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四大诱因导致肉价坚挺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2-10  
     10月下旬以来,国内生猪生产市场政策环境宽松、利润回报丰厚,农村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生产积极性较高,城乡市场猪肉供应充裕。但肉价却没有因此掉头向下,相反在短暂下探后,近期再度掉头向上。专家认为,眼下肉价难回调的原因,包括成本拉动、市场预期异动、比价关系变动和物流不畅通,亟待引起重视。

    生产恢复,肉源充足,肉价何以不降?从中国“生猪调出百强县”的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望城县四县市的情况看,猪价维持高位并且仍具上涨动力,原因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成本高。养猪户们说,10月份每头猪的生产成本在700元左右,比7月份上涨了150元至200元,涨幅近60%。据了解,11月16日至22日,湖南市场豆粕均价为3.84元/公斤,较11月14日上涨2.95%,比去年同期上涨49.42%。此外,1至9月,国际市场粮食现货、期货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25.6%、36.7%。小麦、玉米现货、期货价格都有大幅上涨。市场普遍认为,后期饲料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高成本支撑高肉价,短线难以转势。

    二是怕风险。过去几年里,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加上牲畜疫病一度蔓延,许多养殖户元气大伤。还没有缓过神,猪价却掉头创历史新高,几个月翻了二倍多,最高达到740元/50公斤。养猪户说,如今猪价高,很多新投资养殖场开始出现,生猪供应量在增长。他们担心,一旦超过市场“临界点”,价格又将下降,盲目投入容易“吃套”。谨慎的心态,对维持高肉价有利。

    三是比价关系微妙。物价部门专家说,“肉粮比价”过去长期维持在5.5:1的水平。但今年以来,肉价暴涨,“肉粮比价”已到8.5:1左右。一户农民种植优质晚稻10亩,加上早稻收益,全年辛辛苦苦获利只有7000元,仅相当于饲养15头猪的收益。

    劳动力的付出与回报,明显不成比例。为此,市场“无形之手”显然将自发调整,其结果目前看更可能促动饲料粮价格上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月16日至22日,湖南市场与猪饲料用粮挂钩最为紧密的早籼稻收购价格整体上调。虽然周涨幅只有0.01%至0.03%,但“肉粮比价”修复功能已经显山露水。

    四是油品供应紧张殃及肉价。11月26日至29日,记者在京珠、上瑞、沪昆等高速公路上看到,加油站排长队,农村加油站无油可加或者只有高价油。很多柴油卡车车主心急如焚。这种局面对生猪、蔬菜运输带来的冲击很大。生猪长途运输,运费猛增,时效性很差。资源供应“细水长流”或者节奏放缓,肉价就难掉下来。

    湖南省物价局局长龚秀松认为,今年CPI快速上涨,主因在食品。而在食品类价格上涨中,肉价又是主导。如果肉价能够稳定,则即使粮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来年食品类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全年大约只有1%。这样,假定国家将明年CPI涨幅控制在4%,将为理顺资源要素市场价格腾出三个百分点左右的空间。因此,防止肉价过快上涨,意义非常深远。

    专家们认为,防肉价再度疯涨,应当从产业升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再下功夫。

    一是要促进生猪养殖业“升级换代”。应该积极推广养殖小区模式,为养猪散户与龙头企业牵线搭桥,推行按订单养猪,同时示范性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等生态养殖模式,做大规模、提高效益、防范风险。

    二是要尽快促使生猪及冷鲜肉及其制品运输通畅。当前,需要尽力增加在南方各省的柴油资源投放和维护零售市场秩序,打击囤积居奇。还应考虑对生猪及猪肉运输给予补贴。目前,需要调入肉源的大中城市,财政油价补贴把生猪、猪肉运输排除在外,很不合理。

    三是政策扶植要重视长效机制。价格监管部门要定期、及时向养殖户提供猪肉及饲料市场价格、生猪生产形势分析、猪肉供需情况动态,利用较为准确的市场信号,科学地引导生猪生产。同时,政府每年可利用现有的价格调节基金专门划拨一部分资金建立猪肉价格风险储备金。在市场价格过高时,集中财力组织货源,平抑物价。在市场价格过低时,利用这部分资金对养殖户予以适当补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