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渔业出现回暖
渔民老杨,今年62岁,自年少时就是贵池区江口街道沿江段的捕鱼好手。自2002年我市实行长江春季禁渔以来,老杨明显地发现,长江里鱼儿变大了,近年难得一见的鱼类又零星出现了,鱼的数量和种类情况一年比一年好。
据悉,我市在首次禁渔之后就有渔民在长江东至段捕到了鳗鱼,此外也曾发现了种群数量在10头以上的江豚群。记者从今年3月份我市长江鱼类资源监测信息了解到,现在长江池州段渔获物中有各种鱼类60余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10余种。
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平缓的长江池州段非常适宜鱼类的产卵和生长。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尤其是近几年,长江渔业资源有衰退迹象,青、草、鲢、鲫等常规鱼类产量在下降,四大家鱼鱼苗年张捕量不足2000万尾,鳗鱼、河豚等渔汛已不能形成,鲥鱼已近绝迹,河蟹、刀鱼年产量已很少,且个体趋向小型化。市畜牧水产中心主任刘华明告诉记者,导致长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原因除了受到水利工程建设、水域环境污染、围湖造田的影响之外,滥渔滥捕,没有给鱼类资源一个生存和休养生息的环境和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市畜牧水产中心主任刘华明还介绍说,长江禁渔绝不仅仅是保护几条鱼。稳定和恢复捕捞产量,更重要的是保护整个长江生态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好长江这个鱼类基因的宝库,使其成为经济鱼类的苗种基地和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实施长江春季禁渔5年来,长江池州段在禁渔期和禁渔区内确保管理的江段实现了“江中无渔船、岸边无网具、市场无江鱼”的目标,同时结合开展长江增殖放流,打击电、毒、炸鱼等非法捕鱼活动,有力保障了长江禁渔期制度在池州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江渔业资源衰竭势头。
广大渔民普遍理解
据了解,我市目前共有299户964名专业渔民靠“江”吃饭。自从我市实行长江春季禁渔以来,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渔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护,受到了广大渔民的普遍理解和欢迎。
在东至县大渡口镇圩区采访时,记者遇到一家四代同堂的渔民家庭,他们早早就做好了迎接“春禁”的准备,在成员分工上有的到镇上打“短工”,有的留在家里修补渔具。谈及长江“春禁”的好处,这一家人告诉记者,在每年4-6月鱼类繁殖生长的关键时期全面禁止捕捞作业,就是在保护“鱼妈妈”正常产卵繁殖和“鱼宝宝”正常健康成长,这样开禁后捕鱼不仅数量多,而且个体大,保准能卖上好价钱。家住贵池区秋浦河孔井段圩区的渔民何广亮说:“俗语说得好:‘春禁一碗籽,夏收一担鱼’,只有保护好长江里的鱼,渔民才有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可能。”虽然目前自家船靠岸、网入库,但何广亮并没闲着,前几天他报名参加了区水产局组织的淡水龙虾养殖技术培训班,现已开始张罗以2万元租金揽下200亩外滩养殖龙虾。记者走访了一些菜市场、饭店、渔港码头等水产品经销场所,发现禁渔期间市场供应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倒是随着这几年长江禁渔,“江鲜”的供应量逐年增加,以前“千金难求”的鱼也都重现市场,市民们更有口福了。
为解决渔民在禁渔期间的生产生活困难,我市在抓好禁渔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解决禁渔期间专业渔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在禁渔期间对专业渔民进行困难救济。“春禁”期间,渔政人员经常深入渔村、船头、码头,提供上门服务,办理相关领证手续,开展水上安全检查,提高渔民安全生产意识。去年,还积极落实国家燃油补贴政策,对本辖区内符合燃油补贴政策的渔船进行摸底调查,做好渔民燃油补贴的登记造册和发放工作,累计为全市渔民争取到位燃油补贴28万元,并全部发放到广大渔民手中。此外,我市渔业主管部门还组织专业渔民开展刀鱼专项捕捞,今年预计将发放50多张专项捕捞证,帮助困难专业渔民在禁渔期间增加收入。
保护鱼类任重道远
春季禁渔对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繁殖和生长都十分有利,春季禁渔的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与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一样,长江禁渔期制度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护渔业资源,起着“暂养”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保护问题。
市长江鱼类资源监测资料显示,“春禁”结束后,长江鱼类的种群数量得到了增加,鱼类个体增大,渔获物产量得到提高,但是禁渔时间还是短了,“春禁”后长江鱼类资源的保护与修复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我市长江禁渔近几年的一些数据显示,我市共有504余人参加禁渔检查行动,查获违规捕鱼船29艘,清除“迷魂阵”480道,查获电捕器具50多台,清除深水张网56张,其它违禁渔具210副,行政处罚50多人,没收违法捕捞渔获物320公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保护长江鱼类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据悉,已经有专家呼吁,长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要保护渔业资源,根本上还需要采取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建立保护区、加大渔民转产转业的力度、降低捕捞强度、规范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