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浙江日报:中华鲟处境仍然堪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10-26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生存处境仍然堪忧。这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显良研究员25日在此间透露的。

    中华鲟在海洋中生长发育,在江河中产卵繁殖,江河产卵孵化的幼鲟和产后亲鲟又洄游至海洋栖息和肥育,是一种典型的溯河产卵洄游的鱼类。

    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水族馆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北京海洋馆第二届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张显良说,葛洲坝截流前,中华鲟产卵场分布在长江上游600公里江段。1981年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被滞留在坝下。20多年的监测表明,葛洲坝截流以后,在葛洲坝下游江段仅发现一处中华鲟产卵场,且江段长度仅7公里,面积相当狭小。

    “再加上近年来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水域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导致中华鲟的资源状况逐渐衰退。”根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的调查,每年洄游至长江的中华鲟产卵群体数量,已从葛洲坝截流初期的约2176尾,下降到目前的每年500尾左右。

    明文禁止商业捕捞,积极开展人工繁殖放流,人工增殖自然种群,加强产卵场及关键栖息地的保护,加强保护技术研究工作——我国在政策法规、技术、管理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建立了中华鲟物种保护的基本体系结构,对缓解中华鲟资源的衰退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然如此,每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中华鲟自然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中华鲟的保护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张显良说,中华鲟分布较广,管理难度大,以及水利工程建设、水质污染、长江及近海密集渔捞等问题近期无法完全消除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因素。

    此外,我国每年投入中华鲟保护的资金有限,人工繁殖中华鲟产后亲鲟的恢复等困扰人们多年的难题,因设施条件限制无法着手解决。一些有效保护措施,如中华鲟人工备份种群的建立、异地种群保护和繁殖等也因资金限制而无法正常开展。

    “加强对中华鲟物种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已成为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和物种保护工作者的紧迫任务。”张显良说,探索更多的保护技术和方法,寻找更多的保护途径,是加强中华鲟物种保护的必由之路。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