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土地、资源、污染等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省份(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畜禽养殖量很难取得进一步突破。江苏、内蒙、山东、青海等省(区)积极开发利用丘陵山地、草地等自然资源,转变生产方式,创新饲养模式,并着力打造生态晶牌,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取得了成功。笔者分析主要有下述三种模式。
1生态养殖模式
1.1 生态休闲型。江苏省苏州市根据当地居民对鸡肉产品消费需求的改变,及时发展饲养生态草鸡,经过三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苏州水乡草鸡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苏州光福茶场、苏州市洞庭西山缥缈生态养殖场、苏州市苏越农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有限公司、苏州太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度假区渔洋山基地、横泾街道上林村畜禽生态养殖合作社等为龙头企业的生态草鸡养殖产业,建成多个农业生态休闲园,利用果园、林园、茶园等丘陵坡地,大力推广果(林、茶)—草鸡轮牧饲养方式,打造生态品牌,开发带有旅游业特色的生态草鸡产品,提高产品的品味和档次,提升畜牧业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生态休闲型适合于丘陵山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适宜饲养地方草鸡。
1,2种草养畜型。山东省东营市突出种草养畜,绿色畜牧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和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山东省东营市狠抓种草养畜,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发展食草牲畜,发展高效生态畜牧,推进绿色畜牧业建设。以种草养奶牛为重点内容,着重培育了虎滩乡顺河村、了庄镇李道村等典型村及典型户, 出台了《奶源基地建设奖励办法》,调动了养殖村户的积极性,几年来奶牛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以奶牛饲养小区、奶牛户为重点, 认真落实牧草机械补贴政策,大力推广青贮专用玉米种植,推动了全市草畜一体化发展。此外,在发展奶牛的同时,狠抓肉羊良种引进,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波尔山羊、无角陶赛特、特克赛尔、杜泊等优良肉用山羊、绵羊品种,形成了品种全、规模大、效益好的良种羊繁育基地,开展了肉羊杂交改良工作,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市大力实施种草养畜,初步构筑起黄河三角洲绿色畜牧业的主体模式,也成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种草养畜型适合于东部较为发达的农区省份及部分中西部地区,适宜饲养奶牛、肉牛、绵羊、山羊等草食畜。
1.3 退耕还草型。青海省海南州突出区域特色,加快建设步伐,狠抓工作落实,按照“发展草产业,带动草经济”的发展目标,以共和湖滨现代草地建设为示范基地,以发展大环湖高效畜牧业为重点,全面实施退耕还草后种植饲草、生态移民、牧民聚居、舍饲半舍饲圈养项目、草场休牧轮牧,有力地带动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分散、粗放型向精细、集中、规模化转变。与此同时,转换经营机制,扶持和培育肉类加工、乳制品、饲草饲料加工、毛纺织四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牧户联基地、基地联企业、企业联市场的产业化组织结构。公司+基地+农牧户的农牧业产业化雏形已基本形成,订单牲畜生产比例逐步提高,草产品加工量稳步增长。 退耕还草不仅可以肥田沃土,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草粮轮作还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特别是牛羊舍饲后,其对植被的破坏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而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亦使之停止了盲目开荒种地的行为,生态环境的压力得到大幅度缓解。
退耕还草型适合于中西部地区,适宜饲养奶牛、肉牛、绵羊、山羊等草食畜。
1.4 禁牧转舍饲型。内蒙古巴林右旗在结构调整中,围绕发展和增收这个主题,以科技进步和畜牧业产业化为带动,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统筹起来抓,于2001年初做出了“生态立旗”的决策,提出了“转变方式,建设养畜,保护生态,注重效益”的发展思路,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头年抓典型,二年抓推广,三年抓普及”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将建设生态型高效畜牧业的各项措施一步一步落在实处,使草牧场得到休养生息,农村牧区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农牧民收入有了稳步的提高。仅种植优质牧草一项,为农牧民增加收入5000万元,人均增收300元。随着山羊舍饲圈养,2002年全部牲畜舍饲圈养得以在全旗范围推开。
