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化影响与草原过度放牧、滥垦、乱采、乱挖作用下,我国草原普遍发生退化。我国北方草原已成为和即将成为一个不能自我维持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表现为:草原环境的不可持续性、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和草原经济体系的不可持续性。
其解决途径在于两大转变,即功能性转变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我国天然草地的功能应转向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草地覆盖地表,保持水土,防止地表起沙、扬尘与水土流失;草地,尤其是草原土壤腐殖质层是北方主要的碳库,在碳循环中有巨大作用,保育草地是减缓全球变暖的关键对策之一;草地是有巨大价值的野生有蹄类草食性哺乳动物的家园,在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合理开发方面有很大潜力。
中世纪的草原牧歌风光早已不再,我国的草地畜牧业必须从数千年传统落后和粗放的放牧方式,全面地转向以人工饲草基地为基础的现代化舍饲畜牧业先进生产方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退牧还草”和“轮牧”。这种变革在世界先进的国家在上世纪30―50年代就已实现。
这种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现代化畜牧业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以农业生产方式大量种植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饮料地与精饲料加工,代替天然草地;集约栽培的人工草地产草量相当于天然草地的10―20倍以上,因此,在全国有规划地发展6亿亩人工草地(北方4亿亩、南方2亿亩)就可能支持全国现有的牲畜量而有余;现代化舍饲和工厂化养畜代替季节性天然放牧;农区与农牧交错带饲草料支持草原区;建立草地农业的畜牧业生态――经济链或产业链,配套发展各种畜产品与饮料加工业、服务业、技术推广站与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农户的体制与政府的政策引导与保证;开拓国内外贸易市场。
这两大转变的时机在我国已经成熟,应积极引导与催化,我国在今后20―30年期间应有规划地大力发展人工草地与草地农业支持的现代化草地畜牧业,形成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支柱产业;并从而使天然草地得以全面、永久的禁牧还草,恢复和发展其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更加郁郁葱葱地覆盖、保育着祖国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