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省蛋鸡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总量稳步发展
2005 年底,全省蛋鸡存栏 1.6 亿只,鸡蛋产量 162 万 t ,分别比 2004 年增长 12 %和 4 %;禽蛋产值 92.55 亿元(现行价),占畜牧业总产值的 15 %。禽蛋产量仅次于山东、河南和河北等三省,在全国名列第四。
1.2 良种繁育体系渐趋完善
全省有无锡市养鸡场集团公司、江苏联农畜禽有限公司、海安县祖代鸡场、江苏六兴集团祖代鸡场等 4 家祖代蛋种鸡企业,存栏依莎、罗曼、海赛克斯、宝万斯高兰等品种的的祖代蛋鸡 3 万多套,各父母代蛋种鸡场存栏父母代蛋种鸡 180 万套,确保了全省商品蛋鸡苗鸡的供应。依莎蛋鸡,以无锡市养鸡场集团公司祖代场、东台兴达种禽场和南京青龙山鸡场等 18 家父母代种鸡场为主体,近 5 年来累计引进祖代种鸡 4.6 万只,推广父母代种鸡 270 多万套,商品苗鸡 2.3 亿只。江苏联农畜禽有限公司在推广罗曼蛋鸡的基础上,还根据市场变化的需要,直接从荷兰引进新海赛克斯褐祖代蛋种鸡进行饲养推广,已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与肯定。
1.3 区域特色更加明显
江苏省蛋鸡饲养主要集中在盐城、南通、徐州、泰州等四市,共存栏蛋鸡 1.3 亿只,占全省蛋鸡存栏总数的 82 %。海安、东台、盐都、铜山等地蛋鸡 产业已成为农村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海安县是“中国禽蛋之乡”, 20 05 年家禽存栏 2709 万羽,生产禽蛋 22.98 万 t, 实现现行产值 16.17 亿元;禽蛋产值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 74% ,占农业总产值的 46.71% ,农民人均生产禽蛋 350kg ,人均从禽蛋上实现产值近 2500 元。
1.4 规模养殖逐步加快
近年来,规模养禽发展迅速。据统计,全省存栏数量 500 只以下的蛋鸡饲养场户数已由 2004 年的 376 万个减少为 2005 年底的 199 万个,存栏量由 7544 万只减少到 3996 万只;而存栏蛋鸡 500 只以上的场户数已由 2004 年的 5.55 万个增加为 2005 年底的 5.58 万个,存栏量由 1.06 亿只增加到 1.2 亿只,占全省蛋鸡存栏总数的比例达 75 %、比 2004 年增长了 17 个百分点。目前,我省存栏蛋鸡 2000 只以上的场户 2.06 万个,存栏蛋鸡 7692 万只,占全省蛋鸡存栏总数的 48 %。
1.5 饲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各项饲养管理新技术的不断普及推广,有效提高了蛋鸡饲养水平。据对部分商品鸡场抽样调查, 71 周龄入舍母鸡产蛋量达 18kg 以上,料蛋比达 2.2 ∶ 1 。同时,质量建设稳步加强。全省已认定无公害蛋鸡产地 131 个,认定规模 3661 万只,占全省蛋鸡存栏的 17 %;有 102 个鸡蛋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
2 江苏省蛋鸡业发展趋势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江苏省蛋鸡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形势和特点:
2.1 发展速度减缓,将保持平稳态势
90 年代前中期,是江苏省蛋鸡业发展较快的时期,禽蛋产量由 2000 年的 83.35 万 t 增长到 1998 年的 216.97 万 t ,增长了 160 %,年均递增 11.2 %;
1999 年以后,发展速度减慢,禽蛋产量由 1999 年的 229.8 万 t 增长到 2005 年的 254.5 万 t ,增长了 10.75 %,年均递增率仅为 1.47 %。发展速度减缓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质地方家禽产业发展加快,特别是优质黄鸡和水禽的发展在江苏省的家禽业发展中逐步占据主要位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带来蛋鸡饲养户数量的下降,而规模养殖场户蛋鸡养殖数量的增加速度没有散养户下降速度快。预计今后如果不发生政策性因素和客观环境变化情况下,江苏省蛋鸡业将维持一个稳定发展的态势。
2.2 禽蛋类消费基本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
据对近年来江苏省农村和城市人口人均年禽蛋消费量统计分析,全省禽蛋类消费量增长幅度不大,禽蛋类消费基本趋于饱和。城市居民消费量维持在 11 ~ 13kg ,农村人口消费量维持在 6 ~ 7kg 。
2.3 蛋鸡生产方式需加快转变
江苏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畜牧资源特别是土地、饲料资源逐渐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正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劳动力成本较高、动物疫病、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蛋鸡生产成本和风险逐步加大。而目前我省的传统养殖方式与加工方式尚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等矛盾依然突出 。加快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应成为当前我省蛋鸡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3 促进蛋鸡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规范引种行为,加快良种蛋鸡的更新步伐
种鸡质量直接关系到养鸡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持续发展。我国曾引进过国外几乎所有的良种蛋鸡 ( 据初步统计, 2005 年全国共从国外引种 25.4 万套,其中海兰占 60 %,罗曼占 23 % ) ,但饲养效果与国外差异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良种的质量是关键。一方面,国内场家争相引种,国外育种公司降价倾销,我国引进的良种质量差;另方面,部分种鸡场经营管理不善,影响了种鸡生产性能的发挥。提高种鸡质量,必须严格整顿规范种鸡场。引进祖代种鸡时应预先进行适应性评估并报有关部门审批;引进父母代种鸡和商品代苗鸡应从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质量信誉好的的种鸡场引种,避免盲目引种和带入病菌。
