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湖北武汉科技新秀王洪铸:盯上了“水蚯蚓”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10-13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洪铸这阵子很忙,第十届国际水栖寡毛类学术会议10月17日在武汉召开,他是组委会召集人。这是专业领域最高水平的会议,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国家举办。

    3年前,九届会议在荷兰举行,王洪铸代表中科院水生所做申办演讲,拿下了举办权。“会议能在中国开,是对中国水栖寡毛类研究水平的某种认可。”王洪铸说。

     

    水栖寡毛类动物俗名叫“水蚯蚓”,臭水沟中常见,长的有40毫米,短的只一两毫米。从读博士开始,王洪铸就投入了一个世界性难题——给“水蚯蚓”分类。

    世界上还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没有记录,“水蚯蚓”散布在江河湖海中,很多不为人知,其研究文献分散,形态构造不易观察。王洪铸要把它们找出来,再准确鉴别,难度太大了。

    “立论不忘真应用,驱车敢下苦农村。”这是导师梁彦龄研究员书写的两句话。王洪铸把它挂在办公室的墙上自励。

    背起采样器,王洪铸出门了,常常十天半月呆在野外,有水的地方他都感兴趣。“有的地方没电,很多天洗不上一次澡;有的地方蚊子多,把人都抬起来了。”他说,“兴趣一直支持着我,没兴趣就干不成这工作。”

    “水蚯蚓”每一个细微结构特征都可能是分类的重要依据,这需要仔细观察、比较,就像射击一样磨练眼力,更磨练耐心和毅力。他经常坐在显微镜前观察标本,一坐就是几小时。为了精益求精,他就在显微镜下把那些细微结构都画出来。对于每个标本、每个特征,他都要查阅大量文献,从各种不同角度去思考验证自己的判断。

    1992年年底,王洪铸参加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呆了几个月。他背着大包小包,徒步到湖边海边采样,天冷,水溅到身上冰得刺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两个新种,其中一个是地球最南边的新种。

    “水蚯蚓”有个膨管蚓属,文献记录只有3个种。2000年王洪铸在海南、香港的海边采样,发现了8个膨管蚓属新种,对膨管蚓属进行了全面订正。

    算起来,王洪铸总共记述了寡毛类新种40余种。

    “水蚯蚓”研究有什么用处?王洪铸解释,“水蚯蚓”吃水中的有机物,称得上是“水下哨兵”,是水生态环境的指标生物。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湖中“水蚯蚓”数量增多,但种类只有两三个,湖水的有机物污染就重了;若“水蚯蚓”种类很多,大家都活得好好的,则说明水质好。

    作为底栖生物学科的带头人,他常和学生们一同到野外采样。王洪铸在走访中得知,一些湖泊因河蟹过度放养,水草被吃光了,河蟹也没法养了。他想:能不能找个办法,告诉农户最合适的放养量呢?

    用一年时间,王洪铸调查了梁子湖等20个湖区,运用渔业生态学理论,首次建立河蟹最适放养量模型。这一模型养殖户很容易掌握,只要用工具测出水中透明度等参数,代入计算公式,就可得出放养多少河蟹最合适。专家近期鉴定认为,该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汉网)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