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底板病
白底板病是自1996年来出现的疑难鳖病,是目前对鳖的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最高、治疗难度最大的鳖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致全部死亡。目前,该病病原争议较大,已见报道的病原有:①细菌: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变形杆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②病毒:球形病毒直径80nm,③交叉感染: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而死亡。笔者认为,根据治疗时添加维生素,效果特别明显的结果分析,可能是由于鳖的饲料营养中缺乏维生素,使得鳖的免疫力下降如缺VC、VE可致机体贫血、细胞色素减退,使得鳖的免疫力下降,为病毒感染打开大门,继发细菌感染,致病微生物共同作用破坏鳖的内脏器官,造成内出血,引起严重贫血而窒息死亡。今年我省一养殖场今年饲养的成鳖,除1个池子长期投喂鲜鱼外,其余8个喂配合饲料的鳖池全部暴发白底板病,充分证明了不合格的饲料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白底板病的典型症状为体表完好无损、底板呈纸白色、肌肉、肠、胃失血苍白,肠内有凝血团块,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治疗措施:全池泼洒2—3ppm的二氧化氯,4天1次;同时每100kg鳖每天内服吗啉胍10g,氟哌酸6g,或者氯霉素6g,或卡那霉素2000万单位,并用维生素C5g、维生素E8g、维生素K3300mg拌饵投喂,连用15—20天。用药后1星期死亡速降,10天可停止死亡,15—20天症状消失。预防措施:冬季干塘要清塘消毒;投喂鱼或动物内脏,配合饲料要求营养全面。
二、出血性肠炎病
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几乎与白底板病同时流行,在我国大部分养鳖区普遍流行,不仅传染快、来势猛,而且死亡率高,危害相当严重。我们经过连续几年的研究,确定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100—200g的幼鳖、成鳖、亲鳖都能发病,最适发病水温为:25—30℃,病鳖的主要症状是:底板苍白或稍充血、溃烂,鳃腺充血、肝脏肿大,呈紫褐色、有出血点,肠内壁出血、糜烂,肠腔中有血水或暗紫色的血凝块,膀胱积水。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水体中正常存在的条件性致病细菌,该菌易变异、有110多个血清型,因此,治疗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鳖病难度很大。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总结了治疗鳖出血性肠炎病的方法:池水用50—80ppm的生石灰调PH值至8?0,每隔三天水体用0?4ppm杀菌王泼洒消毒,小池也可用0?3ppm水溶性氟哌酸消毒;中、西药物结合内服,每100kg甲鱼每天内服氟哌酸6g、中药连翘、黄芪、泽泻、大黄、诃子、秦皮、板兰根、甘草各20g煎水拌饵投喂。连续喂6天后,病情基本上可控制。预防用药量减半,连喂三天,每月预防一次。
三、鳃腺炎鳃腺炎是最有争议的鳖病之一,至今还未能查出病因,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和治疗经验,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由病毒引起。该病曾给日本和台湾养鳖业予以毁灭性的打击,近年来在大陆流行,被列为最严重的一种鳖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口腔两侧的鳃腺发炎糜烂;口腔、食道、肠管出血;肝脏土黄色,质脆易碎。同一池塘的病鳖,由鳃腺炎引起死亡,有时会出现两种症状:即出血型症状和失血型症状。出血型症状的病鳖,表现为鳃腺充血、鲜红、糜烂、有分泌物,口腔、食道、肠管发炎充血,底板、四肢、尾部充血呈鲜红色。失血型症状的病鳖,表现为鳃腺淡白糜烂,有分泌物;食道、肠管有淤血段落,呈墨黑色,洗不掉,肠内有淤血块,底板纸白色,解剖无血流出,肌肉淡白无血色。
鳃腺炎病主要发生在稚、幼鳖期,常年均可发病,2龄以上的鳖则较少发病,但加温养殖的稚、幼鳖易形成暴发,一旦染病,可造成全军覆灭。
预防:清整养殖池,用10ppm漂白粉对池底泥沙、池壁、工具等彻底消毒;投喂新鲜的饵料,如小杂鱼浆、小蚯蚓等,使鳖摄食足够的营养,提高抗病能力;死鳖要及时处理、深埋或焚烧,以防再度感染;严格检疫,不饲养台湾鳖、泰国鳖等抗病能力差的鳖种;对未发病池先用100ppm福尔马林浸泡鳖池和稚、幼鳖后换水,再遍洒0?5ppm杀菌王。
治疗:池水用3ppm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隔3天1次,同时每100kg甲鱼每天内服病毒灵10g、氟哌酸6g或庆大霉素2000万单位,并用维生素C3g、维生素E5g拌饵投喂,连续用药6-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