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霉病
1、病症:该病是罗非鱼越冬期间的常见病。水霉菌因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从伤口处侵入,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棉絮状菌丝,刺激鱼体表粘液分泌增加,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时游动缓慢,食欲不振或不摄食,病鱼消瘦而死。流行水温13℃~18℃,水温达到25℃以上时,较少发病。
2、防治方法:(1)越冬池严格消毒后放鱼,以杀灭池中病原体;(2)在捕捞放养操作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使水霉菌难以侵入;(3)入池前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洗鱼体10分钟~15分钟,杀灭鱼体所带的病原体;(4)保持水温20℃以上,发病后升温至25℃以上并保持一周左右时间;(5)全池泼洒0.5ppm的二氧化氯,连用2天;(6)全池泼洒水霉净,连续2次,同时投喂氟苯尼考制成的药饵,连喂5天。
二、小瓜虫病
1、病症:小瓜虫寄生或侵入鱼体而致,在病鱼的鳃部、体表,尤其背部形成许多肉眼可见的小白点。病鱼受虫体寄生刺激分泌大量粘液,小白点为虫体刺激鱼上皮细胞分泌而成的囊泡。严重感染时,形成一层白色的薄膜覆盖于病灶表面,同时病灶处出现腐烂。大量虫体寄生于鳃丝时,鳃表面粘液大量增生,鳃丝端部贫血,受细菌感染而发生烂鳃,易并发细菌感染。虫体侵入鱼眼角膜,使鱼眼发炎、变瞎。病鱼体弱消瘦,游动迟缓,浮于水面,有时集群绕池游动。流行水温一般在15℃~25℃,从苗种至成鱼均可发生。该病流行广,危害大。
2、防治方法(1)放养前必须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2)合理掌握越冬密度,放养时进行鱼体消毒,防止小瓜虫传播;(3)发病时用1ppm~2ppm的亚甲基蓝全池泼洒(4)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姜3g、辣椒粉0.5g,先将生姜捣烂,加入辣椒粉混合煮沸半小时,全池泼洒;(5)全池泼洒1%的瓜虫灵6ppm,可有效杀灭小瓜虫。
三、车轮虫病
1、病症:池中有机质含量高,造成车轮虫大量繁生,致使鱼鳃、皮肤、鳍被车轮虫大量寄生,有一层白翳附着,在水中观察尤为明显。鳃受刺激粘液分泌多,鳃丝肿胀,嘴中充满粘液,闭合困难,影响呼吸。病鱼体色发黑,鱼体消瘦,烦躁不安,呈跑马现象。
2、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消毒,放鱼时进行鱼体浸洗消毒;(2)发病时全池泼洒0.7ppm的硫酸酮和硫酸亚铁合剂(5∶2),严重时连续泼洒2遍~3遍,加大换水量,并连续投喂3天~5天的药饵;(3)用15ppm~2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
四、斜管虫病
1、病症:斜管虫寄生于鱼鳃及皮肤上而致病,表皮组织因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同时组织被破坏,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漂游于水面。病灶处呈苍白色,病鱼消瘦发黑。流行水温12℃~1 8℃。
2、防治方法:(1)保持水温在20℃以上,一般不会流行此病;(2)用3%~4%的食盐溶液或0.8ppm的硫酸酮溶液浸浴病鱼20分钟~30分钟;(3)全池泼洒0.7ppm的硫酸酮和硫酸亚铁合剂(5∶2)。
五、细菌性赤皮病
1、病症:荧光极毛杆菌入侵鱼体,病灶周围鳞片松动,充血发炎,以腹部两侧最为明显,鳃盖中部色素消褪。背鳍或全部鳍基充血,鳍条末端腐烂,严重的烂去一端,鳍间组织被严重破坏,整个鳍成破烂的扇状,呈典型的蛀鳍。鱼体受伤后,易生此病。
2、防治方法:(1)在捕捞、搬运和放养时小心操作,防上鱼体损伤;(2)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或50ppm的PV碘浸洗消毒5分钟~10分钟;(3)发病时用0.5ppm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连用3天。
六、非寄生性疾病
1、病因:一是营养性疾病,长期投喂低蛋白、高脂肪、高糖类和缺少维生素的饲料,导致正常生理代谢失调,肝细胞坏死。病鱼生长缓慢、突眼、腹水、畸形等;二是投喂变质或霉菌感染的饲料,对鱼体产生毒害作用,造成肝脏与肾脂肪变性、肿大、内脏糜烂;三是养殖密度过大,换水不足或长期不换水,使池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乃至中毒,并导致抗病力下降,易被细菌感染致病。
2、防治方法:(1)投喂罗非鱼越冬专用饲料或改善饲料配方,将饲料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霉变,不投喂变质饲料;(2)每天投喂新鲜的菜叶类,补充维生素;(3)越冬鱼池经常换水、排污,保持池水清新,并合理投喂饲料,掌握适宜的越冬密度;(4)投喂防治肝胆肾综合症的药饵,连喂5天~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