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位于祥芝镇东北部的古浮村,见到了村支书蔡金猛。谈起村里的花蛤养殖,蔡金猛感慨颇深:“从没有养殖经验到在低潮区滩涂养殖成功,又从低潮区到中潮区,我们历经近十年,中潮区的养殖技术基本上已经成熟,养殖面积比去年扩大一倍。十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丰厚的回报。”
“古浮海湾的水,处于淡水与咸水交汇地带,淡咸相宜,水质较肥,是一个养殖花蛤的天然海湾。”
由蔡金猛带路,记者来到了一户养殖户的滩涂,主人也姓蔡,他告诉记者:“这就是中潮区,养了300亩的花蛤,每年七八月份就可以上市。”
当记者问起收益时,精明的蔡金猛只是说了一个投入产出比:“每投资1元,扣除成本后我们就能净赚1元。”
蔡金猛告诉记者,花蛤养殖的投资周期比较长,前期投资基本上没有多大回报,同时,又受自然气候、海域环境、市场价格等多方面的影响,风险很大。起初村民们都不敢尝试,但后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生产力促进中心与祥芝镇农办相继请来花蛤养殖方面的专家到古浮村,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在场地、养殖季节等方面的选择更具科学化。据了解,古浮村现在已经有50多户村民靠养殖花蛤致富。
如今,古浮的花蛤养殖基地被列为祥芝镇建设和发展渔业的“三大基地”之一,前景更是喜人。养殖户们信心倍增,眼下他们正在着手将花蛤养殖面积向深潮区推进。
五金企业订单多
宝盖镇的铺锦村是国内闻名的小五金塑料服饰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服装、鞋帽、箱包、电器、包装装饰等配件系列和辅料,已从当年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如今颇具规模的生产企业。
20世纪90年代初,石狮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铺锦村以服装、鞋帽、箱包配件为主的小五金和塑料产品生产。初期是宝盖龟湖一带的村民自发创办以加工鞋扣为主的小五金企业,之后逐步形成了以华联服装配件公司为龙头的服饰辅料企业群。虽然看上去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并且主要是家庭生产,但市场需要它,便有了生存的理由和发展的空间。20多年里,这里的小五金已从早期生产鞋扣拓展到生产服装、鞋帽、箱包、电器、包装装饰等配件系列和辅料,采用的原料也从单一金属材料延伸到塑料和皮革等。眼下这里的各类五金塑料制品企业有100多家。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铺锦人已经不满足在家门口做生意,他们开始走出石狮、走出国门。现在,铺锦人在广州市区的杨巷、中大、新塘和中山、虎门等地设立的服装辅料经销店达200多间,产品销量稳占当地市场的“半壁江山”,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地也都有了他们的代理商或经销点。2004年“三九海博会”期间,宝盖镇组织30多家服饰辅料生产企业集体推出“小五金塑料服饰馆”,意在塑造石狮服饰辅料产业的整体形象,成为海博会的新亮点。通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在欧美、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的服装辅料市场也能看到“铺锦货”。铺锦一家小五金企业负责人对我们说,这几年他们接了美国、意大利等国客商的不少订单,生产形势一直很旺。为了保证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他们不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产品种类已经达到数万个,平均每天都会有新产品被开发出来。
为了加快这个产业的发展,推动企业的整合与壮大,避免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宝盖镇政府投资建设了小五金市场生产销售基地,成立了小五金行业协会作为管理机构,同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生产技术保障,一度制约企业成长的招工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回乡建起“天琛楼”
这是一座单门独户的小院子,铁艺围栏将院落与周围的环境分隔出来,眼前的这幢三层高的小楼门檐上写着“天琛楼”三个大字,屋主人郭天助老人在门口将记者迎进了门。
“取我名字中的一个‘天’字和我夫人名字中的一个‘琛’字,合起来就是这‘天琛楼’,这里也就是我们老两口安享晚年的地方。”
郭老今年64岁了,已经从任教多年的石狮市一中退休,虽然在市中心有房子,但老人还是在2005年回到家乡永宁镇郭坑村建了这座小楼。“现在村里修了硬化路,我家门前就是环村大道,城里的5路公交车也开进了村,出行交通都很便利。”郭老给记者指了指家对面那个公交站台,向记者这样描述他的归乡情愫。
退下来的郭老也闲不住,一边为市里的老年大学继续出谋划策,一边又被村里推举为老人协会的会长,负责张罗村里的日常事务,“两头忙”的他就不得不在市区和村里两边跑。
一楼的客厅地面用的是大理石,黑色真皮沙发前是一台背投彩电。
家里的各种电器一应俱全。郭老拧开自家的水龙头说:“自来水管道安上了,卫生间是抽水马桶,村里基本不停电,这日子已经和城里没什么两样了。”
村里像郭老这样的小楼算不得稀罕,记者站在郭老家的露天阳台远眺,除了村子中间的村委会大楼和村民活动中心两幢显著的建筑以外,在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边遍布的是一幢幢小楼房。“过去村里可不是这样,禽畜棚舍乱搭乱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全村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下起雨来人都没法走,更不用说行车了。”
郭老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改旧建新力度很大,成效也很明显,投入100多万元铺设了村间大道,村里的硬化路面已达到95%,方便了村民出行,昔日低矮的旧房被一幢幢楼房取代,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而去年刚刚落成使用的文化活动中心耗资100多万元,更是为村民的娱乐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郭坑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