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水产养殖业:竞争已经变得无处不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1-21  
     1992年8月,渤海湾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潮汛,在那次潮汛中,涌向海滩的不仅仅是海水,还有铺天盖地海海蜇,这让当地农民感到的是一种不详的预兆。

    山东省沾化县王尔庄村村民王清民:“海蜇能把鱼虾吃掉。它本身上面有一种黏液,有一种毒,虾或鱼碰到它就死掉了。有一种不祥的预兆,就害怕了,这个东西这么大。”

    当时的渔民很看重鱼虾,海蜇则是百无一用,但这场潮汛却引起了70多公里外一个叫田明军的人的注意,并把它地的农民卷进了一个历史的潮汐中。

    田明军是山东省沾化县王尔庄村人,村里人多地薄,田明军和很多村民一样,靠在渤海边的渔村收海米卖海米为生。在那次海蜇汛突然到来的时候,田明军凭着一点对新鲜海蜇的粗加工技术,请渔民帮着捕捞,就地进行粗加工。

    山东省沾化县王尔庄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军:“我第一次卖到河南的商丘,商丘拉了一车,就是一万多斤,就说我卖了18桶,就挣了18000块钱,就把那18桶,整个我那一车货成本都赚回来了,所以那个差价非常大,卖到17块钱一斤。两块钱一斤的成本,卖十七块钱,差价15元钱。”

    田明军赚钱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只有400多户人家的王尔庄村,一些乡亲放弃了海米生意,开始到沿海各地收购海蜇,就地加工后拉回村里再卖出去,4年的时间里,王尔庄人在熟悉市场的规律,也使并不靠海的村庄,变成一个海蜇集散地。

    田明军:“出口到了日本和韩国以后,一市斤卖80块钱,他们就吃这个,这个就不要了,就要一片片这个。”

    1996年5月,就在王尔庄人风风火火地准备大干一场时,海蜇的市场行情竟一落千丈。

    山东省沾化县王尔庄村村民王清民:“那不是要命了吗,那个价格,一下子跌到2元钱左右,面蜇,30元钱的海蜇,跌到2元钱左右一斤。”

    王尔庄人的心理底线被迅猛的市场潮汐击了个粉碎。那一年,大量进口的海蜇冲击了国内市场,王尔庄人被打得一败涂地,许多人血本无归。

    山东省沾化县王尔庄村村民王清民:“100%的海蜇加工户,都亏本了,一家能亏二三十万,多的能有四五十万,通过那次教训以后,又认识了国外的海蜇,国外的海蜇加工出来便宜,口感和质量还是不错。”

    从此,王尔庄人理解了竞争的含义,知道了王尔庄的海蜇和世界的海蜇市场息息相关,从此,他们开始走出渤海湾,追着蜇汛走遍天涯海角,直接到国外收购海蜇,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东省沾化县王尔庄村村民王书新:“在盛产期,我们村里50%以上的人,都要直接到产地来,我们要亲自加工。”

    田明军:“在国内的差价,赚能赚20%的利润吧。要是国外就能赚到40%的利润。”

    2006年,已成为王尔庄村党支部书记的田明军,遇到了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在越南有一个货值一千万元的海蜇加工单子,虽然村里去了不少人,但对方还是把单子给了日本的大公司。

    田明军:“越南人说你不是公司你是个人,不跟你打交道。在正常的情况下,有公司有个人,他不跟个人谈,他和公司谈,宁可他那个货低一点,那个单子要是接下来的时候,最起码挣700万,就是那一次的那个货能挣700万元,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在越南收购加工海蜇的失败经历让王尔庄人大梦初醒,村里80个海蜇营销加工大户联合起来,毁掉了小舢板,开始打造航空母舰,2006年秋,他们成立了一个注册资金达1亿元的王尔庄海蜇实业总公司,对在外加工的海蜇按股份分配,风险共担。

    王清民:“一家一户收过来,赚不了多少钱,现在做国外的话,国外都是大公司,动用的资金都是上千万,你要是一家一户根本办不了,成立公司可以把资金合拢起来,可以和外国人竞争。”

    田明军:“在国外,在这一个区域加工海蜇,比如说,我这能出1000万斤,你能不能要得了,咱考虑1千万斤多少钱,要是5元钱一斤,就是5千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咱有钱了,好,我包了,我可以在这个地方加工,你别找别人了,你出多少货我收购你多少货。”

