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出现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或者说,面对去年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一、要树立经营渔业的观念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理念。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经济效益引导社会资源的分配,保证社会物资的供求平衡。我们要主动适应、运用这个规律。我们搞水产养殖,就要考虑(预测)哪些养殖项目更能赚钱,把财力、人力、物力投到这些项目上去。所以,应该提出和树立“效益养殖”或者“效益渔业”的概念。通俗地讲,就是搞水产养殖是为了赚钱,要从多赚钱的角度去考虑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
另一个方面,现在不是吃鱼难的年代,鱼不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所以,我们不能用单纯的生产观念去搞养殖,而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用经营的观念去搞养殖。水产养殖户朋友一定要学会经营,会经营才能多赚钱。不会经营的,生产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发现,有不少地方,本地人养鱼、养虾的不大赚钱,倒是浙江人到那里养鱼的多,规模也大,舍得投入,很能赚钱,就是因为理念有差异,浙江人会经营,他们的经营理念比较先进。
有的养殖户朋友以为投入少一点,例如少投饲料,或选用低质廉价饲料,利润率会高一些,能多赚钱。这是不对的。毫无疑问,池塘有原初生产力,不投饲料、肥料也能产出一些鱼。少用饲料、多利用原初生产力,表面上看来可行,实际上很不划算。投饲不足,或质量过低,鱼没有吃饱、吃好,吃进去的营养物,用于维持生命和活动的占绝大部分,能用于生长的很少,饲料系数增高,养殖成本反而增加。并且鱼生长得慢,单产低,养殖周期长,每斤鱼分摊的塘租高。即使能实现较高利润率,由于产量低,赚的钱也不多。例如,传统的生态养殖法养鱼,一亩塘产300斤鱼算是比较高的产量,就算1斤鱼赚2元,一亩塘也只能赚600元。用配合饲料养鱼,一亩塘产2000-4000斤鱼,即使每斤鱼赚0.5元,一亩塘也能赚1000-2000元。所以,要舍得投入(当然要会投入,不是乱投入),高投入,才能高产出,才能多赚钱。
又有一些养殖户朋友以为鱼养得越多,赚的钱越多。其实不一定。因为这要看利润率。如果是亏损的,鱼养得越多,亏得越多。养鱼赚不赚钱,赚多少钱,除了养殖的数量之外,还决定于我们的鱼种、水质、当年的气候、养殖技术(包括防治病技术)、管理等,特别是饲料好不好,投喂是否得当——因为饲料是养殖的最大投入,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鱼的价格。去年,广东西部湛江、茂名一带,由于集中卖鱼时节适逢罗非鱼价格低迷,一些养殖户告诉我,使用其他厂家饲料的养殖户很多都亏了,使用通威罗非鱼饲料的养殖户却都赚了钱,没有出现亏损的,因为通威饲料的性价比高。这使我和欣慰,因为茂名公司的罗非鱼饲料配方是我做的。一位吴川市的朋友陈金胜,是通威饲料的忠诚用户兼经销商,他很精明,为了信守诺言,按期归还赊欠的饲料款,在鱼价低迷期,他忍痛捕完了一口塘27亩的罗非鱼,卖了11.66万斤,赚了11.31万元(饲料按开票价计算),剩下的鱼,虽然已长到2斤/尾左右,他不卖了,要等鱼价反调。到今年一月下旬,我到他那里去的时候,他高兴地告诉我,就在当天鱼价涨了0.5元/斤,他剩下的20万斤鱼,单涨价便多赚了10万元。由此可见,饲料和鱼价对养鱼赚不赚钱,赚多少钱,影响有多大!鱼价低,更显出好饲料的优越性。
饲料,我们可以选择,也应该选择使用。鱼价,是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的,我们似乎很无奈。在鱼价不好的时候,常常听到一些养殖户朋友埋怨鱼价低。但是,西细细想来,这鱼价低迷和我们养殖户也有密切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造成的,是我们不会经营造成的。在国内市场来说,鱼价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宗产品出塘集中,数量多了,供过于求;二是产品的安全性出了问题,主要是药残问题发生了,对健康形成安全隐患,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这不是和我们养殖户有关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错开上市时间,获得较好的消费价格呢?我们是不是应该严格实行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彻底消除药残问题,给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呢?这些都是应该从经营的角度去思考,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人无我有,人迟我早,人劣我优。”这是经营的诀窍,是我们养殖户要去追求的目标。
二、要从消费市场的需求去规划我们的养殖活动
我们过去的水产养殖,大体上也是根据市场需求去生产的,例如:北方人喜欢吃鲤鱼,北方地区养鲤鱼的就多;广东人不喜欢吃鲤鱼,所以广东很少养鲤鱼,等等。现在,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市场需求是否发生了变化和继续发生变化?水产品作为一种商品,主要是供城市人口消费的。城市人口是中国人口中最活跃的部分,整个消费群体都在变化中,即使是打工族也在变化中。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后,人们的消费会倾向于多样化,追求花色品种和口味、风味。人口的新陈代谢和全国范围内人口的大流动,促进了这种变化。我们搞水产养殖,应该看到这种变化并适应它。具体说来,我有以下建议:
1、每一区域在保持主导养殖品种的同时,要开展多品种养殖
我国各个区域历史地形成一些主导养殖品种,例如:北方的鲤鱼,苏北的鲫鱼,苏南的鳊鱼和青鱼,广东和两湖的草鱼,等等。这是长期积淀下来的市场消费习惯决定的,短期内不会改变。但是,新的消费品种的需求在增加,这也是事实。可以这样考虑,原有消费的基础部分是主导品种,新增消费部分为新的非主导品种。如果新增部分仍为主导品种,并且增幅又较大,就可能出现主导品种过剩而烂市,带动整个水产品市场价格低迷。因此,应建立以主导品种为基干的多品种养殖体系。这样,主导品种保证了市场的基本需求,新品种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刺激市场消费,就能保证供需相对平衡,出现价格低迷的可能性就大大下降了。对于养殖户来说,同时养两三个品种,就可能规避某个品种烂市造成全线崩溃的风险。
所谓新品种,不一定是名、特、优品种,也可以是常规品种。我专指过去当地没有养殖过或没有大规模养殖过的品种。例如,北方可以养一些草鱼。养什么,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和预测决定。新品种养殖,无论是名、特、优品种,还是常规品种,在技术和管理上与主导品种养殖会有些不同,甚至有技术难度。这就要求技术上要进步,需要技术投入。有些养殖户怕草鱼多病,不好养,不敢养草鱼,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正因为需要有技术,形成技术壁垒,别人不容易进入,反而保护了进入者的利益。
2、提倡多品种混养
混养是我国鱼类养殖八字精养法之一。它协调了不同种鱼类的不同食性、习性,充分利用了不同水层和不同饵料生物,提高了池塘的载鱼力和养殖产量。随着配合饲料的使用,有些地方废弃了混养的养殖模式。我认为现在应该提倡恢复一品种为主、多品种混养的模式。这样做,能获得更好的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主产品种烂市的风险。沿海还有鱼虾混养的做法,南美白对虾和罗非鱼等混养,有效地降低了虾的生产成本,大大减少了虾病的发生,获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