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技术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5-16  
     第一节 概 述

     河蟹俗名螃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等,是名贵水产品之一。河蟹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钙、铁等营养元素,是独具风味的水产佳品,其药用价值也很高,是传统的食疗药方,蟹壳制成甲壳质是纺织、印染、医药、塑料工业很好的原料。近几年来,各地利用水域资源,发展了池塘养蟹、稻田养蟹、湖泊网围养蟹及蟹池套养名贵水产品等养殖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技术经验。

     第二节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地位与分布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弓腿亚科、绒螯蟹属。河蟹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至福建沿海诸省通海河流中均有分布,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湖泊、江河中都有它的踪迹。

     二、形态特征

     ⒈外部形态 河蟹的头部和胸部愈合在一起,称头胸部,是身体的主要部分,背部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背甲;螯足上长满绒毛,头胸甲明显隆起,额平直,额缘具四个锐齿,额的宽度不超过头胸甲宽度的一半,额角的后方有六个疣突,前侧边缘具四齿,足强大,其腹部(俗称蟹脐)的形状(雄性狭长呈三角形,雌性呈园形)是区别雌雄性别的主要标志。

     ⒉内部特征 河蟹内部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和生殖系统。肝脏是腹腔中唯一的消化腺,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仓库,河蟹用鳃呼吸,血液无色,卵巢呈“H”形,成熟时呈酱紫色或豆沙色,非常发达,精巢乳白色;卵巢和肝脏统称“蟹黄”,雄性生殖腺统称“蟹膏”,均为人们美食的精华部分。

     三、 生物学特征

     ⒈生活习性

     河蟹栖居随各个发育阶段不同而异。蚤状幼体阶段需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进入蟹苗阶段,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和穴居,一般生活在石砾、水草丛中。

     ⒉食性与饵料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偏食动物性饵料。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等商品饵料。河蟹食量大,且贪食,并有较强的忍饥饿能力。河蟹还有争食和好斗的习性,且具有自切和再生能力。

     ⒊繁殖习性

     河蟹一般两年达到性成熟,每年秋天开始生殖洄游,在咸淡水处交配产卵、孵化发育,河蟹在发育过程中,幼体期分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三个阶段。蚤状幼体经过5次蜕皮才能变成大眼幼体。河蟹在幼蟹阶段时蜕壳次数较多,随着蜕壳而生长较快,个体不断增大,成为成蟹。

     ⒋蜕壳与生长

     河蟹一生分为幼体期、黄蟹期和绿蟹期三个生长阶段。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标志,在幼蟹及黄蟹阶段,蜕壳次数多,生长就快,躯体也较大。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特别是饵料较为丰富时,每次蜕壳后体形的增长幅度就大。每年10月中旬左右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就进入绿蟹期。一旦黄蟹蜕壳变成绿蟹后,即进入性成熟阶段,其后不再蜕壳、个体也就不再增大了。生殖一结束,蟹的生命即终止。当年成熟的河蟹,第二年受精卵孵化后即死去,多数河蟹寿命只有2—3年。

     第三节 苗种生产

     一、仔蟹培育

     仔蟹培育是将15万只/㎏左右的蟹苗(也称大眼幼体)培育1个多月,经5次以上蜕壳,长成3000只/㎏左右的仔蟹(俗称Ⅴ期幼蟹、豆蟹)过程。培育方式有网箱培育、水泥池培育和土池培育。

     ⒈网箱培育网箱培育蟹苗有水体溶氧高、生长快、成活率高等优点。网箱用聚乙烯网布或尼龙筛绢编成,通常网箱规格选用长4m、高2m、宽1m。敞口加盖网,在盖网短边的一侧装缝拉链,便于打开进行饲喂和操作。网箱可设在水深1.5—2m处、有微流水、水质清洁无污染的湖泊、池塘等处,一般沉入水中0.7m。蟹苗放养密度5000—6000只/ m3水体。网箱中需投水草等水生植物作为蟹苗的附着物。

     ⒉水泥池培育圆形或长方形水泥池,面积在20—50㎡,池深40—50㎝,水深20—30㎝,放苗前对池子进行洗刷消毒、投放一定量的水草,并进行冲气,每m3水体放苗2万只左右。

