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在的黄羽肉鸡行情如何?导致行情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凌卫国:现在(2006年12月12日)广东地区黄羽肉鸡(毛鸡)价格,公鸡在9.2元/kg,母鸡在9.8~10.0元/kg,而在去年同期,毛鸡价格仅在3.0元/kg。就“公司+农户”的饲养模式下的毛鸡成本大约在7.8~8.0元/kg之间,平均每只毛鸡按照1.5 kg计算(优质鸡略小一些,快大鸡在1.6~1.7kg) ,以现有的毛鸡价格而言,企业获得的利润是相当可观。今年8月份以来,家禽市场开始走向全面回升的阶段,究其原因,概括起来讲,一是今年黄羽肉鸡的总产量至少下降了30%;二是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肉食品的消费拉动大,在消费群体上,农村市场的消费量在增加;三是前一段时期“红心鸭蛋”、“多宝鱼”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使人们更多地增加了对鸡肉的消费;四是国家对AI控制力度加大,很多的饲养户对增强了防疫意识,人们科学、正确地认识了AI,彻底消除了对鸡肉消费的恐慌心理;另外,其它畜产品如猪肉价格的上扬,对鸡肉的平行拉动力加大。
曾宪军:促进鸡价上涨的因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鸡的存栏量减少,第3、4季度鸡的存栏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约为去年的65%左右,大公司存栏下降的幅度小,而小的公司减得多,有的基本上就不养了。二是人们对鸡肉消费信心的增强,认识到消费鸡产品是安全的,消费需求的拉动刺激了鸡价走高。
薛义山:整个黄鸡行业,始终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价格上涨只是反应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我认为行业的整体水平还远未提升到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理想水平,如果生产成绩、产品品质有没有大的提高,仅是停留在以生产为主的阶段,你能认为全行业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升级了吗?显然不能。
记者:对黄羽肉鸡今后的形势判断,你有何预测?
凌卫国:谈预测不敢说,只是谈谈个人的看法吧。按照目前的状况,估计不亏损的时间应该能持续到明年的5、6月份,按正常的状态,到明年的下半年恐怕会相对地难做一点。
曾宪军:按目前的行情分析,明年黄羽肉鸡的市场可能会相对稳定,上半年要优于下半年。经过这一轮的大浪淘沙后,大的公司会更为理性地考虑规模,不会在行情好的时候,盲目地扩大规模,只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地变动。
记者:对于品牌鸡的消费,目前尚未能完全推广,温氏作为国内最大的黄羽肉鸡生产企业,在这方面有何考虑?
凌卫国:经过去年AI疫情的洗礼,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关注度更高了,在禽产品的消费意识上会更多地认可大公司的产品,这其实得益于大公司完善的饲养管理和科学的防疫,确保了禽产品的安全。对于品牌建设,温氏集团已经在不断地推进,但要想让国内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并认同“温氏鸡”,应该说,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在品牌的打造方面,温氏集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温氏肉鸡中的高档品种,通过带脚环的方式在市场上销售。
记者:在家禽产业链上,温氏集团在水禽、蛋鸡业方面有何打算?
凌卫国:温氏集团在水禽方面,已经开始涉足,广东省全年的水禽上市量约在1.8~1.9亿只之间,这其中鸭子占了大头。所以集团选择了鸭子的项目先投产了。对于鹅的项目,就现阶段而言,可能受市场容量的限制,暂时不会考虑。对于蛋鸡业,有想法但未成型。如果要做的话,也是想通过建立自身的生产基地去做,而不是采用像肉鸡一样的生产模式——公司+农户,因为养殖户自己卖鸡蛋相对较为容易,加上蛋鸡的生产周期长,若环节多了难以管理,蛋品品质难以控制。
记者:在黄羽肉鸡的市场分布上,有何特点?
凌卫国:全国的黄羽肉鸡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区域。就市场容量而言,广东每年约在9亿只左右的规模,估计整个华东市场每年在8亿只的规模上下。近年来,湖南和湖北的黄羽肉鸡市场发展已相对成熟了,表现为生产和消费水平不断地提高。
记者:针对黄羽肉鸡核心配套技术的的育种上,你们是如何做的呢?
凌卫国:优质鸡的育种,不是单一性状的选育,选择的性状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都必须兼顾,相对于白羽鸡所要选择的性状要多,造成了优质鸡育种的复杂性,但最为重要的是肉品质的选育。我国地方鸡种资源丰富,在饮食习惯上也是千差万别,导致了市场的多元化,然而,在育种的技术手段方面,仍要借鉴白羽鸡育种的模式,在育种技术上要与国际上知名的家禽育种公司开展广泛合作。黄羽鸡在前几年,使用商品代做种的意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近些年来,这一现象已很少见了,原因在于,那样做的结果是生产性能肯定上不去。在优质鸡的配套系上,温氏集团应该算是走在了行业的前沿,公司的育种团队通过育种手段每年都会使优质鸡的生产性能有不同程度地改进。
记者:温氏集团作为黄羽肉鸡的大型龙头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温氏在运作上有哪些经验?
