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从甲鱼养殖“三慢”看服务差距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4-06  
     时间:4月1日

     地点:平阳县山门镇屿边村

     我蹲点调研的屿边村是革命老区山门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一个村。这个村农民收入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在我县农村特别是老区、山区乡镇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今天是我到屿边村蹲点的第一天,我考察了村容村貌、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走访慰问了部分烈属、老支书、老干部,一天下来,我感觉屿边村村民的精神状态很好,发展愿望非常强烈,但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不少,特别是在与养甲鱼的郑昌贴交谈中,我发现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服务上的差距。老郑告诉我,他养甲鱼有三“慢”。一是甲鱼成长“慢”。老郑养甲鱼用的是接近野生的放养方法,因此甲鱼成长较慢,平均一年最多长三两左右,而其他一些养殖户用饲料所养的甲鱼八个月就能长到一斤多。老郑这种生态的养殖方法,应该说是对头的,说明老郑已经意识到现在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二是市场拓展“慢”。老郑说因为他的甲鱼好,很多知道的人都来订购,但个人订购的方式毕竟有限。自己想进一步拓展市场,努力把甲鱼送超市、酒店时,超市、酒店老板却担心顾客会不相信这是接近野生养殖的而不敢多进。老郑对此一筹莫展,显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是标准化和品牌的问题。老郑和许多农村的普通农民一样,需要党委、政府的更多引导和服务。这些服务,不仅是技术、信息等方面,还要在商标注册和品牌创建上。三是规模扩大“慢”。扩大规模需要投资,在问到资金哪儿来的时候,老郑告诉我,更多的是民间借贷,尽管民间借贷利率比信用社贷款高三分之一。原因是信用社贷款手续繁杂,相对来说民间借贷则比较方便,但由于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又导致农民不敢多借钱投资。原以为支农贷款会很受农民欢迎,没想到农民热情却不高。应该说,我们在制定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时,都是从有利于农民群众的角度出发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实际效果和预想的往往有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把农民的客观需求了解得更多、更透、更准确,最大限度地把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好、落实好。老郑养甲鱼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我在与村干部和其他种养殖大户座谈时,大家也都有反映,说明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对无公害产品申报、商标注册、资金贷款等问题,我要求农业、工商、农村信用社等部门主动上门帮助老郑解决,同时,要求县委农办牵头对全县类似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下村蹲点让我有更多时间、更加深入地走进农民群众当中,听到农民最真实的想法,了解到农村农业发展中最实际的困难,这将为我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我相信,只要我们把蹲点调研制度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各项决策将更加符合群众需求、贴近农村实际。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