     ⒊土池培育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底质较硬,池埂不漏水,池四周需建防逃设施,面积2—5亩,水深0.8m。每亩水面放苗5—10kg。蟹苗下塘后最好利用池中培育的水蚤等浮游动物,如天然饵料不足,可用鸡蛋和鱼糜按1:5比例拌匀蒸熟后,带水搓成鱼浆均匀泼洒全池,大眼幼体阶段可每隔4小时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池内蟹苗总量的150%—200%。变成Ⅰ期幼蟹后,可以用鱼糜、虾糜、黄豆糊投喂,以后增投碾碎的螺蚌肉、豆饼等饵类,日投喂次数从3—5次逐步改为1—2次。日投饵量前期占幼体总量80%,中后期为50%—20%。培育期间要经常冲气、加注新水,以保持溶氧充足。

     二、幼蟹培育

     幼蟹(又称蟹种、“扣蟹”)培育是为成蟹养殖提供种子的重要一环。在这段时间,河蟹蜕壳次数多达7次,生长快,增重倍数大,因此加强饲养管理特别重要。

     ⒈稻田培育培育蟹种的稻田必须环境安静,能灌能排,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粘土或壤土,事先需开挖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单独建进水渠道,用钙塑板、石棉瓦等材料建防逃设施。放养时间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每亩稻田放养蟹苗0.5—1kg,蟹苗先围栏在环沟中培育,沟中可均匀地布入附着物,蟹苗入池后开始投喂饲料,大眼幼体阶段投喂鸡蛋黄,每2—3小时投喂一次,进入1期幼蟹后改投鱼糜加豆饼和麸皮,投饲率从100%降至5%—7%,日投喂4—6次。在水稻秧苗栽插活棵后可测定培育池中仔蟹的规格和数量,可拨去环沟四周的围栏,让幼蟹自行爬入大田。为了提高稻田的利用率,还可放养部分鲢、鳙鱼种以摄食稻田中的浮游生物,一般亩放30—50尾。

     ⒉池塘培育培育池以3—5亩为宜,池深1.5 m,水深0.8—1 m,要求池底淤泥少并向水口方向倾斜,以便秋季捕捞时方便,进水宜在池面上方,出水口处设拦网,池的四周要有防逃设备,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淤消毒,池中移栽伊乐藻、苦草、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每亩放养蟹苗0.5—1kg或仔蟹2万—3万只。幼蟹培育阶段饵料投喂一般前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中期主要投喂麸皮、小麦片、水草等,投饲量根据饲料种类、水质状况、天气情况、水温及仔幼蟹摄食强度而增减,要经常巡塘,注意蟹池的防逃、水质的变化,要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水质恶化。

     第四节 成蟹养殖

     一、池塘主养

     ⒈池塘选择

     ①水源、水质池塘应选择靠近水源、水量充足、附近无化工厂等污染,水质良好,符合GBll607-1989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②池塘条件池塘面积10—50亩为宜,池形以东西向长方形为好,水深常年保水0.5—1.5m,排灌设施要完善,排、灌分开。

     ③防逃设备在池四周围上牢固可靠的防逃设备,一般防逃设备有水泥墙、钙塑板、铁皮、尼龙薄膜、玻璃钢等。

     ⒉苗种放养前准备

     ①清塘消毒在蟹种放养前10—15天进行,常用的清塘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粕等,用量根据水深、淤泥量而决定,如生石灰,干法清池,每亩用量为60—75㎏,溶化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清池不仅能杀灭水中有害生物,而且改善池底土质和增加水中钙的含量,这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

     ②种植水草水草既是河蟹栖息、避壳场所,也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还是河蟹喜食的好饲料,常见的水草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水草的覆盖面积达池塘的60—70%,过多的水草应清除,水花生带设置,在蟹种放养后进行。

     ③移植螺蛳活螺蛳肉鲜美,河蟹喜食,是较理想的优质天然饲料,一般移植时间在清明前,每亩水面移植200-250kg。

     ⒊苗种放养

     放养时间和数量根据蟹种的规格和来源确定,如放养的100-200只/kg的蟹种,一般在1—2月间进行,亩放500—800只;如放养的2000只/kg左右的仔蟹,一般在4—5月间进行,亩放2000—3000只。为了消耗水中的浮游生物,起净化水质作用,可同时放养规格为50—100g/尾的鲢、鳙鱼种,亩放50尾左右。

     ⒋饲料投喂

     河蟹是杂食动物,常用的植物性饲料有各种水草、小麦、玉米、稻谷、豆饼、麸皮等;动物性饲料有螺、蚬、蚌等底栖动物、屠宰场下脚料、鱼虾类、血粉、蚕蛹、蝇蛆、蚯蚓及枝角类和桡足类昆虫;除天然和人工单一饵料外,还有全价配合饵料。饵料的投喂应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定时即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傍晚5—6时投喂为主;定位即定点投喂与适当撒洒相结合,保证所有的蟹都能吃到饲料;定质即饵料新鲜不变质,荤、精、青饲料合理搭配;定量即具体根据生长阶段、季节、天气等因素灵活掌握投饵量,保证蟹吃足吃好,忌忽饱忽饥。

