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经过世界上最苛刻的《肯定列表制度》检验的国产鳗鱼会比日本国产并未经过苛刻监控便宜那么多?
一般来说,造成产品不受欢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产品质量不好,二是产品过于昂贵,超过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但经过检验的国产鳗鱼显然不应存在质量问题,而国内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也不能构成产品过于昂贵。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怪象?在消费者注重产品性价比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推导,很可能是这个产业中的某些环节存在投机、歧视、打压行为。
随着我国鳗鱼业的发展,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加之我国廉价的成本,与日本等地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在与我国正面公平的竞争中,是没有优势可言的,于是导致了2006年一系列贸易壁垒的出现。
当前对于业界来说,我们在观念上要看得起自己的产品,不能老是一味的通过价格来竞争,而是通过品质、品牌与人竞争,改变目前这种产品价值与价格不相符的局面。日本市场正是抓住了我们这一方面的不足,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将我国变成其鳗鱼产品的廉价生产地,沦为其原料的供应国,从而达到控制我国整个鳗鱼产业的目的,业界不能被现象所迷惑,更不能被其利用。
来看我们鳗鱼的价格,65元/公斤;日本则是97元/公斤;价格差距达55%。这一价格差距对我国鳗业的长远发展是极其有害的。首先,作为日本的鳗鱼业者,因为中国的优质低价产品冲击了其市场,为了保住原有的利益,当然会用尽一切市场手段来挽回被动的局面,于是也就发生了如前文所述的怪象:优质价廉的产品卖不过高价低质的产品。其次这种价格差也给了贸易中间商留下了一个投机的空间、获暴利空间。要改变这一怪象,最根本的做法就要使产品的价格能够反映其价值。
2006年以来,鳗鱼养殖成本大幅度上升:鱼粉涨价,每吨鳗鱼的饲料成本上涨了4000元左右;养殖成活率及商品率降低,鳗鱼养殖户明知某些药品可以解决病害,但为了遵循《肯定列表》的要求,宁可多受损失,也要保证不发生药残问题,现在日本鳗商品率平均仅达80%-85%;现在鳗鱼养殖周期也明显拉长,精养池+土池养殖模式的养殖周期要长达2年,欧洲鳗则要3年。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到,养殖技术与成本在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也不断提高,而价格却不涨反跌,结果只能是价低货贱。现在不能再用降价保市场的方法,应该在成本升高的情况下适时提高产品价格,用价格去体现产品的质量。货好价低,消费者未必就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