为在他的记忆中,阳澄湖、东太湖已多次压减过网围养殖的面积。“天罗地网式地在阳澄湖里作业,肯定会影响水质,拆除网围是迟早一天的事”,俞建平平静地说,所以,当时他花了近20万元改造自己的院子,开起了一家“农家乐”餐馆,为日后拆除网围后“失业”早早打起了“小九九”。

    在俞建平有点忐忑不安的同时,清水村村委会主任葛巧官也发起了愣。几年前,村里的100多农户就打算建立蟹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形成合力,打造村里自己的大闸蟹品牌。就在葛巧官刚刚拿到有关部门的审批合同不久,就遇到这样的事情。

    “合作社下一步怎么办,村委会目前还没有方案,申请商标的事也只能暂时搁浅了”,葛巧官说。当然,对于这次大面积拆除网围,葛巧官表示,坚决服从,另谋出路。

    当得知东太湖铁定要大力压减网围养殖面积消息后,在吴江市七都镇养殖大闸蟹已有7年历史的农民刘太金和他身边的人都有些困惑。当初,跟老刘一起搞螃蟹养殖的8个人,到现在坚持下来的只有4个。几户人家到老刘家讨论了半宿后,决定“洗脚上岸”,另谋新职业。

    据有关人士预测,这次网围面积大调整,东太湖大闸蟹的养殖面积将减少60%以上。“压缩太湖围网养殖面积的趋势绝对不会变”,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有关人士坚定地说。

    昆山市巴城镇也因大闸蟹名扬四方,前来品尝大闸蟹的外地游客最多时曾是镇上人口的5倍。50岁的张宝明在巴城镇美食街上开了一家吃蟹的船舫,所谓“蟹舫”,其实是一条100多吨的大水泥船,两层楼500多平方米的豪华餐厅就建在船上。就在大闸蟹成熟季节到来之前,

    张宝明就忙着修葺蟹舫,准备迎接大批外地消费者。同时,一些远方客户开始向他预订螃蟹了。可是当大力压减网围消息传来,张宝明马上意识到,“蟹舫”生意肯定要受到影响,于是,他和镇旅游公司综合经营办公室的同伙人抓紧合计,在操持“蟹舫”业的同时,把精力重点放在阳澄湖生态特色旅游上。“压缩了大闸蟹网围面积,阳澄湖的水质肯定会更好,生态景色会更有魅力,我们要抓住机遇,把巴城镇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张宝明充满信心地说。

    高密度网围养殖致水质恶化

    核心阅读:

    阳澄湖、东太湖“天罗地网”式网围养殖,“面积过大、密度过稠,肯定会对水质有影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据相关部门测算,估计养殖业对整个太湖总磷总氮的贡献率在15%左右。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湖区网围养殖面积的扩张,使阳澄湖、东太湖湖体水质有机污染呈上升趋势,作为昆山、苏州两市的饮用水源地,阳澄湖、东太湖已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长期以来,围绕阳澄湖、东太湖湖区网围养殖对水质是否有影响,曾引起过激烈争论。一种意见认为,通过调整“两湖”网围品种结构,由养鱼改为养蟹,大大减少了饵料投放量,而螃蟹主要是以食用水草和浮游生物以及湖底腐物为主,只会改善水质;而另一种意见认为,适度养殖大闸蟹是可以的,但是,“天罗地网”式的网围养殖就会影响水质。

    据一项专门调查得知,在阳澄湖、东太湖湖区的一些网围养殖区域,为了获取高利润,蟹农拼命在网围里放养蟹苗,每亩最高要投入上千只蟹苗。多放蟹苗,必然要多投有机饲料,最终导致湖水中氮、磷等指标大大超标。

    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介绍,目前,无论是在阳澄湖,还是在东太湖,密度网围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饵料的利用率太低,一般只有30~40%,包括螃蟹在内的水生物吃剩的东西都残留在湖里,成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调查,得出的研究结论与陆健健一致:密度网围养殖由于投放的饵料过剩,使这些有机物沉入湖底,腐烂降解后就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秦伯强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多次测定结果显示,密度网围养殖水域中的氨、氮浓度,已明显高于未养殖的水域。