     ⒌水质调控

     蟹池水位坚持“前浅、中深、后勤”的原则,即前期保持浅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蜕壳;中期特别是炎热的夏秋季要保持深水位,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平时自然蚀水、水位过浅时,要及时加水;水质过浓时,则应及时更换新水,尤期是夏秋季更要勤换水。换水时进水速度不要过快过急,可采取边排边灌的方法,以保持水位相对稳定。换水次数,6月份前每周换1次水,换水量1/5—1/4,7—8月份每周换2—3次水,每次换水1/3,9月份后每5—10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1/2。所注入的新水要防止温差过大和有外源污染。

     ⒍补草投螺

     水草既是河蟹可口的饲料,又是河蟹在水中的附着物;螺蛳营养丰富,还含有河蟹发育所必须的钙、磷等物质;水草和螺蛳都能吸附水和土壤中的肥份,有助于改良底质和水质。除在蟹种放养前后播种苦草、移植水花生、浮萍等多种水草,同时投放活螺蛳让其在蟹池中繁殖生长外,养殖期间还要不断补充水草和螺蛳,保证使水草的覆盖面占池塘总面积的60%左右,螺蛳的数量达到每m21000只以上。

     ⒎日常管理

     要坚持早晚各巡塘一次,一查水质状况,发现水质变化及时采取加水、换水措施;二查河蟹摄食情况,调整饵料的投喂量;三查水草附着物和天然饵料的数量,如暂养池中水生植物和螺蛳被蟹吃掉应及时补充;四查防逃设施的完好程度,尤其是大风大雨天气要随时检查,严防河蟹逃逸;五查病害生物以及敌害侵袭,发现不正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二、湖泊网围养蟹

     ⒈网围建设采用双层网围,两层网间隔5m,网围四周用毛竹(树木)作固定桩,每根桩间距为2—3m, 将裁剪好的聚乙烯网片缝好后用绳子绑缚在桩上, 上下左右拉成平面,网底部用石笼子和地锚固定,使网脚与底泥贴紧,石笼压入底泥20cm, 网上部高出水面1—1.5m, 顶部再装上“T”型的网片,网的上边设有30—50cm垂直向下的塑料蒲膜做成的网檐,并与网贴紧。

     ⒉种草投螺网围设施建好后,用电捕器捕清养殖区内的大型凶猛性鱼类,2—3月份栽种伊乐藻,每m2用草茎2—3kg,匀成几束用脚踩入湖底淤泥中,1个月左右即可生根、生长,达到繁茂,并同时移栽几株蒿草和芦苇等挺水植物,水面上移植占总面积1/5左右的水花生群落。清明前向网围内投入鲜活螺蛳,每亩500kg。为蟹、鱼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

     ⒊苗种放养蟹种放养在种草投螺1个月后进行,也可先围一小块将蟹种提前放入。套养鱼种在5—6月份放养。所放蟹种用高锰酸钾或食盐、鱼种用漂白粉或敌百虫等药物药浴消毒10—30分钟。选择正宗的长江水系优质“扣蟹”,要求规格一致,160只/kg左右,每亩放养量控制在600只以内,同时可套放6—9cm的鳜鱼、2—3cm的黄颡鱼大规格苗种,亩放养量分别为20尾和50尾左右。

     ⒋饲料投喂定期补充水草、螺蛳,使蟹摄食天然饵料为主,前期为了使螺蛳繁殖生长,可适当投喂一些鲜螺蚌肉和小杂鱼,后期每天投喂一次投喂南瓜、土豆丝和鲜鱼、鱼粉、豆饼、大豆制成的饵料,以补充天然饵料的营养不足,保证蟹的膘体肥壮。所投饲料要求新鲜、适口、不霉变、腐烂变质,对吃剩的饵料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

     ⒌日常管理主要是做好防逃工作,在蟹种放养初期,由于环境突变,幼蟹活动频繁,最容易逃跑。因此,在放养后的半个月,要坚持每天检查网围的防逃效果,严防河蟹从破损处或底纲下逃跑。在养殖后期,由于河蟹生殖洄游规律的作用,其逃跑的机会增多,必须严加防范,保证防逃设施完好。在7—8月汛期,做好网围设施的加固工作,备好一定数量的防汛材料,防止风浪刮倒网围设施。其次要做网围四周的清扫工作,及时清涂堆积在网围四周的浪渣。

