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市场引领现代农业之小龙虾篇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0-18  
     几年前还有很多人对它感到陌生,仿佛一夜之间便成了餐桌的宠儿,由于供应短缺,小龙虾奇货可居,一些养虾户捕捞遗漏和外逃的龙虾,为这些老人们提供了新的赚钱门路。

    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植高:“这个虾可以卖到3元多一斤,这个虾可以卖到5元多钱一斤。”

    潜江市积玉口镇古城村村民褚仁太:“像这个天气,温度一高,暴雨一下,爬出来了。”

    一个老人一天可以拣到20多斤,按照今年的行情可以卖到90元上下。当他们全神贯注拣龙虾的时候,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身后如火如荼的龙虾之战。

    养虾户春季卖大虾,秋季卖虾种,到今年,在大户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姜友余是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承包低洼湖田,利用冬闲时间养龙虾,并以“稻虾连作第一人”自居。

     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农民姜友余:“这个就是龙虾的发源地,就是这棵树可以见证,几万老百姓可以给我作证。”

    “稻虾连作第一人”,这本来是他在对外自我介绍时一个无心的说法,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居然引起同行的极大不满,最不服的是邻村的刘主权。

    刘主权湖北省潜江市农民:“那是争都争不了的,没有人比我早的,当时没有人养虾,不存在养虾,只在田里沟里捕虾的。”

    现在姜友余租用稻田包括池塘总共700亩,刘主权租用稻田1000亩,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养殖大户,到底谁第一个在低洼湖田养龙虾,正当他们争执不下时,不料半路杀出个一个人来,一个叫褚洪云的人说,这一称号非他莫属。

    湖北省潜江市农民褚洪云:“要说喂虾,他是喂得早,虾稻连作我是第一,我们市电视台直接拍摄我,每年都拍摄我,你问咱们市水产局的。”

    在“虾稻连作第一人”这个名头上争执,周围的人看来纯粹是为图个虚名,其实暗地里较劲,却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

    自从镇里兴起在冬闲的稻田养龙虾,一亩地增收1000多元,农民在低洼湖田养殖小龙虾的人越来越多,被看作是一大创举,吸引的人前来参观取经,细心的镇水产站长杜业金做过一个统计

    水产站长杜业金:“从前年起到去年下半年,我们总共接待了3万5千多人次。”

    面对走马灯似的来访人员,一般人见怪不怪,可他们几个人却从中看到了绝好的赚钱机会,因为他们发现其中不少的人想学技术,学了技术就得买种虾。全镇这么多养龙虾的,谁拥有了“稻虾连作第一人”这道金字招牌,谁就就能更方便地拉生意。

    杜业金:“别人找他学技术,别人找他买种苗,无非是图名以后,在生意上多赚些钱吧,买种苗学技术,服务费。”

    员工:“外地来做生意的肯定找有经验的人啦。”

    就在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新的竞争者不断冒出,那些租给他们池塘养虾的农民,开始纷纷收回土地,自己养殖小龙虾,一时难以收回的,租金也每亩地一年50元,上升到一年500元,这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姜友余:“我以前700亩现在只有500亩,人家要回去200亩走了。”

    农民:“现在看到势头这么好,哪个肯租给你,外地的话我肯定不会租给你种了,我自己种不会给你种了。”

    更令他们难以招架的是,外出打工的人带着充足的资金纷纷回来租地,稻田租金暴涨,越是原来没人要的低洼地、冷浸田要价越高。他们被迫在保住现有养殖面积的同时,寻找新的出路。

    姜友余:“养殖成本高了,现在转化。农民养虾,我们开始不养虾了,我们搞收购,收购以后我们再来搞加工。”

    刘主权:“田基本上租不到了,我就考虑到外面的空间,外面还没有发展起来。”

    姜友余重点转向销售和加工,刘主权今年首次在60公里开外的荆州市承包稻田,搞技术输出。规模较小的褚洪云则把一些养殖户联合起来,在当地搞起了股份制养虾。

    褚洪云:“我们现在有四个人300多亩田,其中我的股份占一多半。”

    记者:“到底谁是虾稻连作第一人?”

    姜友余:“都差不多的,最早养虾的是我,早。”

    褚洪云:“最早的虾稻连作的是我。”

    刘主权:“最后我是最早的。”

    记者:“你们3个人当中谁赚的钱最多?”

    刘主权:“赚得最多,也说不具体。”

    到底谁是“稻虾连作第一人”,其实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竞争已经变得无处不在,竞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不仅更新着人们的经营理念,同时推动着一个个产业的发展壮大。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