    上海水产大学的水域生态专家王丽卿介绍,从过度网围养殖-高密度放养鱼蟹苗-大量投饵-饵料过剩-沉入湖底腐烂-释放湖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控制性元素氮、磷,这犹如一张“多米诺骨牌”

    环环相扣,以之前同样存在大规模网围养殖的太湖为例,据相关部门测算,估计养殖业对整个太湖总磷总氮的贡献率在15%左右。

    现在,面对阳澄湖、东太湖“天罗地网”式的网围养殖,“面积过大、密度过稠,肯定会对水质有影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力促大闸蟹与洁净水和谐共生

    核心阅读:

    大规模压减乃至取消大闸蟹网围养殖,虽然有利于人民群众饮上洁净水。但是,会不会因此砸掉“阳澄湖大闸蟹”的价值品牌,引发出新的一场“蟹危机”呢?要大闸蟹,还是要干净水?苏州人的回答是:争取大闸蟹与洁净水和谐共生!

    是吃大闸蟹,还是确保喝上洁净水,在苏州市“铁腕治太”攻坚战中,苏州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决心力保“用5年时间,有效控制湖体富营养化程度,实现水质明显改善”的太湖治理目标。

    无论是阳澄湖,还是浩瀚的太湖,都存在着水体富营化的问题,必须采取多管齐下一系列得力措施,尽快为湖水水体“减富”。其中之一,就是要大力压减“两湖”网围养殖,真正让大闸蟹为“清洁水源”让道。

    其实,早在10年前,国家在启动太湖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就把大力压减密度网围养殖作为太湖治污的一项重要考核目标。然而,多年以来效果并不理想。今年5月底的太湖蓝藻事件,让苏州市政府意识到: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围剿网围养殖。

    有人说,大规模压减乃至取消大闸蟹网围养殖,虽然有利于人民群众饮上洁净水,但是,会不会因此砸掉“阳澄湖大闸蟹”的价值品牌,引发新的一场“蟹危机”呢?还有人担心,丢掉了“阳澄湖大闸蟹”价值品牌实在可惜:阳澄湖一年的大闸蟹产量不过2000多吨,直接收益2亿多元,但是却给相关产业带来了100多亿元的效益。

    是要大闸蟹,还是要干净水?苏州人的回答是:争取大闸蟹与洁净水和谐共生!

    经过专家们论证认为,阳澄湖大闸蟹网围面积不要超过湖体面积的20%,所以,把网围面积控制在3.6万亩以内为宜;而在东太湖,把大闸蟹网围面积控制在4.5万亩以内,不会对太湖水质产生较大影响。

    专家们还认为,一定要改进大闸蟹的养殖方法,在网围养殖区内,要严格实施科学的生态疏度养殖。让大闸蟹在生长期内,以食用湖中的水草、水生生物以及浮游生物为主,让大闸蟹当好湖中的“清洁工”,以减少水草腐烂、生物死之对水体的污染。这样,适度网围养殖大闸蟹,还会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据悉,阳澄湖在网围拆除之后,苏州市计划进行半封闭式管理,通过放养水草、贝类、鱼类等生物,逐步优化阳澄湖的水质,使苏州市“第二大水缸”水质更加清洁。当然,苏州人也决不放弃“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价值,通过实施散养的方法,让大闸蟹长得品质更优、更好。

    “弃蟹保水”更是机会

    核心阅读:

    “大面积减产,并不意味着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就此消失”,王武教授说,发展生态养蟹业,只会把这块招牌做得更硬。企业家史建华认为,困扰大闸蟹出口的真正问题还是质量。水质的改善会让大闸蟹的重量增加,质量提高,价格自然上涨。

    苏州市铁定要在阳澄湖、东太湖大力压减网围养殖,各方人士如何看待这次“铁腕行动”?相比于还有些困惑的蟹农,养殖专家们对拆围后大闸蟹产业的前景要乐观得多。

    “大面积减产,并不意味着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就此消失”,国家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的首席专家王武教授说,发展生态养蟹业,只会把这块招牌做得更硬。

