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后,在安定大地上,城区东山、西山的职工绿化林,岳家山万亩农行员工林,赵家铺退耕还林精品示范区,放眼望去,从一道山梁到另一道山梁,退耕还林整乡、整村、整流域、整山系推进,绿色在不断延伸,昔日广种薄收的坡耕地里,新栽植的草木生机盎然。安定区不仅创造了乔灌草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新模式,而且正在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区委书记李旺泽说:“我们退耕还林还草到哪里,草畜转化就实施到哪里。农民种的地少了,养的羊多了,地里的肥多了,产出的粮食多了,手里的钱也多了。这是辩证的绿色加减法。”
退耕还林,探索生态环境建设新模式
杏园乡是安定区第一批实施整乡退耕还林还草的乡,荒山荒坡一次性绿化,坡耕地一次性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面貌大为改观。全乡累计退耕还林还草2.7万亩,人均3亩多,最多的农户一家就退了60多亩。仅退耕一项,农民人均每年稳定收入530多元。
以粮食换林草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安定区林业局局长魏旭升说:“增加1亩退耕还林(草)指标就是给农户增加1个扶贫项目。7年来,全区退耕还林还草48.73万亩,荒山造林46.9万亩,已经给农民补助的粮食和资金折合现金2.28亿元,37万多农村人口人均608元。退耕还林还草成为安定区农民受益最多的扶贫项目。”
安定区在实施退耕还林牗草牘生态工程建设中,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探索出了乔、灌、草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新模式,在坡面上开挖水平沟栽植云杉、侧柏、山杏等乔木,沿边点柠条、种沙棘、插红柳,坡面上种植紫花苜蓿。这一模式,从抗旱角度讲,可以将全部降雨就地拦蓄、入渗、利用,促进林草生长;从生态角度看,保持了物种的多样性,能够很好地恢复植被,保持水土;从经济角度看,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最佳选择。草畜转化,舍饲养殖走出一片新天地安定区结合退耕还林,种植紫花苜蓿,加上历年留床牧草,多年生优质牧草面积达到47万亩,每年种植高粱、燕麦、草谷等一年生牧草15万亩,饲料玉米10万亩,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优质饲草资源。
建设饲草料基地,配套饲草青贮氨化设施,有力地提升了畜牧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暖棚养畜、青贮氨化、饲草加工、配合饲料、牛羊育肥、良种引进、杂交改良系列技术进入千家万户,农作物秸秆用于养殖的比例由3年前的10%提高到40%,以放牧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开始走向以舍饲为主的现代商品畜牧业。
安定区在发展畜牧产业中,政府积极引导,能人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规范市场运作,规模养殖蓬勃兴起。初步建立了以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荷斯坦奶牛繁育中心辐射城郊的奶牛养殖基地,以香泉为主带动周边地区的南部肉牛育肥基地,以内官为主的沿川沿路沿城瘦肉猪生产基地,以北部山区为主的肉羊育肥基地,全区各类畜禽饲养量达180万头(只、匹),畜牧业产值达到2.1亿元,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20元,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科技示范,小群体带动养殖大产业安定区香泉镇发挥少数民族“喜养殖、善经营”的特长,创办占地300亩的牛羊规模养殖园区,投入建设资金235万元,入园牛羊规模养殖户达到100多户,带动全镇牛羊养殖户达到2000户,全镇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8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该镇花坪村农民肖聪义就是最早申请入园的养殖大户,年出栏育肥牛300多头,纯收入4万多元。他说:“自家种的饲草远远不够,主要收购周边农户退耕地里产出的紫花苜蓿,农民也很高兴。”
依托丰富的饲草资源,改建养殖圈舍,杂交改良品种,加强防疫治病,发展饲料加工,优化配套技术,发展壮大了一批高起点、高效益、高标准的畜禽养殖基地。区畜牧局先后从山东引进小尾寒羊8000多只,建立草畜转化示范点116个,利用小尾寒羊的多胎优势对传统蒙古羊进行杂交改良,现在每年可以提供5万只基础母羊,大大提高了繁殖速度和商品率。
安定区畜牧养殖协会牞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组建起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该协会先后成立了香泉、内官、鲁家沟、御风、口、西巩、青岚25个养殖分会,发展会员1479人,通过良种引进、技术培训、产品销售、联保贷款等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从事养殖业,以现代信息引导于民,以技术指导服务于民,以标准质量取信于民,在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产业化进程、维护养殖户利益和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种草养畜,求解8年后该怎么办按照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制定的政策,粮款补助只有8年,有些人担忧地说,8年以后怎么办?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宁远镇养殖基地采访看到,一排排修建整齐的圈舍,牛羊在里边悠闲地吃着青草。红土村养殖协会会长张兵介绍说,这个养殖基地是由5个养殖大户共同组建的,存栏达到了500多只。
据了解,张兵家退耕还林还草30多亩,2002年就开始利用苜蓿和秸秆发展养羊30只,一年下来赚了5000元,短短几年就尝到甜头,开始规模养殖,今年他的100多只母羊能繁殖200多头羊羔,收入接近3万元。他投资引进了瑞德欧、无角陶赛特等肉用种公羊4只,建起了绵羊常温人工授精精室和饲料加工及配制基地,培训周边养殖户5000多人次,带动发展养殖大户50多户。
宁远镇镇长丁玉玺说,为了便于管理,他们把5户养殖大户集中在一起成立了宁远镇养殖基地,现在有许多养殖户想加入到养殖基地里来,所以他们打算再建一个养殖基地,利用草的优势,在3-5年内,发展肉羊5000头,打造安定区最大的肉羊生产基地。
当记者问到8年后怎么办时,丁玉玺说,8年以后,全镇的养殖业会形成气候,也会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对农民来说影响不是太大。
对于8年后的发展,区委书记李旺泽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以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打造草畜转化精品示范点,通过3至5年的努力,建成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基地80万亩,饲养奶牛1万头、肉牛5万头、肉羊50万头,全区畜牧业收入达4亿元,人均养殖业收入达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