凌卫国:国内黄羽鸡的市场份额很大,温氏仅占据其中的部分市场,我们希望同行与温氏共同发展,有竞争才会有进步。现在,同行之间已开始加强行业自律,相互之间多交流、多沟通,保证信息的畅通,避免以前出现的价格战。在具体的运作上,温氏有自身的一整套产、供、销网络模式,在与农户合作的过程中把农户看作共赢的合作伙伴,保证农户有合理的利润,让农户在合作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提升。在对批发商的选择上,以互利、互信为原则,温氏保证在诚信度、机制和产品的多元化上做好服务。
记者:在冰鲜鸡产品市场上,你们是如何操作的?
曾宪军:对于供港的毛鸡而言,公司是有配额限制的,而且数量很少。出口冰鲜鸡的成本要高于活鸡,冰鲜鸡要求10小时左右运到香港,有时与香港市场上的活鸡是同一价格销售,有时甚至还要比活鸡价低10%~20%,但冰鲜鸡没有配额限制,由于香港冰鲜鸡市场秩序规范,所以销售上好做一点。在国内,我们的冰鲜鸡没有进入大卖场,原因之一,是进入的“门槛”过高。我们自己开设连锁店,对自身品牌的推动有促进作用,在鸡价行情好的时候,冰鲜鸡、毛鸡都不能缺,以保持市场的均衡供应。
记者:今年广东省家禽存栏的状况如何?
陈丽琴:广东省去年家禽共13亿只,鸡占到8亿只,鸭占2亿只左右,鹅有6 000万只左右,鸽占到7 000多万只。但今年的存栏估计比去年要少1/3。
记者:经历了去年的AI后,对活鸡的屠宰和消费市场产生了哪些的影响?
陈丽琴:经历了AI的洗礼后,对于活禽上市及屠宰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在鸡的上市销售方面,更加地规范了,家禽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扩大了,对进入市场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在肉菜市场上,对于活鸡的宰杀更加地规范化,集中定点屠宰。鸡上市时的检疫检查控制得更加的严格。
记者:今年贵公司的全年出苗量能达到多少?市场上苗鸡的数量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
卢桂强:今年粤禽公司的出苗量达8 000多万,去年的苗鸡量与今年差不多,现在我们建成的孵化场,年设计孵化能力是1个多亿只。在黄羽肉鸡的种苗投放上,很多的公司都采取一年中两次放种的办法,分别是每年的7月和11月。而我们每个月都有种苗投放市场。从整个黄羽肉鸡的市场来看,市场上苗鸡的投放数量相对于去年同期来说,还是少了点。
记者:部分黄羽肉鸡企业实施了北繁南养的战略,从目前来看,优势何在:
卢桂强:实施北繁南养,当初考虑的是北方人员工资相对南方低,饲料价格也相对南方低一些,可以抵消种蛋运输成本。但随着北方人员工资、饲料价格上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加上运输费用的上升,现在1个种蛋从北方运到南方的成本大约在4~5分钱的上升,这已经能抵消因人员工资和饲料价格上的差价。因此,北繁南养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对已采用这一方式的企业,考虑到对种蛋质量有保证,现在主要还是依靠这一模式。
记者:从销售的角度分析,现阶段养禽业的规模和结构上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
卢桂强:有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城市的客户正越来越少,例如在深圳、东莞等地养禽户已是相当地少了。苗鸡发往外省市以及山区的数量在增加。二是从销售上看,主要的客户群是批发商多,正常情况下,发一车鸡苗均在2~3万只,此后,再由批发商转批给养户,而养殖户直接到场子中提苗的少了,这也是我们采取的主要销售方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工作量相对减少了,拖欠款也少了。
记者:贵公司近年来有不错的成长业绩,原因何在?
薛义山:深圳神农庄家禽育种公司起步晚,成立时仅200万元,经过2年的发展资产已经超过1 000万元,企业成长性好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把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努力争取政府对我们的扶持,帮助推进民族的优良地方鸡种的产业化;二是具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团队,有从事本行业的技术和业务结累优势。三是抓住了发展机遇,深圳对大型畜牧业的这几年是不允许发展,很多的畜牧企业都被迁了出去,这对于我们来说又是好事,有利于生物安全和防疫。四是我们所培育的神龙黄鸡配套,市场前景看好。
记者:对于优质鸡的品牌消费,你持何种态度?
薛义山:对于优质鸡的品牌消费,我持乐观的态度。黄羽鸡必须要做细分市场,做出个性化有品味的产品。比如,黄鸡在深圳有1亿只的消费空间,深圳有一群高端的消费群,我们推出的“龙岗鸡”在深圳市场上,1只售价可高达30元。下一步,在精、奇、特上进一步做深品牌鸡的概念。优质禽产品的生产有时也要讲究个性化的发展之路,比如,龙岗鸡有1 700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在开发中要找到切入点,做到在充分地保护地方地种优良基因的同时,寻求一条合适的产业化开发之路。做品牌鸡要由企业牵头,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将部分的饲养过程交给农户,比如,公司可以做一个终端产品的待卖期,比如让农户将鸡饲养到90天,然后公司回收,90至130天这一时段则交由公司监控,销售时,则根据个性化需要出售。
记者:在优质鸡的产业发展上,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薛义山: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首先,在优质鸡育种上投入的科研经费不足;其次,没有将优质鸡的卖点卖出来,不同的企业可能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对优质鸡内涵的关注显得少了些。第三,要让消费者认识到,不同品牌的优质鸡在风味上是有差别的,这又需要不断地推进优质鸡的品牌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