    就在“两湖”大力压减网围养殖面积的同时,应阳澄湖渔业管委会和大闸蟹行业协会之邀,王武率上海水产教授博士服务团来到湖区,为水产技术干部和科技示范户作了“河蟹生态养殖新技术”培训,并在阳澄东湖、中湖和西湖的11个点取样分析。

    “我们发现,凡是水草多的地方,氨氮含量就低,水质也比较好,在养蟹网围的范围内也是这样。这说明,只要采用生态养殖技术,网围养蟹是可以避免水质二次污染的”,王武说:“让阳澄湖休养生息,水环境修复之后,大闸蟹的品质将会更好。”

    “大闸蟹如果是改成自然放养,不投放饵料,对水质是没有什么污染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淡水养殖一般采取的就是散养的方式”,秦伯强也很有信心。

    吴中集团太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太湖蟹出口量最大的企业。总经理史建华认为,对太湖蟹来说,产量不是问题,困扰大闸蟹出口的真正问题还是质量,“水质的改善会让大闸蟹的重量增加,质量提高,价格自然上涨。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次机会——调整养殖方式的机会。”

    对于国内的需求,吴中区一位批发商孙健认为,螃蟹上市的时间只有4个月,他估计,国内有1300万的庞大消费群体,大闸蟹的供需矛盾会一直存在。孙健说,湖蟹不够,可以用塘蟹来补充,虽然口感上有所差别。作为批发商,他们既会顾及到上游养殖户的经营成本问题,也会考虑到自己的利润,总之,对他们来

    说,减产不会有任何影响。

    “现在,大家养殖面积都缩小了,批发商也要求提高大闸蟹的质量了,你还在盲目提高密度,到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投养密度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风险也会小点。单价上去了,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一种补偿吧。”一些“精明会算账”的蟹农也对拆网举措看得明明白白。

    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认为,阳澄湖网围面积要压减到3.2万亩,从表面现象看,阳澄湖大闸蟹的产量肯定会减少,但是从远来讲、从品牌保护、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来讲,认为通过水环境的改善,会使大闸蟹的个体品质进一步提高。

    网围养殖面积压减会对阳澄湖蟹农的生活产生何种影响?阳澄湖镇莲花岛村居民胡阿秀说,她家共承包水面80亩,“水面缩减后,我们要到岸上挖塘养殖。蟹的口味可能会有些影响”,不过,她对国家治理湖水的措施表示理解,“如果湖水污染了,我们的蟹也养不好。”

    追求生态经济效益相统一

    核心阅读:

    在阳澄湖边,记者看到曾水官已在自家的网围里种起了水草,他知道,如果还要养蟹,就要随着阳澄湖一起变。在阳澄湖经历的这场环保治理行动中,水产增长与环境矛盾短兵相接,但拓展一下思路,蟹与水的和谐共生,谁说不可能呢?

    苏州市在大力压减“两湖”网围面积,动员广大蟹农“洗脚上岸”的同时,面向养殖户的补偿和安置工作也同步进行。据介绍,目前已制定三种补偿办法,第一种是设施的补偿,水面以亩为单位,每亩补偿1500元,第二种是船只收购的补偿,第三种是渔家棚(养殖船只)的补偿。对即将到来的变化,阳澄湖镇湖水村支书胡建华显得胸有成竹。他说,村里已经考虑通过发展沿岸生态养殖、推进生态旅游等方式,拉长蟹经济产业链,尽量帮助蟹农减少损失。

    胡建华告诉记者,初步的设想是,像征地一样将渔民手中水面收回,然后通过拍卖以合适的价格交给一家公司去运作,让一部分渔民发挥特长,继续留在湖面上从事水产养殖,身份将由渔民变成公司的职工和股东,部分渔民从事水产相关的服务、水产深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分工合作的大水产模式。这既能保证传统渔民有不错的收入,又能使养殖朝着规范和有序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养殖。

