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好亲蟹关。从自然种间遗传角度讲,优质的亲本才能繁育出优质的后一代,理论上亲蟹的选择,也定位在个重雌蟹100g、雄蟹125g以上。但现在很多育苗场为减少亲蟹费用,人为降低选择标准,甚至专挑价位低,商业当做垃圾蟹(行业分级后称为“通货”的母蟹,体重50g以下)的雌性个体,越冬培养成为亲蟹。处先天不足弱势的亲蟹,经后天勉强育出蟹苗,进入当年养殖环节后,因缺乏种群自然竞争优势,淘汰率高,增加了养殖风险。为此,建议苗种生产场家,要从全局双赢观念出发,端正心态,勿短视,看长远,从严选择合格优质亲本,把好亲蟹入池关,为下步优质苗种繁育和养成打好基础。
二、应选择远缘杂交的亲蟹。考察总结现行育苗养成模式发现,由于目前河蟹养殖多以个体为主,规模受到限制,大多生产场家选择从一个育苗场进苗并入塘养殖,育苗场家也选择相对固定单一的养殖场家选育亲蟹,还有的受利益或友情等客观因素驱动,因近年蟹苗滞销,选择赊苗顶账的方式,使育、养两环节合二为一,成为利益共同体,并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发展成为近亲繁殖,造成河蟹自然品质退化,个体总体偏小,早熟现象突出。而外售蟹苗面对的养殖群体则相对广大,从狭窄渠道获得的亲蟹,而进行孵化繁育并进行苗种养殖,循循相因,近亲繁殖,一代不如一代,杂交优势退化。所以,选择亲蟹时应尽可能远缘杂交,尽可能做到亲蟹雌雄产地分开,从不同地方分别购进,或多方选购,以提纯复壮,恢复杂交优势。
三、促熟亲蟹要正常。每年开春亲蟹从室外移到室内,进入人工育苗阶段,一般从外界的0℃左右,提高到繁殖温度18℃~19℃左右,存在巨大的温差。正常提温促熟应在入室稳定十几天后,再慢慢提温,至计划培苗孵化阶段,日提温应小于0.5℃~1℃,且中间应有停顿时间。由于现在育苗场家多采取燃煤提温,而近几年暴涨的煤价使能源成本相应提高,有的为降低成本,在人工促熟后期,采用不停顿的快速人工提温,以日升大于1℃的速度(甚至超过2℃)进行快速促熟孵化。由于目前亲蟹价位相对较低,有的场家采取多进质差价廉的亲蟹,用以抵销在快速提温促熟过程中的亲蟹损耗,加之目前人工育苗周期一般为每批15天左右,时间高度集中,在人工严格控制的平稳环境中,一路磕磕绊绊育出蟹苗,而其中部分种苗,可说自身生命寿限无多,一旦进入养殖生产环节,即接近死亡,这也是近年蟹苗下塘锐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苗种生产者应遵循河蟹育苗无公害生产规程,循序渐进,提温有度,以获得优良苗种,并应用于养殖生产。
四、切忌“高温”育苗。现在大多育苗场家,为缩短育苗周期,几乎不同程度的存在“高温”育苗情况,本来河蟹自孵化产卵至幼蟹各发展阶段,各有其自然发展规律和温度要求。但现在的苗种生产者,多采用在其适温高限或超限的办法,再辅以其它手段加快其发育生长,这样一般可提前2天~5天出苗,采用该种方式育出的苗种,能源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表面亦看不出异常,但因河蟹初次放苗时间,各地因地域差异并且多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此时外界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特别昼夜温度差别殊异,温室精心培育的娇嫩蟹苗,不堪外边风吹雨打,造成自然入塘淘汰率高达50%~90%,这也是部分蟹农多次放苗不见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育苗场家应端正心态,本着严格负责的态度,明白市场是一把无形双刃剑的道理,切忌高温育苗,放眼整个养蟹事业,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双赢。
五、科学用药。由于目前我国专门的渔药管理规定2004年才出台,多年以来渔药市场混乱无序,管理混乱。各种农用、畜用、人用药品大量用于渔业生产中,育苗及生产场家面对病害,病急乱投医,使很多领域的药物未经检疫即进入生产环节,而水生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因类而异,其结果是育苗生产场家成了各种新药的试验场。育苗生产中出现病害,不分青红皂白,就地移植,拿来就用,有的一时效果明显,即当做看家经验互相传开,效果不明显的则重复或加大药量,或几种药物并施,使得药物颉颃作用明显加大。特别是大量抗生素或激素药物的滥用,使得蟹苗耐药抗药性增大,还有的育苗技术人员,抱着“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理念,从育苗开始,就从水环境、亲蟹消毒、器械消毒等各个方面大作文章,而一旦正式开始育苗,滥用超用药物就成了家常便饭,用行话说就是“用药放心,睡觉安稳”。此种用药条件下育出的苗种,几乎是在药罐中泡大的病秧苗种,进入外部多变的养殖环境,结局大多悲惨。
六、饵料问题。众所周知,一个物种的生长发育需要全面均衡的营养作保证,现在的育苗场家可谓深得其中三昧。为提高苗种出成率,有的从饵料方面下起了深功夫,因为苗种生产期短,加之前几年育苗利厚,回报率高,各种育苗饵料充斥市场,良莠不齐,有的饵料为凸现效用,非法掺杂违禁用药成分,正如现在的人用保健品,兼具药物作用一样,使得饵料和药物的作用混一,认为效果好就大量反复使用,认为效果差则不予采用,而长期采用少数的几种所谓优质人工饵料育苗,营养单一,均衡性差,这样的苗种体质相对较弱,其自然淘汰率也高。所以苗种生产场家,应从生物营养均衡考虑,尽可能增加育苗用饵种类,并多采用自然生物饵料,减少人工配合饵料使用数量,增加河蟹苗种体质,为后续养成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