    2007年8月,记者采访的时候,海蜇经销加工大户王清民刚从泰国回来,几年来,他的出国护照已经换了好几本。

    王清民:“刚从泰国回来,一共加工了大约5个集装箱,价值在150万左右。你像越南呀,柬埔寨呀,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一年四季,这个国家没有,那个国家有,一年四季都在外面,你像非洲那边,你像埃及,叙利亚,叙利亚也经常过去。”

    这是建设中的王尔庄海蜇市场二期工程,一个海蜇深加工企业即将竣工。

    15年前的那次海蜇汛懵懂卷入,王尔庄人完成了从对市场的一无所知,到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去驾驭市场的转变,王尔庄的海蜇市场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山东十大水产品批发市场、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拉动就业2万人,年销售额突破了20个亿,占到全国海蜇75%的销量,影响着全国各地的海蜇行情。

    田明军:“凡是有海蜇的地方,就是我们王尔庄人,我们这个市场有20多个国际海蜇,30多个品种。

    你看国外的海蜇,你看伊朗的,越南、缅甸这仅仅在我们市场是一小部分,我们这个市场海蜇价格的行情决定整个

    全国各地的海蜇市场的行情。”

    目前我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已具备相当规模,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近600家,年成交额达4000亿元左右,国内

    现有的430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七成以上农产品的流通,同时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也从这里反馈到千家万

    户,致使人们在田间地头都能感受到市场竞争的硝烟。

    几年前还有很多人对它感到陌生,仿佛一夜之间便成了餐桌的宠儿,由于供应短缺,小龙虾奇货可居,一些养虾户捕捞遗漏和外逃的龙虾,为这些老人们提供了新的赚钱门路。

    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植高:“这个虾可以卖到3元多一斤,这个虾可以卖到5元多钱一斤。”

    潜江市积玉口镇古城村村民褚仁太:“像这个天气,温度一高,暴雨一下,爬出来了。”

    一个老人一天可以拣到20多斤,按照今年的行情可以卖到90元上下。当他们全神贯注拣龙虾的时候,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身后如火如荼的龙虾之战。

    养虾户春季卖大虾,秋季卖虾种,到今年,在大户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姜友余是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承包低洼湖田,利用冬闲时间养龙虾,并以“稻虾连作第一人”自居。

    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农民姜友余:“这个就是龙虾的发源地,就是这棵树可以见证,几万老百姓可以给我作证。”

    “稻虾连作第一人”,这本来是他在对外自我介绍时一个无心的说法,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居然引起同行的极大不满,最不服的是邻村的刘主权。

    刘主权湖北省潜江市农民:“那是争都争不了的,没有人比我早的,当时没有人养虾,不存在养虾,只在田里沟里捕虾的。”

    现在姜友余租用稻田包括池塘总共700亩,刘主权租用稻田1000亩,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养殖大户,到底谁第一个在低洼湖田养龙虾,正当他们争执不下时,不料半路杀出个一个人来,一个叫褚洪云的人说,这一称号非他莫属。

    湖北省潜江市农民褚洪云:“要说喂虾,他是喂得早,虾稻连作我是第一,我们市电视台直接拍摄我,每年都拍摄我,你问咱们市水产局的。”

    在“虾稻连作第一人”这个名头上争执,周围的人看来纯粹是为图个虚名,其实暗地里较劲,却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

    自从镇里兴起在冬闲的稻田养龙虾,一亩地增收1000多元,农民在低洼湖田养殖小龙虾的人越来越多,被看作是一大创举,吸引的人前来参观取经,细心的镇水产站长杜业金做过一个统计

    水产站长杜业金:“从前年起到去年下半年,我们总共接待了3万5千多人次。”

    面对走马灯似的来访人员,一般人见怪不怪,可他们几个人却从中看到了绝好的赚钱机会,因为他们发现其中不少的人想学技术,学了技术就得买种虾。全镇这么多养龙虾的,谁拥有了“稻虾连作第一人”这道金字招牌,谁就就能更方便地拉生意。

    杜业金:“别人找他学技术,别人找他买种苗,无非是图名以后,在生意上多赚些钱吧,买种苗学技术,服务费。”

    员工:“外地来做生意的肯定找有经验的人啦。”

