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最佳栖息条件。鳝池宜选择地势稍高的向阳避风处,单只池面积10-20m2,池深0.7一lm,池底泥土从河、湖边挖取,要求软硬适度,并在底泥中添一些砖、石块和树根等,做成人工洞穴。池内种植一些茨菇、水花生、水浮莲、浮萍等水生植物;池周种植牵藤蔓植物,利于夏天遮挡阳光.
二、彻底清塘消毒。选择秋末冬初和鳝苗出池时进行,挖出淤泥或换掉部分老泥,并经冰冻、曝晒一段时间,用生石灰进行清塘处理,每平方米用150-200克均匀搅拌池泥中,等5-7天药性过后再进水,从而杀灭细菌病原体、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改良水质和池底土质,创造促进鳝鱼生长的环境条件。
三、控制水源水质。引用水源必须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池水PH值控制在7-8之间,溶氧量在2mg/ L以上,透明度在25-30cm,含盐量不高于2‰。通过改良措施,使养殖水体中的生物,尤其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及数量维持于一定水平,保持稳定的生态环境。养殖期间春秋季每隔7-10天换水一次,夏季高温 4-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l/3,以利水肥而不腐,活而不淡。
四、严格挑选苗种。黄鳝引种必须选择自然水域中抗病力强,体色光亮,粘液丰富,活动力强,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个体。最好是从稻田、湖泊、沟渠等水域中用专制的竹笼或抄网捕捉,体表呈黄褐色,斑点较大,肛门淡灰色的黄鳝,以尾重25g左右的"中条"个体为宜。电捕、钓捕,药捕和市场收购贮养时间长的鳝鱼成活率低,不宜引种养殖。
五、鳝种药物消毒。鳝种入池前,首先要做好药浴消毒,常用药物有3%一4%食盐水,或10ppm漂白粉或8ppm硫酸铜或10-20ppm高锤酸钾或0.25单位/ml金霉素倒入盆桶内浸入鳝种,药浴10--20分钟,野生鳝苗肠道内有棘头虫等肠道寄生虫,可在正式投饵前每100kg鳝鱼用药"肠虫清"4-5片拌饵驱虫。
六、控制放养密度。放养密度可根据池子大小,饵料来源、鳝种大小等情况,决定合理放养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放养规格为20- 25g鳝苗水泥池2.5kg左右,网箱2-3kg,稻田1-2kg为宜。在鳝苗放养后,可按每平方米放养3-5尾泥鳅,可起到防止黄鳝互相缠绕和清除池中残饵的作用。
七、调节养殖水温。黄鳝对温度比较敏感,水温低于5℃处于冬眠状态,上升到10℃时,迁居地表、洞穴,开始活动觅食,水温15℃一30℃是摄食、活动频繁、生长旺盛的温度,18℃-28℃为适宜生长温度,28℃摄食量减少,36℃为临界温度。因此在炎热的酷暑季节,应注意遮荫、降温;水温降低时注意防寒保暖;加水换水时要注意温差不超过5℃。
八、坚持"四定"投饵。定质:投喂鲜活、适口的饵料,切忌投喂腐臭食物。定量:11月至翌年4月日投喂1次,投饲率l%一5%;5、9、10三个月日投喂l一2次,投饲率5%一8%;6、 7、8三个月日投喂2次,投饲率8%-10%。定时:投喂均在晚间进行。定位:用木框架聚乙烯网布做成食台,食台固定在一定位置上,使黄鳝养成定点摄食的习惯。
九、正常药物预防。生长旺盛季节每半个月左右进行一次药物预防,采取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外消药物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5kg或漂白粉1g或呋喃唑酮0.25g或红霉素3万国际单位。内服药物有每 100kg黄鳝用十滴水20ml或土霉素10g或磺胺胍10g或呋喃西林20g或氯霉素20g,上述内服药物选用1种连用3-5天为一个疗程。
十、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捞除剩渣残饵,搞好鳝池清洁卫生;养殖用的工具最好专池专用,并定期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密切注意水源水质,防止农药或工业污染水注入鳝池;坚持巡塘,防止鼠、鸟、蛇、猫、凶猛鱼类等敌害侵袭鳝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