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掠夺式捕捞,导致资源严重衰退和枯竭。
众所周知,近海是鱼虾类,特别是珍贵资源的产卵场,大多数鱼虾经长途洄游,从深海迁徙到此繁养生息,然后再游回深海,促成了资源绵延存续。但是,随着近海渔船的剧增,特别是拖网渔船的急剧增加,传统的产卵鱼场遭到重创。据资料显示,青岛近海若干名贵的鱼类资源如勤鱼、大黄鱼、真鲷等已经绝迹。就连过去捕捞产量丰厚的大齿班鲆这一普通的鱼类,也已经销声匿迹。木叶鲽、乌贼、孔鳐等已形不成渔汛。玉筋鱼一直是山东沿海特别是青岛近海的特有资源,过去捕捞产量颇丰,效益可观,还曾带动玉筋鱼加工产业的发展,为渔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捕捞渔船的猛增,玉筋鱼产量急剧下降。据统计,同船玉筋鱼捕捞产量2006年较2004年下降了29.4%。玉筋鱼资源的严重衰退,导致了捕捞、加工、销售这一链条产业的断裂,损失不可估量。此外,由于食物链的破坏,再加上产卵期间的过度捕捞,赖以生存的巴鱼、刀鱼产量也急剧下降。青岛近海2006年几乎没有形成大的渔汛。上述各种问题如得不到有效遏制,以及若干气象因素的影响,有科学家预言,50年后,渔业资源将绝迹,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二)船舶集中,作业海域狭窄,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青岛市共有渔船6400余艘,其中拖网船4000余艘,并且70%都集中在近海的91、92、101、102等10多个海区生产,再加上日照等其他地区渔船及季节性专项品种的捕捞,约有10000余条渔船汇集在上述海域作业,每平方海里作业渔船1.5艘,近岸的84、92、102等区每平方海里作业渔船5艘~10艘。如此狭窄的作业空间,汇集这么多渔船,在增加海区的承受能力的同时,还引发了若干安全问题:渔船之间相互碰撞,发生纠纷;为争夺渔场,斗殴事件时有发生;渔船被商船相撞,造成涉外纠纷。
(三)拖网或航行渔船为他船损坏网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青岛某市每年被拖网船拖坏拖丢坛网200余条,流网3000余条,直接经济损失50多万元。现在有些定置网渔船已经被迫转产或改行了。
相关对策
1.加强宣传,严格执行国家禁渔规定。要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广大渔船民对禁渔区和休渔规定的认识,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2.强化检查,严厉查处一切违法行为。各级渔业执法部门要继续加大检查力度,不断改善检查手段,加强对近海作业渔船的检查管理。特别要依照法律上限,严厉处罚禁渔区、禁渔期违规生产船只。通过检查和处罚,不断遏制近海生产,为保护渔业资源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
3.扶持帮助,鼓励发展外海生产。外海生产是减少近海作业压力,缓解渔船生产拥挤的有效途径。但是发展外海生产必须具备船体及功率大,抗风能力强,船员有一定的技术素质和生产经验等条件。这就要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从资金上予以扶持;从政策上予以引导;从技术上予以指导;从外协上予以通导。发展外海生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向考虑:一是中韩渔业协定区域。中韩渔业协定区域特别是韩方一侧过渡水域一直是我国渔船的传统作业渔场,虽然协定中规定渔船的准入门槛较高,但就资源而言与其他渔场相比,可往性还是很大的,相关部门不妨组织一批有条件的渔船前往生产。二是外海其他海区。三是发展远洋生产。让经验丰富的远洋作业船带动,组织有条件的渔船走出国门,进行远洋生产。无论是去中韩渔业协定区域还是远洋生产,政府部门必须做好协调工作,完善后勤保障,以减少远海生产渔船的后顾之忧。
4.兼并整合,压减小马力渔船,适当发展大马力渔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操作:一是加强宣传,通过广泛宣传近海生产的危害,让渔船民真正理解和认识,自觉压减或去外海生产,防止矛盾激化。二是强化检验,严格实行渔船报废制度。渔船检验部门要严格把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强化对渔船检验。同时,要严格实行渔船报废制度,对已到船龄期、船体质量差的渔船要坚决予以报废,不再准予其继续入渔。对报废渔船的渔船民要做好安置工作,如鼓励其从事近海养殖并优先发给他们养殖使用证书,或发展其他产业等,以保证他们的生活依靠。三是适当发展大马力渔船。在国家实行捕捞生产零增长,渔船功率指标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可采取小型渔船压减整合的措施,即多条小船报废拆解,将腾出的功率整合,在相关部门许可范围内建造同艘大马力渔船。这样,既不占用国家控制指标,又可减少作业船数,缓解近海生产压力,发展外海生产。同时,因功率大,船体质量好,还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5.一船多举,大力倡导多种作业。渔船民单一的拖网作业成为近海生产的主体,这也是传统作业方式形成的习惯。近海拖网作业不仅对资源有较大的破坏性,而且所捕捞的多为低质鱼类,价格低,效益差,加上油、冰等耗费过大,成本过高,导致大多拖网船效益平平,无钱可挣,有的则出现亏损,因而有些传统的拖网渔村开始大批卖船。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渔船民应及时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网具,发展以拖网作业为基础,流刺网、笼壶等作业为辅助的多种作业模式,这样可达到资源共享,效益互补的目的。如此措施,旨在引导渔船赴远海生产(如笼壶、流刺等),减少近海作业船只。
6.完善配套,保证远海渔船安全生产。远海生产风险性大,安全工作特别重要,因此除必须的船体质量好,功率大,抗风能力强等因素外,还要具备下列条件:一是配备单边带电台,加强通信联络,保证联络畅通。二是完善安全设备,特别是救生设备,并教育渔船民临水作业一定要穿用。三是加强值班,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如接收到超过抗风等级的大风,要马上返港或就近避风。四是要组织编队生产,做到相互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