    就在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新的竞争者不断冒出,那些租给他们池塘养虾的农民,开始纷纷收回土地,自己养殖

    小龙虾,一时难以收回的,租金也每亩地一年50元,上升到一年500元,这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姜友余:“我以前700亩现在只有500亩,人家要回去200亩走了。”

    农民:“现在看到势头这么好,哪个肯租给你,外地的话我肯定不会租给你种了,我自己种不会给你种了。”

    更令他们难以招架的是,外出打工的人带着充足的资金纷纷回来租地,稻田租金暴涨,越是原来没人要的低洼地、

    冷浸田要价越高。他们被迫在保住现有养殖面积的同时,寻找新的出路。

    姜友余:“养殖成本高了,现在转化。农民养虾,我们开始不养虾了,我们搞收购,收购以后我们再来搞加

    工。”

    刘主权:“田基本上租不到了,我就考虑到外面的空间,外面还没有发展起来。”

    姜友余重点转向销售和加工,刘主权今年首次在60公里开外的荆州市承包稻田,搞技术输出。规模较小的褚洪云

    则把一些养殖户联合起来,在当地搞起了股份制养虾。

    褚洪云:“我们现在有四个人300多亩田,其中我的股份占一多半。”

    记者:“到底谁是虾稻连作第一人?”

    姜友余:“都差不多的,最早养虾的是我,早。”

    褚洪云:“最早的虾稻连作的是我。”

    刘主权:“最后我是最早的。”

    记者:“你们3个人当中谁赚的钱最多?”

    刘主权:“赚得最多,也说不具体。”

    到底谁是“稻虾连作第一人”,其实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竞争已经变得无处不在,竞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深入人心,不仅更新着人们的经营理念,同时推动着一个个产业的发展壮大。

    养虾户春季卖大虾,秋季卖虾种,到今年,在大户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姜友余是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承包低洼湖田,利用冬闲时间养龙虾,并以“稻虾连作第一人”自居。

    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农民姜友余:“这个就是龙虾的发源地,就是这棵树可以见证,几万老百姓可以给我作证。”

    “稻虾连作第一人”,这本来是他在对外自我介绍时一个无心的说法,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居然引起同行的极大不满,最不服的是邻村的刘主权。

    刘主权湖北省潜江市农民:“那是争都争不了的,没有人比我早的,当时没有人养虾,不存在养虾,只在田里沟里捕虾的。”

    现在姜友余租用稻田包括池塘总共700亩,刘主权租用稻田1000亩,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养殖大户,到底谁第一个在低洼湖田养龙虾,正当他们争执不下时,不料半路杀出个一个人来,一个叫褚洪云的人说,这一称号非他莫属。

    湖北省潜江市农民褚洪云:“要说喂虾,他是喂得早,虾稻连作我是第一,我们市电视台直接拍摄我,每年都拍摄我,你问咱们市水产局的。”

    在“虾稻连作第一人”这个名头上争执,周围的人看来纯粹是为图个虚名,其实暗地里较劲,却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

    自从镇里兴起在冬闲的稻田养龙虾,一亩地增收1000多元,农民在低洼湖田养殖小龙虾的人越来越多,被看作是一大创举,吸引的人前来参观取经,细心的镇水产站长杜业金做过一个统计

    水产站长杜业金:“从前年起到去年下半年,我们总共接待了3万5千多人次。”

    面对走马灯似的来访人员,一般人见怪不怪,可他们几个人却从中看到了绝好的赚钱机会,因为他们发现其中不少的人想学技术,学了技术就得买种虾。全镇这么多养龙虾的,谁拥有了“稻虾连作第一人”这道金字招牌,谁就就能更方便地拉生意。

    杜业金:“别人找他学技术,别人找他买种苗,无非是图名以后,在生意上多赚些钱吧,买种苗学技术,服务费。”

    员工:“外地来做生意的肯定找有经验的人啦。”

    就在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新的竞争者不断冒出,那些租给他们池塘养虾的农民,开始纷纷收回土地,自己养殖小龙虾,一时难以收回的,租金也每亩地一年50元,上升到一年500元,这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姜友余:“我以前700亩现在只有500亩,人家要回去200亩走了。”

    农民:“现在看到势头这么好,哪个肯租给你,外地的话我肯定不会租给你种了,我自己种不会给你种了。”