     三、稻田养蟹

     ⒈稻田准备

     ①稻田选择养蟹稻田必须环境安静,交通便利,能灌能排,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粘土或壤土,特别要求水源清净, 不受工业废水、化肥、农药等污染。PH值为6.8—9之间,最佳7.5—8.5, 酸性稻田可用生石灰加以改造。稻田宜长方形东西向,利于增加光照时间,便于管理。养殖稻田最好集中连片,具有一定的规模,每块田面积在7.5—15亩之间。

     ②沟池开挖稻田养蟹的田块需开挖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环沟可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离田埂2—3m, 沟宽1.5—2m, 深0.8m—1m; 田间沟可以以稻田丰产沟为基础适当加宽加深,呈“十”或“井”字形;暂养池长度视田块大小而定,一般宽5—6m, 深1.2m。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要相互连接畅通,开挖的面积要占稻田总面积的15%—20%, 所挖出的土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田埂要求高0.8—1m, 顶宽1m以上, 施工时要压实夯牢。

     ③水系配套稻田养殖的用水应与其它农田分开,单独建进水渠道,可选用40cm左右直径的水泥涵管砌成,也可用砖、石等材料建进水渠道。排水则可利用原稻田的排水渠道。进、排水口都要用较密的铁丝网或塑料网封好,以防养殖的蟹逃逸和敌害随水进入。

     ④防逃设施防逃是稻田养蟹成败的关键。养蟹防逃设施要求高50—60cm,埋入土内10—20cm, 可用钢筋水泥预制成一定规格的水泥板、抗氧化能力较强的钙塑板、石棉瓦等材料,沿稻田田埂中间四周埋设, 用木、竹桩支撑固定, 细铁丝扎牢, 两块板接头处要紧密, 不能留缝隙, 四角要建成弧形。

     ⒉苗种培育

     ①蟹苗选购要求选用长江水系亲蟹繁殖的蟹苗,每kg蟹苗数在16万只左右,经5天以上时间的淡化处理,出池时盐度在3‰以下,蟹苗体质健壮,规格整齐,色泽纯正,游泳爬行活跃。检查时可将沥去水分的蟹苗用手抓一把,轻轻一握,然后松开手,如立即四处逃去,爬行十分敏捷,则证明蟹苗质量较好;反之,质量较差。

     ②蟹苗运输通常采用蟹苗箱装苗,空调车运输。蟹苗箱规格60×30×6(cm)或60×40×10(cm)。箱壁用杉木板做成,每边开一个长方形气窗。箱底和四周用16目筛绢固定好。每只箱装苗0.5—1kg。每5只蟹苗箱为一组,顶部加盖,装苗时,每组蟹箱各层之间要严密牢固,不要留空隙或不平现象,以防蟹苗从缝隙中爬出逃逸。运输中要防止风吹、日晒、雨淋、颠簸。

     ③饵料培养为了使蟹苗入池后能摄食到适口的天然饵料,可在蟹苗放养前培养基础饵料,方法是把培育池水温调节到20℃右右,用腐熟的人畜粪施入池中,用量视池底肥度而定,一般每亩1000kg左右,也可在池中泼洒豆浆,用大豆浸泡后磨成浆泼洒3—5天,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7天左右即出现轮虫和小型枝角类,这些都是蟹苗的最佳饵料,可提高蟹苗的成活率。

     ④蟹苗放养蟹苗的放前量根据大田仔蟹的需要量决定,一般每667 m2(亩)大田需仔蟹2000—3000只,蟹苗至仔蟹的成活率一般按25%左右计算。暂养池培育仔蟹其蟹苗的放养密度为每 m21200—2300只(约7.5—15g)。蟹苗运到池边后,应先将蟹苗箱放入池水中1—2分钟,再提起,如此反复2—3次,以使蟹苗适应培育池的水温和水质。

     ⑤仔蟹培育蟹苗入池后即可均匀地布入附着物,同时开始投喂饲料,大眼幼体阶段投喂鸡蛋黄,每2—3小时投喂一次,进入1期幼蟹后改投鱼糜加豆饼和麸皮,投饲率从100%降至5%—7%,日投喂4—6次。仔蟹培育期间最好能保持微流水,保持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坚持每日早、中、晚巡塘,观察水的肥度,定时测量水温,经常加水或换水,若遇池中缺氧及时充气增氧。

