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问题同样困扰着我市的众多大菱鲆养殖业户,他们都对市场渺茫的前景有着谜一样的感受。记者通过调查采访发现,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大菱鲆价格已经逐渐恢复,然而我市的海产品市场却依旧波澜不惊,不仅是各大水产品市场、商场、超市不见大菱鲆踪迹,就是各大酒店、宾馆等中高档餐饮餐饮经营单位,也鲜见大菱鲆上柜上桌。为何在全国其他城市市场大菱鲆市场已经开始“复苏”的情况下,我市市场大菱鲆消费“灯下黑”的沉闷局面却仍在延续?市民对大菱鲆消费是否存在“敌意”?各大宾馆饭店能否成为大菱鲆消费的引领者?养殖业户、流通商户对发展本地消费市场有无兴趣?发展本地市场究竟有多大空间?他们对社会各界帮助存在怎样一种期望?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灯下黑”现象来自市民消费习惯?
“威海人吃海产品,除了新鲜与否之外,‘野生’与养殖也是一个重要分界。”1月16日下午4时许,记者在市区采访时,某家房产中介公司的负责人王女士这样对记者说。她这里所说的“野生”就是海洋捕捞海产品,而养殖产品则是指养殖海产品。她告诉记者,她和朋友一起吃饭时就不愿意点养殖海产品,而对不能进行人工养殖的黄花鱼、鲅鱼等海产品情有独衷。和王女士一样,相当一部分被采访者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都表示了同样看法。
“以前,我们酒店也曾进过大菱鲆,但是,销售非常不好,很少有顾客食用,我们后来就不进货了。”17日上午10时许,市区一家餐饮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张萍这样告诉记者。她说,他们酒店以为中低档消费人群提供服务为主,顾客大多以点各种“野生”鱼品为主,在养殖类鱼产品方面,大菱鲆的替代品非常多,黄花鱼、鲈鱼、“长脖”、黑米鱼等都是威海市民非常喜欢的海产品。市水产批发市场管理科负责人兰仁杰则告诉记者,大菱鲆被叫停前,市场内也有大菱鲆对外销售,客户主要来自市区少部分高档酒店,但是销量非常有限。眼下虽已开禁,但是因为没有客户,摊主也就不愿冒赔本的风险将大菱鲆摆上摊位了。他认为,威海靠海,市民吃海鲜非常方便,养殖鱼品不被接受是我市大菱鲆购销难旺的根本原因。
在记者进行调查访问的10多名市民当中,大部分人在被问及大菱鲆相关问题时,除了比较关心这种养殖鱼的药物残留外,第二反应就是这种鱼的价格问题。那么,价格因素或我市社会消费水平不高是否就是市面难觅大菱鲆踪影的另一个原因呢?
价位是大菱鲆难销市内的一道“坎”?
“为什么大菱鲆难销市内? 市民消费能力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菱鲆养殖业户戚先生的看法代表了众多养殖业户的意见。 戚先生对记者分析说,我市的大菱鲆销路主要流向上海、北京、广州、西安、郑州等一些大城市,与我们邻近的青岛市也有部分消费。像上海、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的消费水平普遍比较高,这些城市的市民到饭店请客吃饭,花费动辄在三五千元左右,而高档消费更在万元以上,在我市,千元以上的宴请基本上就算高档次了,三百五百元一餐也相当不错了,差距显而易见。即便是在西安、重庆等一些内陆城市,社会消费水平也比我市高出许多。
相对来说,大菱鲆的养殖成本则比较高 ,一般高达17~18元/500克;市场销售至少应在25~30元才不会亏本,进酒店消费,价位可能达到60元/500克以上,这对我市大部分市民来说,都难以接受。戚先生的说法得到了张萍的间接印证。 她告诉记者,一条大菱鲆的价格可以点一条不错的“野生”海鱼了。对大多数顾客来说,点一条500克以上的大菱鲆实在有点“奢侈”。
那么,能不能通过节省外运产生的长途运费让大菱鲆的入市价降下来,从而在本地市场拓出一片空间呢?在我市从事过6年大菱鲆运销的市民迟杰否定了这种可能。他告诉记者,虽然大菱鲆外销有一定的运输花费,可是这种花费分摊后运输成本并不高,相对销售价格来说,所占比例很小,对降低市场鱼价并没有实际意义。他认为价位不是造成市内市场不见大菱鲆的根本原因, 市场销售的其他海产品价格未必就低于大菱鲆,照样有市民光顾。问题的关键在于,市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能否转变。换句话说,就是怎样才能让市民认同和接受大菱鲆。
市民果真“排斥”大菱鲆吗?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在由养殖业户、流通经营者、餐饮业以及市民(消费者)共同组成的大菱鲆产业链条当中,市民的价值取向和消费观念是最为关键的,因为没有终端消费者的参与, 产业链条无法实现有效对接。那么,我市市民果真“排斥”大菱鲆吗?
“我们家前不久还吃过大菱鲆呢。不过这条鱼是以前就放在冰箱里的,确实不如新鲜的口味好。”1月17日上午7时许,市民丁女士在遇到记者后第一句话就这样说。她认为,和她一样,大多数市民透过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足以让他们相信,大菱鲆和其他养殖鱼类一样,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肯定会慢慢接受大菱鲆端上餐桌,大菱鲆销售市场也肯定会逐步复苏。
市民邓先生则记者说,虽然在同等条件下他愿意选择“野生”海产品,但是他并不排斥新鲜美味的养殖海产品,只要这种海产品的质量没有问题且价格比较适宜。他反问记者,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各种养殖鱼类还少吗?至于大菱鲆,虽然前一段时间因药物检测超标遭到封杀,不是有专家亲自品尝,外地市场已经开始解禁了吗? 他表示,如果合格大菱鲆端上餐桌,他肯定会第一个响应。
在记者采访的近20名市民当中,大多数人虽然对“野生”海鲜情有独衷,但并不完全排斥大菱鲆。一半以上的被访者表示,他们之所以很少吃到养殖大菱鲆,我市市场、酒店等地方少有该鱼、价位很高是主要原因。
业界人士期盼尽早“破题”
“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到今天,‘灯下黑’现象的存在确实暴露了我们在培养和构建大菱鲆销售市场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在整个产业都受到重创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能够在社会各方的努力下尽快破题。”张福玲经理是一名资深的大菱鲆养殖专家。她曾和“中国大菱鲆之父”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一起引进并成功将大菱鲆养殖推向全国。她告诉记者,破解大菱鲆销售消费“灯下黑”难题,需要政府和新闻媒体的正确引导,需要宽松的市场、消费环境,需要流通环节诸如宾馆、酒店等行业的消费拉动与推广,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理解与支持。威海晚报近期刊发的“拯救大菱鲆行动”系列报道让他们看到了“破题”的曙光和希望,也让她和同行们对战胜困难,重振大菱鲆养殖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