    更令他们难以招架的是,外出打工的人带着充足的资金纷纷回来租地,稻田租金暴涨,越是原来没人要的低洼地冷浸田要价越高。他们被迫在保住现有养殖面积的同时,寻找新的出路。

    姜友余:“养殖成本高了,现在转化。农民养虾,我们开始不养虾了,我们搞收购,收购以后我们再来搞加工。”

    刘主权:“田基本上租不到了,我就考虑到外面的空间,外面还没有发展起来。”

    姜友余重点转向销售和加工,刘主权今年首次在60公里开外的荆州市承包稻田,搞技术输出。规模较小的褚洪云则把一些养殖户联合起来,在当地搞起了股份制养虾。

    褚洪云:“我们现在有四个人300多亩田,其中我的股份占一多半。”

    记者:“到底谁是虾稻连作第一人?”

    姜友余:“都差不多的,最早养虾的是我,早。”

    褚洪云:“最早的虾稻连作的是我。”

    刘主权:“最后我是最早的。”

    记者:“你们3个人当中谁赚的钱最多?”

    刘主权:“赚得最多,也说不具体。”

    到底谁是“稻虾连作第一人”,其实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竞争已经变得无处不在,竞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不仅更新着人们的经营理念,同时推动着一个个产业的发展壮大。

    与湖北的小龙虾产业竞争相比,福建的鳗鱼养殖则突破了绿色壁垒拓展出另外一个市场。2007年6月28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突然宣布,禁止进口中国鳗鱼等5种养殖水产品,直到供应商能够证明这些水产品没有有害残留。一直以来,对我国鳗鱼重重设卡不断提高进口标准的日本,也在其媒体的歪曲报道下,对我国的鳗鱼制品做退货或下柜处理。

    福建天马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庆堂:“日本的货柜产品,由于看到了日本的媒体颠倒是非的报道之后,他们把中国的相关的一些像鳗鱼制品,从货柜上下柜。”

    烤鳗是日本国民最喜爱的食品之一,70%的鳗鱼都从我国进口,福建省福清市是我国最大的烤鳗生产和出口基地。那些不负责任的报道直接造成了当地鳗鱼制品出口日本的数量减少。事实上,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农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首次突破300亿美元,达到310.3亿美元。

    为保证出口农产品质量,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同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福清的烤鳗加工企业在出口前检测十分严格。他们购置的五六百万元的机器设备检测出来的农药残留能够精确到十亿分之一,也就是1吨食品里有1克的农药残留都能被检测出来。这样一来,给企业提供原料的养鳗场就变得非常自觉了。34

    吴福王:“药检能过关的鳗鱼,一吨五六万元,药检不过关的一吨才1万多元,要是用违禁药,鳗鱼养得再好也没用。”

    在福清鳗业协会、加工企业和养鳗户的共同努力下,福清市的鳗鱼产业并未受到很大影响。2007年7月10号,日本鳗鱼进口组织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日本从中国进口的鳗鱼通过了中国和日本的检查,是安全的。7月23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06年度进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显示:中国食品的抽检合格率最高,达到了99.42%。

    刘明龙:“鳗鱼出口量是逐步增长。去年我们全年大概出口了大概6900多吨,今年一到7月份我们就出口了7300多吨。”

    虽然鳗鱼出口日本慢慢地恢复了,但是福清的鳗鱼产业该如何才能不再被日本市场牵着鼻子走,福清的鳗鱼加工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日本以外。

    陈庆堂:“国外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广泛的,我们现有的市场单一放在日本这样的一块市场,是非常不利,也受制于人。”

    沈玉福:“特别是欧盟的市场,一年将近有两万吨的鳗活出口。”

    虽然目前日本市场仍然占据福清鳗鱼出口60%的份额,但是日本之外的市场增长速度很快,如俄罗斯市场,今年1到7月的出口数量和金额,都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

    沈玉福:“日本不要做炒作了,再炒作也没意思,我们今年生产的鳗鱼完全不要依靠你日本,我们到欧盟出口。”

    事实表明,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我国的水产品受到各进口国的欢迎,大大丰富了世界人民的餐桌。目前,我国70多种农产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商务部的统计,发展迅猛的我国外向型农业平均每万美元出口带动89人就业,总体带动就业7600万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