     ⑥大田放养一般在水稻秧苗栽插活棵后进行,此时可测定培育池中仔蟹的规格和数量,如果数量正好适宜大田养殖,即可拨去培育池的围拦,让幼蟹自行爬入大田,如果数量不足或多余要进行调剂,一般每亩稻田控制在2500只左右。为了提高稻田的利用率,还可放养部分鲢鳙鱼种以摄食稻田中的浮游生物,一般亩放30—50尾。

     ⒊水稻栽管

     ①秧苗栽插宜选用耐肥力强、茎杆坚硬、不宜倒伏、病虫害少、产量高、且稻谷成熟期与河蟹的收获期一致的水稻品种。秧苗先在秧畦中育成大苗后再移栽到大田中,移栽前的2—3天,要对秧苗普施1次高效农药。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的栽插方法,株行距为5×5或5×6(cm),并注意适当增加田埂内侧、蟹沟两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

     ②肥料运筹水稻栽插前要施足基肥,基肥以长效饼肥为主,每亩可施饼肥200—250kg,也可在栽插前结合整地深施一次尿素,每亩10—20kg,追肥以尿素为主,全期施2—3次,每次每亩4—6kg,视水稻生长情况而定。

     ③除草防病养蟹的稻田,一些嫩草被河蟹吃掉,但稗草要人工拨除,水稻生长后期主要是三代三化螟的危害,除在栽插前用药普治一次外,对三代三化螟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采取喷雾的办法进行防治,注意用药浓度,用药后再及时换水1次,这样做既能起到治虫效果,又不致伤害河蟹。

     ④合理搁田为了保证河蟹的生长觅食,要妥善处理好蟹、稻生长与水的关系。平时保持稻田田面有5—10cm的水深。搁田时则采取短时间轻搁,水位降至稻田田面露出水面即可,以便让空气进入土壤,阳光照射田面,起到杀菌增温的作用,增强水稻根系活力,以达到搁田的目的,夺取水稻高产。

     ⒋养殖管理

     ①饲料投喂见池塘养蟹部分。

     ②水质调控稻田养蟹由于水位较浅,特别是炎热的夏季,要保持稻田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位过浅时,要及时加水,水质过浓时,则应及时更换新水。换水时进水速度不要过快过急,可采取边排边灌的方法,以保持水位相对稳定。在正常情况下,稻田中水深保持5—10cm即可。

     ③病害防治稻田养殖的生长、生存条件较好,一般疾病较少,但也要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首先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入手,通过布设水草、投放活螺蛳,加强水质管理,合理科学地投喂饵料等措施,加强河蟹的自生抗病能力;其次是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一般每月泼洒一次生石灰,起到消毒、净水和增钙的作用。

     ④日常管理要坚持早晚各巡田一次,一查水质状况,发现水质变化及时采取加水、换水措施;二查河蟹摄食情况,调整饵料的投喂量;三查水草附着物和天然饵料的数量,如暂养池中水生植物和螺蛳被蟹吃掉及时补充;四查防逃设施的完好程度,尤其是大风大雨天气要随时检查,严防河蟹逃逸;五查病害生物以及敌害侵袭,发现不正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四、蟹池套养

     ⒈蟹池套养的概念

     所谓蟹池套养,就是在养蟹的水面中,套放一部分鱼、虾品种,使鱼、虾、蟹互利共存,充分利用系统的剩余能量,对有机污染源进行全面合理的利用,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能量转换率高、效益好的良性渔业生态环境,以达到提高养殖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⒉蟹池套养的优点

     ①有利于生物间互利共存从生物学观点看,科学地套放了一部分鱼、虾品种后,它们吃掉蟹池中的剩渣残饵和与河蟹争食、争氧、争空间的野杂鱼、虾,既能充分利用水体的生物循环,又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②有利于养殖品种生长池塘通过种草、投螺,池水自净能力强,始终保持溶氧充足,天然生物饵料丰富,能发挥各种养殖品种快速生长的优势,可显著提高河蟹的规格和品质。

     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养池中由于通过水体生物的物资循环作用,不必像单养那样大量投喂商品饲料,所投喂的少量饲料及各养殖品种的代谢排泄物,均可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作为养分而被充分利用,养殖水体自身污染程度低。

     ④有利于无公害生产由于池塘生物载量低,养殖品种生存条件好,因此病害较少,可减少因病害死亡的损失,也节约了防病治病用药的成本。同时,在不用药或很少用药情况下生产的水产品体内无药物残留,符合无公害食品的要求,产品销售价格高。

