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以来,一场猪肉价格暴涨风潮突然席卷全国。高肉价甚至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专程前往陕西调研猪肉生产供应情况,并作出七点指示,要求有关部门做好猪肉的生产供应工作,商务部、农业部、发改委、交通部甚至是民政部随后都紧急出台了一些措施。肉价波动一波未平,广东肉价再创新高,暴露出的农副产业链条脆弱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从上半年开始,政府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刺激供给的政策措施,如发放母猪补贴、试行生猪保险等。这些措施无疑都切实可行,但仍难解燃眉之急,不能不促使我们深思其中原因。
控制物价上涨,需从探究物价上涨的性质和原因着手。在市场体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此次物价上涨,主要也是由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的。因此,控制住此次的物价上涨,关键要靠刺激供给。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价格上涨仍要持续一段时间,因为价格上涨是供不应求的结果,供不应求状况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价格上涨持续时间的长短,在市场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取决于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由于生猪的生产周期特殊,涉及到从母猪到仔猪再到生猪的整个过程,大约不短于1年,所以不必对当下肉价的再次上涨惊慌。价格的上涨会促使供给环节的生产扩大,直至供过于求状况的出现,进而促使价格下调。
价格是市场的核心,是整个微观经济的基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有可能通过价格直观地表现出来。可以说,价格问题事关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商品物价飙升,消费价格指数也一路上涨,为此,国家频频出台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显然,抑制CPI上涨,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件大事。实现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既要控制需求又要增加供给,达到此目的重要途径,就是合理运用好财税手段,有效调节税率。值得注意的是,对新近一轮的宏观调控,是控总量还是调结构?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是“点刹”,不搞一刀切,而且要适时、适度、有效。言下之意,此次调控非比往常,针对的不是总量而是结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调控针对的是结构而不是总量,故目前调节总量的办法如收紧信贷等政策,应酌情调整。
保护好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妥善处理物价上涨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社会保障标准,做好相关补贴工作,努力使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理应成为政府调控的着力点。在物价问题上,政府应探索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事前控制和事后调节相结合的稳定农产品生产、供给和价格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从而有助于避免生产决策的盲目性,避免未来出现严重的供求失衡和价格的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