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养殖对虾一直是虾类贸易强劲增长的不懈推动力,单从贸易额来讲,对虾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水产品,其中有超过1/4的份额来自水产养殖部门。保守估计,全球养虾业每年直接提供100万人次的就业岗位。
一、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世界市场对水产品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仅仅依靠传统的捕捞业已不可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条件对水产品的需求,只有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走可持续水产养殖的道路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需求上的不足。近几十年来联合国和各主要渔业国家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明显加强,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粮食生产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在此期间,水产养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养殖总产量持续增长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世界水产养殖业已经更加规模化、多样化,养殖技术也更加先进,水产养殖产量日益增加(图1为从1950—2003年水产养殖产量曲线图)。据粮农组织统计,水产养殖对全球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供应的贡献持续增加,在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从1970年的3.9%增加到2002年的29.9%。水产养殖的增长比其他所有动物饲养部门更为持续和快速。在世界范围内,该部门自1970年起平均增速为8.9%,而同期捕捞渔业的增速只有1.2%,陆地动物肉类产品生产系统为2.8%。水产养殖产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均水产品产量供应量从1970年的0.7kg增加到2002年的6.4kg,年均增长率为7.2%。
2003年全球水产养殖总产量为5478.6万t,比上年增长6.22%(2002年产量为5157.8万t),产值超过6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2002年,世界食用鱼品供应的29.5%来自水产养殖,在过去10年中,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捕捞业对人均食品供应量的贡献略有下降,人均供应量从1997年的近10.8kg减少到2002年的9.8kg。
尽管水产养殖对食用鱼供应量的快速增长贡献颇多,并且水产品价格近年来也有所降低,但甲壳类依然是高价商品,其消费多集中在富裕的经济体。在2001年人均16.3kg的水产品消费中,甲壳类为1.5kg;最主要的还是有鳍鱼类,占人均16.3kg中的74%。
水产养殖无论在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方面,所做贡献越来越大,并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2002年世界水产品贸易总额增加到582亿美元(出口值),比2000年增加了5%,同1992年的出口值相比增加了45%。
2.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养殖产量比例近些年来,在养殖产量中,海水养殖所占比例较大,大约占到近50%或更高,以贝、藻类和软体类为主体,鱼类只占极小的比重;淡水养殖绝大部分是鱼类养殖,占养殖产量的90%以上;半咸水养殖所占比例不大,在10%以下,主要养殖甲壳类、罗非鱼和多种洄游性鱼类和贝类(图2)。
3.养殖品种结构20世纪80年代,由于紫菜和贻贝养殖技术的长足发展,贝类和藻类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增长较快;由于病害的防治技术还不过关,各类养殖产品的产量波动较大,使得水产养殖的品种结构年际变化很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养殖的品种结构则趋于稳定,鱼类养殖基本稳定在50%左右,软体动物约占22%,甲壳类则在5%附近波动,水生植物和其他水生生物如甲鱼等共约23%左右(图3)。
二、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对虾养殖是水产养殖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暴发性流行病的严重困扰之后,近年来全球对虾养殖进入了一个更为理性的发展阶段。亚洲作为世界养殖对虾的主要产区,2003年养殖对虾产量达到150多万t,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3.5%。
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对虾养殖发展的全盛时期。由于世界对虾三大消费市场美国、日本、西欧对虾供不应求,而海洋生物捕捞过度,以及受海况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对虾捕捞业不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对虾养殖业便应运而生。这一时期,对虾育苗技术上的突破、养殖技术渐趋成熟、饲料配方的攻克、添加剂的应用等,推动了世界养虾业迅猛发展。粮农组织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全球对虾养殖年产量超过2000t的国家约有30个,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参见图4和图5)。到2003年主要养殖虾类有: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对虾养殖起源于亚洲,亚洲也一直是对虾养殖的主产区。虽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南美国家基于本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对虾养殖业,特别是南美白对虾的人工养殖(该种类已被成功引进到亚洲的许多养虾国),但目前亚洲的总产量仍然占世界对虾养殖产量的80%以上。一般来说,养殖技术与设备先进的国家,重视精养高产养殖模式。一般水平的国家养殖模式比较粗放,产量不高,多凭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养虾不投饵或少投饵,管理简单,但因对虾生长旺盛期很长,一年可收获2~3次,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
对虾在水产品国际贸易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成为水产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虾类国际贸易已成为最大宗的水产品国际贸易。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显示,在总量为420万t的虾类产品交易量中,接近39%或者说166万t来自对虾养殖业。据统计,在全球水产品出口额中虾类出口额占近18%。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养殖虾产品已成为虾类产业增长的一个稳定因素。2002年虾类主要市场是美国(43万t)和日本(29.4万t),其次是欧盟。2002年世界上最大的养殖虾产品出口国是泰国(21.0万t)。其他主要亚洲养殖出口国包括印度(17万t)、中国(13.3万t)、印度尼西亚(11.2万t)、越南(9.8万t)等。主要进口国进口趋势变化很大。美国的进口量1994年大约为30万t,到2003年增至约50万¨同期日本的进口量则从大约30万t降为约23万t。欧盟的进口量也从大约34.5万t增至近37万t。
全球对虾的消费需求量普遍增长。在亚洲,因为地方经济增长,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增大,中国、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市场都将进一步发展扩大。1994—2002年间,中国进口量几乎增长了3倍,从1.52万t增至6.77万t,以交易价值计算增长了235%。同期韩国进口量从6200t增至5万to同时,受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迅速增长的影响,全球市场虾价暴跌。
三、世界对是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基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特点,许多水产养殖专家和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的部分学者将该产业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世界养虾业的发展,将由生产推动型转变为市场诱导型,将以高度发展转变为稳步发展。
(2)养虾业仍将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之一,主要养殖基地仍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其总产量仍将保持在4:1左右。拉丁美洲依赖他的品种和地理优势,占据美国市场。亚洲则依赖天然条件、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优势,在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市场中展开争夺战。
(3)发达国家在世界养虾业的竞争中,仍将发挥其科技优势,诸如全价饲料配方、高效添加剂、优质工艺装配、新颖的机械、仪器等,以高科技换取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
(4)对虾养殖业的产品销售形式将发生变化,以鲜、活虾以及完整单体冻虾等多种产品和包装形式,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5)风险回避将更为明显,从20世纪80年代的高投入取得高效益的高风险投资方式转变为低投资取得高效益的低风险方式。
(6)各养虾国更重视大环境的生态平衡,在发展对虾养殖业的同时,将顾及到低值贝类或其他共生藻类的保护。
(7)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虾养殖的各产业集团化趋势将明显加强。育苗、饲料、加工、冷藏、外贸等各个环节,将联合协同,提高竞争能力。
(8)高科技的投入得到重视,其对提高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等将发挥和继续发挥关键性作用。
(9)各国互相交流借鉴宏观调控经验,利用资源优势,合理开发与节制发展;信息化将在养虾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