     ⑤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根据市场需求,采取随时捕捞和常年捕捞相结合的方式,所养的水产品都能卖到适宜的价钱,避免单一品种养殖的风险,起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且资金周转快。

     ⒊套养品种

     ①青虾青虾的食性很广,为杂食性水生动物,可摄食河蟹残饵。一般5—6月份孵化出来的虾苗,经40天饲养,体长就可达3cm,当年10月可长到4—5cm,体重3—5g。

     ②鳜鱼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食活饵料,常吞食超过自身长度的草鱼、团头鲂、麦穗鱼等活鱼。在蟹池中套养,当年6cm以上的夏花鱼种,能长成0.5kg以上的商品鱼。

     ③黄颡鱼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在蟹池中套养,2龄鱼可长到体长10cm左右,体重20g以上。

     ④翘嘴红鲌翘嘴红鲌以肉食性为主,主要以鱼类为食,经过驯化能摄食鱼糜,以及冰鲜鱼虾和人工配合饲料。10—15cm的鱼种经过8个月左右的饲养,能长成0.5kg以上的商品鱼。

     ⑤其它品种除上述主要套养品种外,还有泥鳅、黄鳝、龟、鳖、塘鳢、斑点叉尾鮰、南美白对虾、异育银鲫等名特优水产动物可作为蟹池套养的品种。

     ⒋主要套养模式

     ①河蟹+青虾青虾能摄食河蟹残饵,防止败坏水质,同时青虾可作为河蟹饵料,减少河蟹自相残杀,既能提高河蟹成活率,又增加了青虾产量。主要有3种套养方式,一是2月份每亩放养规格为2—3cm的隔年幼虾0.5—1kg;二是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每亩放养抱卵亲虾0.5kg;三是在7月份每亩放养规格为1.5—2cm虾苗1万—1.5万尾。每亩水面可收获青虾15—20kg。

     ②河蟹+鳜鱼河蟹、鳜鱼养殖环境要求基本相符,两者互不残杀,而鳜鱼摄食蟹池中野杂鱼、虾,将低值鱼转化为优质鱼,减少了饲料损失,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同时降低池塘生物耗氧量,净化水质,有利于河蟹生长,可以达到蟹鱼兼收。一般于5月中下旬放养规格5—7cm的鳜鱼夏花,每亩放养量控制在15—20尾,可收获鳜鱼10kg左右。

     ③河蟹+黄颡鱼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可利用其摄食蟹池中残饵及浮游生物和小鱼、鱼卵等,达到清野作用,提高河蟹的饵料利用率,增加黄颡鱼产量。一般于3月上中旬每亩放养规格为20—30g/尾黄颡鱼200—300尾,可收获黄颡鱼20—30kg。

     ④河蟹+翘嘴红鲌翘嘴红鲌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河蟹生活在底层或池塘四周,两者套养可提高水体利用空间,增加鲌鱼产量,同时蟹池中野杂鱼多,可利用鲌鱼清除,提高饲料利用率,能降本增效。一般在3—4月份,每亩套养10—15cm规格鲌鱼种15—20尾,可产商品鱼10—15kg。

     ⒌套养方法

     ①蟹池条件养殖区域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环境条件符合GB18407.4的要求,面积不限,水深1—1.5m,池底的淤泥一般不要超过10cm为宜。池塘必须建设完善的进排水系,水源的水质必须符合NY5051-2001的标准。要求不受农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②池塘准备一是池塘清整,包括池埂修复、清淤、消毒等。二是培肥水质,以培育前期的基础饵料,可用腐熟的有机肥加少量生石灰,堆在水深30—40cm处,上面用底泥封盖,让其在池中慢慢释放。三是移植水草,目的是增加虾、蟹隐蔽场所和作为植物性饵料,种类包括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水花生等,覆盖面积达池塘面积的60%—70%。四是投放螺蛳,作为河蟹的天然饵料和净化水质,在清明前每亩水面投放鲜活螺蛳250kg。

     ③蟹种放养2月上中旬每亩放养规格100—200只/kg蟹种500—600只,蟹种规格不能太小,以防鱼类残杀。每亩水面可收获大规格商品蟹50kg左右。

     ⒍饲养管理

     ①饲料投喂套养池塘一般只投河蟹饲料(同池塘养蟹),不再投喂套养品种饵料,为了提高套养鱼、虾的产量和规格,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部分饵料。套养鳜鱼塘口,春季每亩放养性腺发育良好的鲫鱼2~3组,雌雄比例为1∶3,让其自然繁苗,为鳜鱼种下塘后提供适口饵料;套养黄颡鱼、翘嘴红鲌的池塘可在中后期适当投喂一些小杂鱼虾、冰鲜鱼块、鱼糜和配合饲料等。

