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大菱鲆沉浮录 5年价格跌十倍 出路何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11-21  
     一种鱼,在胶东沿海从无到有,从几年前600多元/公斤滑落到50元/公斤左右,年产值从一度超过30亿元降至去年的10亿元,从当初食客趋之若骛到如今食之存疑……这种鱼就是大菱鲆。

    大菱鲆价格跌落的原因何在?出路何在?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七载攻破育苗关

    大菱鲆主产于大西洋东部沿岸,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又称“多宝鱼”和“蝴蝶鱼”,是名贵的低温经济鱼类。

    1980年冬,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教授在英国考察,了解到大菱鲆在英国养殖和研究发展较快,认为比较适合在我国北方沿海养殖,决心引入我国。1992年8月,首批200尾大菱鲆鱼苗在山东沿海安家落户。

    引进易安居难。大菱鲆的育苗技术堪称世界难题,长期被欧洲国家列为专利技术,其价值高达60万~100万美元。引进时英方只提供了实验鱼苗,却未提供人工繁殖的任何技术细节。雷教授的课题组首先遇到的难题是雌鱼卵子的成熟度很难掌握,不是采不出卵就是过熟了,有时即使采出了成熟卵,却没有成熟优质的雄鱼相匹配。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们把每尾排卵的亲鱼都做好标记,逐尾记录排卵间隔时间和质量。经过几年摸索,终于找到了大菱鲆亲鱼狭窄的排卵“窗口”和排卵的高、低峰节律。

    雷教授率领的课题组经过长达7年攻关,终于完成了繁、养殖系列工艺探索,闯过了育苗难关,并实现1年内多批育苗、平均育苗成活率17%(欧洲的平均成活率一直浮动在10%~15%)、年育苗总量超过100万尾的好成绩。经专家评审,其技术成果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雷霁霖教授也被人们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雷霁霖及其课题组又首创“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在山东沿海异军突起。

    养殖大棚遍布沿海

    8月8日,省渔业技术推广站李鲁晶研究员向记者介绍,2001年左右,一尾大菱鲆鱼苗平均可以卖到10多元钱,最贵时每尾38元,一尾成鱼在200元~300元之间。据不完全统计,仅莱州市一地,养殖大菱鲆的就业人数就有近6000人,建筑、打井、饲料、鱼药、设备、电料等相关产业新增人数超过2万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大菱鲆养殖工业园的莱州市朱旺村有300多户搞起了大菱鲆养殖,年利润上千万元,还建起了大菱鲆养殖技术研究中心,鱼苗卖到河北、辽宁等省。

    在北起烟台,南到日照,东起西霞口(荣成),西至潍坊、东营的山东沿海,大菱鲆养殖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并辐射到北至辽宁沿海,南到长江口、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一带。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全国沿海的大菱鲆养殖工厂已有600多家,养殖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左右,年产商品鱼4万吨左右,产值超过40亿元,占世界人工养殖总量的1/3。仅山东工厂化养殖就达500家左右,养殖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左右,从育苗、养殖到销售流通等,大菱鲆已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达30多亿元的大产业。

    价格跌落原因何在

    正当大菱鲆养殖业飞速发展的时候,大菱鲆的市场价格却滚着个下滑:600元/公斤,250元/公斤,200元/公斤,100元/公斤,直到目前50元/公斤左右。5厘米以上的苗种也由10元/尾左右,下滑到1~2元/尾……

    大菱鲆养殖企业利润一落千丈,一些规模小的养殖户已到了亏损的境地。

    一直关注大菱鲆发展的省海洋与渔业厅科外处副处长薛久明谈及大菱鲆的大起大落,认为大菱鲆当初的高额利润并不正常,随着养殖场的大规模上马,导致产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我省大菱鲆70%—80%销往广州、深圳等南方地区,市场狭窄,到目前为止出口几乎为零。此外,大菱鲆抗病能力差,需要用药,也导致消费量下降。同时,受地下水限制,工厂化养殖模式冬天需升温,夏天需降温,其能源消耗大,增加了养殖成本。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利民说,要重振大菱鲆的昔日雄风,一是应适当压缩养殖规模,逐步建立起养殖规模与市场容量相适应的规模化生产体系;二是应大力开拓世界各国市场,国外普遍喜爱1公斤左右的大菱鲆商品鱼,而我省商品鱼的规格总停留在0.4~0.6公斤的水平上,与国外消费者的需求不相适应。

    薛久明提醒相关部门和养殖场,大菱鲆种质退化问题要及早引起重视,良种选育不能耽误。大菱鲆自突破人工育苗至今已近10年之久,种质退化已经显现,与农业1~2年更替一个新品种的速率相比,种质改良进度慢了不少。为此,应利用遗传工程选育新一代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性状优良的大菱鲆新品种,使大菱鲆这一优势产业得以延续。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