3.2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提高市场竞争力
畜牧规模养殖是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畜牧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蛋鸡生产已进入微利时代,只有增加饲养数量,发挥规模效应,才能以多取胜,才有竞争力。韩国养鸡业, 1991 年,饲养数和饲养户为 100 万, 1997 年,饲养数增加 26 %,饲养户减少 35 %, 6 年时间,饲养量增加 1 / 4 ,饲养户减少 1 / 3 。特别是 1 万只鸡以下的饲养户减少 50 %, 3 万只以上的饲养户增加 3 倍,而养殖户的平均饲养量却只增加 1.8 倍。目前全省畜禽养殖正处在由以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和千家万户散养为特征的“小规模大群体”向以养殖企业(场)和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为特征的“大规模小群体”过渡阶段。
根据现有经济水平,应努力倡导以集约化为主要形式发展蛋鸡规模饲养,可通过合并兼并、集资合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的蛋鸡集约化生产,整合各种资源,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实现饲养效益最大化。不能重复低投入低产出的养殖模式,而应代之以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模式,即鸡场建设要适应新农村建设规划、符合生态环保要求、设施优良,设备先进,技术领先。
3.3 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发挥蛋鸡生产潜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蛋鸡的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无公害绿色鸡蛋产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应根据鸡蛋产品的质量要求和蛋鸡的生产发育需要,制定完善蛋鸡场生产管理的各种规程和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蛋鸡场环境与设施的标淮化建设是生产无公害鸡蛋产品的基础。过去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许多鸡场施工质量较差,在布局、排污、环境控制等方面均不合理,无法发挥良种鸡的遗传潜力。此类鸡场必须进行彻底改造,并推广乳头饮水器、纵向通风及湿帘降温、自动刮粪板、光照调节等项技术。
根据各场的具体条件,还要积极推广全进全出、集中共育和人工授精等项技术。有序推进整个行业的“全进全出制”生物安全措施对防治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威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家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前提条件。新建场应投资一步到位,后备鸡群与种鸡群分开饲养,一个场只养一个品种的同一批鸡。原来建的老场要积极改造,搞好布局,逐步过渡到一场只养一批鸡一个品种,且后备鸡群和种鸡群严格分开饲养。
3.4 加大疫病防控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鸡场应全面推行生物安全措施,加强鸡场的卫生管理,按照净化标准和净化程序严格净化,坚决淘汰阳性鸡;无论新涉足本行业的企业或是老企业,在新建场址的选择上首要考虑天然防疫屏障,鸡场一定要远离城镇、交通干线和家禽养殖密集区,最好选择山区或丘陵区,要结合自己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目的地向非家禽养殖密集区发展。
主管部门和兽医防疫部门加大引入种鸡和种鸡场产品的检疫力度,加强省际畜禽运输检查消毒站工作,开展外埠畜禽免疫抗体抽检工作,加强对散养家禽的饲养管理,引导农户做到各类畜禽分开饲养,减少放养,避免家禽与野禽接触。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养殖户恢复生产信心,引导群众恢复消费信心。
3.5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有效化解养禽风险
近年来,江苏省养禽业始终坚持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行政推动、市场拉动和政策驱动,养殖、加工等一批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通过探索建立各种风险保障机制,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对畜牧业发展显现出了强劲的推动作用。目前,全省形成了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的“公司+农户”、常州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海门市京海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司+经纪人+农户”等三种典型的养禽合作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蛋禽生产者也要结合自身特点,探索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
当前,江苏省养禽业正处在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必须充分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广建立各种形式的养禽风险保障机制,保障家禽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家禽生产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养禽风险保障机制。密切利益联系,开展二次分配,协调平衡公司、社员、客户利益关系,形成多赢局面。发展规模养殖,开展技术培训,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农户的生产指导和服务工作,及时提供技术、价格、市场需求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