     ②水质调控青虾、鳜鱼、黄颡鱼、翘嘴红鲌等耐氧力都很低,对水体溶氧要求高,一旦缺氧浮头,首先出现死亡,因此要加强水质管理。对水质的要求是:透明度30—50cm,水色以清爽的黄绿色为最好,溶解氧5mg/L以上, PH值7—8,氨氮不超过0.2mg/L,亚硝酸盐0.02mg/L以下。可采取加水换水、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水和使用光合细菌、EM菌、枯草菌等生物制剂等方法调控。

     ③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苗种放养前用3%食盐水浸洗10分钟,或用50mg/L高锰酸钾药浴2—3分钟;生长季节每月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以起到调节池水pH值的作用,对肥料、活螺、水草和饵料台、工具等经常用漂白粉消毒。同时要注意套养水产品的药敏性,以防药害死亡,并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药物。

     第五节 商品蟹的捕捞与贮运

     一、捕捞

     ⒈池塘养蟹的捕捞根据河蟹价格走向,池塘成蟹一般在“重阳”节后捕捞,傍晚在塘边池埂上徒手捕捉,并结合地笼张捕。

     ⒉网围养蟹的捕捞网围养蟹的捕捞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产量和效益,“蟹过冬,影无踪”讲的就是超过捕捞季节的后果。一般从十月份开始捕捞,具体日期根据网围区中河蟹生长情况和气候条件灵活掌握,以提高河蟹的回捕率。捕捞工具有地笼、网簖、丝网等。

     ⒊稻田养蟹的捕捞稻田养蟹的收获时间,一般从10月中旬开始,但也要随气温变化而定,原则是宜早不宜迟,以防降温结冰增加捕捞难度。为了妥善处理蟹、稻收获上的矛盾,在时间和次序的安排上,可在收割水稻前10—15天捕蟹,也可以通过逐步加水排水,把河蟹引入暂养池,然后再排水收割水稻。

     ⒋套养池的捕捞套养水面河蟹的捕捞同池塘;青虾常年用地笼张捕,采取捕大留小的方法,只要达到上市规格,都要捕出销售;青虾实行轮捕上市,及时将达到4cm以上的成虾捕捞,以防性成熟繁殖后死亡;鳜鱼、黄颡鱼、翘嘴红鲌等根据市场行情拉网捕捞或年底干塘起捕集中收获。

     二、成蟹暂养

     ⒈室内暂养选用通风、保温性能较好、墙壁比较光滑的房间,把规格符合、肢体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的商品蟹放入房间,每天用新鲜水喷洒1—2次,以保持室内潮湿,一般可暂养3—5天,成活率可达90%以上。

     ⒉笼箱暂养用竹条或编织带编结而成,可编成底部直径40cm,高20cm,口径20cm的鼓形蟹笼;或长2—3m、宽2m高1—1.5m的长方形蟹箱。按规格放入经过挑选的成蟹(有件的可按雌雄分开),然后将蟹笼蟹箱放到预先选择好的水较深的河沟、湖泊中,用木桩、毛竹桩固定悬吊在水中,要求笼(箱)底不靠泥。为了使暂养的蟹保膘增肥,可定期在笼或箱内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和青菜等。此法暂养,成活率可达90%以上。

     ⒊池塘暂养用水泥池或防逃设施较好的土池作暂养池。水泥暂养池的面积200—400 m2,池深1.2—1.5m;土池面积可大可小,一般2000 m2左右。暂养池事先必须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清塘消毒,待毒性消失后,再放入商品蟹。暂养密度控制在1kg/ m2以内。管理上要保持水质清新,温度高每隔2—3天换一次水,水温低时加深水位至1.5m;暂时间较长时要投喂适量的动植物性饵料,以保证暂养蟹的膘体肥壮。

     三、商品蟹的包装运输

     ⒈包装河蟹可用网袋、蒲包、泡沫箱等作为包装容器,运前蟹的鳃要吸足水分,保持湿润,按规格、雌雄分开盛放。如用泡沫箱包装,一般箱的规格(50×40×30)cm,底部铺上一层无毒的新鲜水草或蒲包,蟹要逐只分层平放,每箱装20—25kg,上部放少量湿润的水草后用箱盖压紧,高温时箱内要放一些碎冰。

