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海南成为广东最大供应基地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1-20  
     海南省在海水鱼人工繁育上已经有10年的历史,凭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环境因素,使其逐渐成为华南地区海水鱼育苗的基地,培育出来的鱼苗绝大部分能满足或者超过养殖需要,已发展成为水产业中的一个优势产业,而广东是其最大的销售市场。

    “一般每年2月底开始孵化,4-7月主要以培育成2厘米规格的鱼苗出售。今年金鲳苗搞了1000多万尾,红鳍笛鲷有300多万尾,少部分自己养在红沙港。”海南陵水生利水产繁殖有限公司的老板刘青利说,他是岛内最早进行海水鱼人工育苗的人。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院长陈国华向记者介绍,海水鱼人工繁殖技术在1997年之前,整个岛内都还没有突破。以尖吻鲈为代表,刘青利是最早搞成功的,在此之前是泰国技术最成熟,广东、海南要养殖只能通过从国外引进水花,培育成鱼苗后提供给养殖户。到了1998年,情况相对稳定,而1999年,泰国的尖吻鲈鱼苗就进不来了。

    据了解,1998年,海南在点带石斑鱼上取得成功,第二年就全岛推开。随后,花鲈、白鲳(布氏鲳鲹)、红鳍笛鲷、紫红笛鲷、金鲳、军曹鱼等也先后成功,现在已经有20多个种类可以满足岛内需求,大部分供应广东等地。

    据刘青利介绍,1998年他做出的海水尖吻鲈鱼苗,有三成鱼苗满足海南自身的需求,六成销往广东,其他的卖给福建。1999年开始做白鲳,两三年后感觉金鲳这条鱼不错,就在2002年开始做金鲳苗。

    海水鱼苗的市场需求每一两年都有些变动,会出现主打鱼苗品种,直接影响海南的鱼苗培育,以及对岛外的供应。

    “比如尖吻鲈鱼苗,在1999-2000年间,刘青利有七成鱼苗卖到外省,当时主养地在珠海,岛内的养殖量不大。到了2002-2003年间,珠海的鱼苗也搞了出来,加之养殖量减少,他就放弃了这个品种。”陈国华告诉记者。

    “但在这期间,白鲳鱼苗培育取得突破,它就成了当时的主打品种。当时,刘青利一年可以培育1000万尾鱼苗,50%-60%销往广东。到了2004年,白鲳养殖逐渐淡化,金鲳取而代之,慢慢兴盛。”

    据他介绍,在2004-2005年间,刘青利有一半以上的金鲳苗销往岛外。2006年情况略微特殊,当时,中国石油深圳石油实业有限公司在海南推广深水网箱,整个岛内有300多口被个人老板与对方合作的形式养殖金鲳,这需要大量的大规格种苗,因而卖到外省的比例减少很多。

    比较有意思的例子是,2006年,金鲳的受精卵卖到2.8-3万元/公斤,平均也有2.5万元,但由于当年投苗太多,养殖量过大,年底商品鱼出现滞销,直接导致今年早春受精卵价格跌倒500-600元/公斤。

    “虽然早春过后,价格略微回升,但怎么也回不到高峰时的价位,所以对于一些养殖量大的主打鱼类品种推广,必须关注市场影响的问题。”陈国华说。

    海南在石斑鱼育苗方面自然条件较好,主要优势是繁殖时间长。以青斑为例,在不采取加温等条件下,至少有10个月的时间,如果硬件投入完善一些,甚至可以全年进行繁育。而广东只有半年时间,亲鱼产卵迟2-3个月,结束早2个月。

    据了解,2005年岛内育出3厘米规格的石斑鱼苗约800万尾,2006年降到500-600万尾,今年培苗场较多,几乎是遍地开花,尤以文昌市为甚,估计总量超过1000万尾。但相对于市场需求来说,数量还是不够,有专家估算,在现有养殖模式下,该规格的鱼苗整个海南每年就需要3000万尾。

    在国外的发达国家,海水鱼育苗都选择在室内车间,通过小水体直接培育成2-3厘米的鱼苗,鲜有将孵化几天的幼苗直接放入大塘培育的。而在海南,几乎所有的海水鱼育苗场都会按后面的方式操作,在大塘培育出3厘米左右的鱼苗。

    “很早以前我们也是在车间里面育苗,但产量做不起来,于是选择在池塘里培苗。”刘青利说。

    他认为,在大塘培苗可以弥补车间内小水体的生物饵料供应不足,提高鱼苗存活率,同时也间接证明育苗场在开口饵料研究上的欠缺。

    其实,主管部门缺乏引导,苗种质量不能保证仍然是当前海水鱼育苗存在的问题。

    “在(海水鱼)人工繁殖成功之前,养殖海水鱼所需苗种主要来自台湾、泰国等地,或者通过捕捞野生鱼苗驯化得到。而现在的亲鱼大多来自人工养殖,遗传性状经过几代的延续,优良特质逐渐消失,特别是在此类鱼苗散布于广大养殖区域的条件下,加速了种质退化的过程。”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其实,海南的白对虾也曾经是这种情况,但虾的养殖周期短,选种相对容易,所以这两年通过各种方法,优质虾苗的普及率提高很多,不过对于海水鱼类就难以办到。陈国华认为,海水鱼的繁殖应该走罗非鱼这条路,坚持亲本的选育培养。而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对海水鱼苗种企业进行资格认证,克服相互之间的无序竞争,加强检疫,推广资源增殖。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