山西省雁门关地区改种粮为种草,改放牧为舍饲,以提高种养业的经济效益。三年来,在大搞退耕还草的同时,广泛发动农民大搞舍饲养殖,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三大养殖区发展迅速,建成各类养殖示范园区300多个,养殖方式正在由自由放牧、分散饲养向规模圈养、集中育肥转变。全雁门关地区舍饲养殖户达到5万户,舍饲养羊103万只,占存栏量的四分之一。
禁牧转舍饲型适合于中西部地区,适宜饲养奶牛、肉牛、绵羊、山羊等草食畜。
2 发酵床养殖模式
江苏省镇江市通过推广“土著菌”发酵床养殖技术,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发酵床养猪技术于2003年在四墩子养猪场进行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4年开始,镇江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此项技术的推广。在推广过程中,进行了科技创新,将塑料大棚园艺技术有机地运用在养猪生产中,使猪舍的造价大为下降。与传统养猪生产模式相比,发酵床养猪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污染零排放,节约大量用水。由于发酵床上生活着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使猪粪尿能达到及时、充分的分解,因此进入猪舍闻不到臭味,猪舍内垫料5~10年不需要清理,也就使养猪真正达到污染零排放,节省了大量用于清洗粪便等污染物的水资源。二是改善生猪生活环境,提高猪肉品质。发酵床养猪,猪生活在没有臭味,松软、舒适的菌床上。夏天打开大棚的裙膜,达到最大的通风量以利降温;冬天将遮阳网提高,使猪舍内每个角落都能照射到阳光起到增温、消毒的作用。通过裙膜的高度来调整内温、湿度。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易生病,少用或不用抗生素,同时饲喂一定量的青饲料,猪在菌床上翻拱采食菌丝、菌团,为生产绿色、有机猪肉提供最佳方法。三是自然形成食物链,降低饲养成本。在养猪的发酵床上培养了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它们在分解猪粪尿和木屑中半木质素和纤维素转化为营养的同时,有益微生物也在不断的积累,形成菌丝和有机食物,被猪在翻拱时采食,可节省5%一10%的饲料。四是节省劳动力,改善工作环境。在传统养猪自动饮水的条件下,清理粪便和冲洗猪舍的工作量约占整个工作量的60%,而大棚发酵床养猪可以基本省去这部分工作量,只需在发现有粪便堆积时略加撒开或在菌床中填埋即可,劳动生产力可提高一倍,由于没有臭味,饲养人员的工作环境也得以改善。
发酵床养殖模式适合于全国各省区,适宜饲养猪、禽。
3 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模式
粪污对环境的污染是当前制约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确保畜禽养殖稳定发展,我省许多养殖场(户)因地制宜,强化各类措施,进行养殖粪污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
3.1 粪污减量化。通过科学设计畜禽舍结构,实行雨污分离,并进行干湿分离,实现粪污减量化。
3.2 粪污治理无害化。干粪经过堆积自然发酵处理再用作肥料,污水通过三级沉淀池层层过滤,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实现粪污治理无害化。
3.3 粪污治理资源化与生态化。一是将经无害化处理的粪污进行还田利用,实现牧—饲、牧-果、牧—林的有机结合。如种植青贮玉米、饲草、果树等。二是实施沼气工程,对粪污进行综合利用。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利用沼渣生产有机(复合)肥料,不仅能解决牧场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解决牧场生产及周边部分村民生活所需的热能,如生产中的消毒杀菌、有机肥生产中的烘干、冬季畜禽舍的保温等,同时也能满足农产生产所需的有机种植肥料与养殖饲料,如饲草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果树种植业、花卉种植业、食用菌栽培业等生产中所使用的有机肥料(饲料),变废为宝,达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目的,实现“畜禽一粪便一沼气+有机肥一饲草(林果、水产、花卉)一畜禽”的良性发展。
江苏省许多畜禽养殖场已经实施沼气工程,取得了良好实效,还有许多养殖场即将实施沼气工程。江苏省宜兴市对规模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实施沼气工程给予扶持,今年累计投入360万元,建成30个沼气池和30个三级化粪池。湖北省宜昌市在发展养猪业的同时开发节能环保的沼气作生活燃料,替代传统的柴草,又以农家肥作柑桔肥,形成了“猪一沼一果”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因开垦荒地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这与江苏省实施的沼气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模式适合于全国各省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适宜饲养奶牛、猪、禽等。
从长远看,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满足人类对畜禽产品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是提升畜禽产品品质、提高畜禽产品竞争力的途径,是发达畜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以上几种养殖模式值得因地制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