     ⒉运输短途运输可用自行车、摩托车拖运,远途运输可用火车、汽车,最好用保温车运输。运输途中要防止互相挤压,防止爬动,做到透气,防风,防日晒雨淋,防高温。

     ⒊贮存运到目的地后,应及时散放于水泥池、水族箱中,不时淋水保湿。

     第六节 常见蟹病的防治

     一、细菌性烂鳃病可从4月开始进行预防,每隔半月用二溴海因0.1mg/L或溴氯海因0.2mg/L全池(箱)泼洒消毒1次,治疗用二溴海因0.3mg/L或溴氯海因0.45 mg/L全池(箱)泼洒,隔天再用1次。

     二、呼肠弧菌病病蟹甲壳有红色斑点病灶,鳃呈红棕色,四肢局部或全部麻痹,蜕壳困难。病蟹附肢腐烂或肛门红肿, 引起河蟹拒食,并有昏迷现象,常在池塘浅水处蜕壳,尔后死亡。该病主要危害幼蟹和成蟹,发病季节为5—9月。防治方法:①发病季节前后可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常用药物有土霉素、菌毒清、百毒净和含氯制剂。②在蟹饲料中添加1%—2%的蟹立康1号或2%蟹立康2号,或每kg蟹添加土霉素0.1—0.2g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

     三、颤抖病又称抖抖病、环爪病。河蟹发病初期,四肢尚能伸直,以后便往回缩不能伸直。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行动无力,不能爬行,连续颤抖,无食欲并停止摄食,体内积水,4—5天后死亡。该病的病原体目前尚无定论,各阶段的蟹都有发病,且蔓延迅速,危害极大。防治方法:①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并适当添加虾蟹复合维生素、蜕壳素和植物性饵料。②严禁滥用药物,尤其是苗种阶段,避免导致蟹内部器官的损伤。③外用福尔马林、二氯海因、生石灰全池泼洒,内服病毒灵、板兰根、蟹立康、蟹必康等药物,5—7天为一个疗程。

     四、上岸症病蟹常常表现出游动不安,吃食减少,严重者大多数停留在岸上,拒食。此病主要危害期幼蟹,发病快,统行广,危害大。病因主要是蟹苗在育苗池带虫、带菌;水质恶化;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因素所致。防治方法:①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投喂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饵料。②所购蟹苗必须严格检疫,防止带虫带菌。③饵料中用蟹立康、蟹必康、上岸停等药物拌饵投喂。

     五、甲壳病此病是由一些能破坏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病蟹甲壳出现棕色、红棕色点状病灶,这些斑点逐步发展成块状,中心部位溃疡,边缘呈黑色,继而引起其它细菌、真菌侵入。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常用20ppm生石灰泼洒预防。②也可用百毒净、金氯和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严重时连用2—3次。③内服蟹立康或蟹宁按饲料2%的比例拌和连喂3—5天,可控制此病蔓延。

     六、黑鳃病病情轻时蟹的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病重则时全部变黑色。此病是由细菌引起,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是主要诱发因子。防治方法:①放养前彻底用生石灰消毒, 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②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呋喃类药物投喂。

     七、纤毛虫病此病主要危害大眼幼体和幼蟹,由聚缩虫、单缩虫等纤毛虫附着在蟹的肢体上。防治方法:①用福尔马林20ppm全池泼洒;或用甲壳净、甲壳尽等药物按制造商说明书使用。

     八、蜕壳不遂症河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己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导致死亡的现象, 主要危害中、后期的成蟹,特别是个体较肥大的成蟹,常常会发生此病。防治方法:①经常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在饲料中添加含钙丰富的物质。②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虾蟹复合维生素和虾蟹脱壳素等药物。②可用茶籽饼浸液泼洒,能促进河蟹蜕壳。

     九、青泥苔青泥苔是一些丝状藻类的总称,新萌发的青泥苔长成一缕缕绿色的细丝,矗立在水中,衰老时的青泥苔成一团团乱丝,漂浮在水面上,。尤其对幼蟹培育危害较大。防治方法:①池塘中混养部分鳊、鲂鱼种,以摄食青苔,。②药物处理:常用药物有硫酸铜、石膏粉、固体或液体灭苔净等,上述药物可任选一种。

     十、生物敌害主要有水蛇、青蛙、蟾蜍老鼠、凶猛鱼类、鸟类、螯虾、黄鳝等。防治方法:①建好防逃墙,并经常维护检查。②进水口严格过滤,防治凶猛鱼类混入。③采取“捕、诱、赶、毒”等方法处理。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