    金庭镇庭山村几户村民的47亩网围被拆除,他们获得了镇政府共计6万元的苗种、食料补偿费,其中蟹苗苗种的补贴标准是1元/只。接下来,他们还将获得网具、水面等其它补偿费用。眼下,在阳澄湖周边,渔政部门已陆续和渔民签订了拆网协议书,当地政府向拆网渔民发放了补偿金。

    江苏省渔业管理委员会一位人士认为,从短期看,渔民确实会有一些损失,但从长期看,调整对于螃蟹养殖业是一件好事。通过调整,使螃蟹养殖更加规范。同时,养殖面积压缩之后,水体状况会得到明显好转,螃蟹长得会更好。

    在阳澄湖边,记者看到,今年按照水产大学专家的方法,曾水官已在自家的网围里种起了水草,他知道,如果还要养蟹,就要随着阳澄湖一起变。在阳澄湖经历的这场环保治理行动中,水产增长与环境矛盾短兵相接,但拓展一下思路,蟹与水的和谐共生,谁说不可能呢?

    □相关链接

    阳澄湖位于苏州市区的东北,跨苏州市区、工业园区、昆山市及常熟市,面积120平方公里,约18万亩,是苏州市重要饮用水源之一,担负着苏州市区、昆山市以及沿湖乡镇近百万人饮用水的供给任务。阳澄湖以大闸蟹而闻名世界,其周围的巴城镇、阳澄湖镇更是大闸蟹的盛产地。

    □马上就评

    和谐共生,谁说不可能?

    原二军

    为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有“蟹中之王”美称的苏州阳澄湖大闸蟹明年养殖面积将从今年的8.06万亩缩减至3.2万亩,随之而来的是大闸蟹总产量也将预计减少一半。在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两者之间,苏州市“弃蟹保水”的魄力值得称赞。

    也许有人会认为:不就是减少养蟹的面积吗?当然这话不错,但不准确。因为就是有阳澄湖大闸蟹这块牌子,这里的螃蟹在每年的九、十月间,被大量地直接快送或空运到沪、京、港、穗等国内各大城市,在带起一个百亿元产值链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价值高达22亿元的名牌。在当今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培养自己独特品牌、谋求更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减少大闸蟹养殖面积,当地政府保护阳澄湖水质的决心可见一斑。

    和阳澄湖一样,太湖网围养殖面积也将从19.6万亩压缩到4.5万亩,这一举措的背景是刚刚过去的太湖蓝藻事件,而大规模的水产养殖成为太湖水质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由大规模养殖大闸蟹转向在保护好水生态的情况下发展大闸蟹,却契合了我国经济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的思路。“弃蟹保水”,保护水生态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减少养殖面积是为了湖水变清,不等于不发展,关键是要把握住“又好又快”之间的平衡点,尤其是对于这个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名牌来说更是如此。减少养殖面积,渔民确实会有损失,但从长远看,这对于大闸蟹的发展是一件好事。通过调整,使螃蟹养殖更加规范,同时水质状况会得到明显好转,最终向生态养殖发展,既提高了大闸蟹品质,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生态效益和渔民利益达到了和谐。

    与压缩大闸蟹养殖面积带来的影响相比,近日的另一件事可能影响更大:从1991年开始评比了9届的中国百强县榜单日前悄然取消,而太湖畔的苏州无锡所辖县市在过去全部进入百强县前茅。虽然一个是地方举措,一个是国家决策,但两件事情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对过去单纯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的一个纠偏。两者发出的共同信号表明,那种忽略发展成本甚至不计代价的非持续性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后的形势。

    苏州拿大闸蟹开刀,可以视做是对过去“唯GDP论”的自我纠偏,但从长远来看这应该是一个起步。大家应该不会忘记曾经辉煌的“苏南模式”,正是凭借“苏南模式”,苏州下属5县市全部进入中国百强县榜单前十名,其背后的发动机是上万家的化工、冶炼和制造业,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岂是小小大闸蟹所能比拟的?所以“弃蟹保水”当然值得称赞,但不能止步于此,我们更应对“苏南模式”展开反思。从单纯增长到科学发展,只有改变重“量”轻“质”思路,做到又好又快,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上上之策。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