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瑞典奶业发展基本情况
瑞典的畜牧业是该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80%以上,产品主要是肉类和奶制品。奶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5%。奶业已经构成了一个从养殖到餐桌的完整的畜牧业经济体系,尤其是在原料奶的质量控制、奶牛疫病预防、奶牛福利、行业协会作用的发挥、粪污的处理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1瑞典奶业发展特点
瑞典奶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小规模的家庭农场生产模式。按照欧盟对奶牛场的规模分类标准,即使是那些所谓“大规模”(指饲养规模在70头以上)的农场,也仍然属于家庭农场的范畴。
2004年瑞典全国主要6家乳品加工厂,其中瑞典和丹麦合资的Arla食品公司占市场份额的65%。瑞典养殖奶牛近40万头,牛奶年产量达到了330万吨(欧盟分配给瑞典的牛奶配额);人均牛奶消费量为115L/年,人均奶酪消费量为17kg/年,而人均咖啡消费量为356L/年。由于人均牛奶占有量不断下降,在过去的20年中,瑞典的牛奶生产行业进行了重组,奶农数目削减了一半,奶牛存栏数也减少了20%,但牛奶的单产却有了明显的提高。牛奶生产和牛奶消费量的减少为肉牛的饲养创造了空间,目前,大约16.5万头奶牛被用于肉类加工,而奶牛和小牛是瑞典牛肉的主要来源。由于考虑到牛奶中脂肪、胆固醇对健康的影响,消费者比较喜欢低乳脂率的液态奶产品。在过去的40年中,瑞典牛奶的脂肪含量大幅降低。1960年,瑞典97%的牛奶脂肪含量超过了2%,而1999年这一数字降低到了35%。目前脂肪含量在1%~2%的牛奶占瑞典市场的45%,而脂肪含量在1%以下的牛奶占市场的20%。
1.2瑞典的奶牛群健康计划
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疯牛病以及2001年口蹄疫在欧盟国家的曝发,欧盟成员国在奶牛群的疾病预防、治疗以及疫病的防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工作。瑞典在全国实施了Friskko计划(奶牛群健康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以疾病和疫病的早期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改变了过去“有病治病”的被动思想。2004年瑞典有300多个奶农协会为牛奶生产者提供服务,50多位兽医深入全国参加该计划,为奶牛场做预防性工作,以确保原料奶生产仅限于那些无各种牛属动物疫病的健康个体,包括无肺结核、无布氏杆菌病、无白血病、无钩端螺旋体病。对每头奶牛都实行身份和注册管理。奶牛的所有健康记录被存储在互联网上的全国奶协数据库中,供查询。
对奶牛健康保障和良好健康记录进行检查的内容有:强制性的奶牛健康证制度实施情况;开展以经常性检查为基础的疫病控制计划落实情况;通过身份和注册管理体系对每头奶牛实行强制性注册登记制度的情况。奶协和兽医部门共同负责颁发健康证书和进行疫病跟踪检测。
1.3饲料的质量检测
瑞典的奶牛大都采取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的饲养管理方式。草场都是经过精心维护的人工草场,牧草也是专门为奶牛饲养而选育出来的品种。奶牛冬季日粮的主要成分———牧草和玉米,都产自自家的农场。为了保证日粮的营养均衡,奶牛需要饲喂具有补充性的优质混合饲料。这些混合饲料是由天然成分配制而成的,不含抗生素,不含产量增长剂,不含任何人工合成的添加剂。只有那些具有良好操作规范(GMP)合格证书的饲料企业才被允许向奶牛场提供混合饲料。饲料企业获得GMP认可的依据是ISO9002质量管理标准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技术标准。这些标准是以一种一揽子要求的方式来实施的,涉及饲料终端产品的配料、混合、制粒、防止交叉污染及产品构成等方面的内容。对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质量保障进行检查的内容有:质量管理标准的实施情况;原料成分(有害物质)检测标准的实施情况;加工设备的技术参数;加工和贮藏卫生标准的实施情况;饲料(构成及质量)的最终检测标准实施情况;制定配料和终端产品的运输规则。
2瑞典奶业的技术进步
2004年,瑞典成母牛单产接近7400kg。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这种单产的增加是在存栏母牛数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就意味着瑞典的牛奶产量的增长,主要是依赖奶牛个体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是依赖群体规模(数量)的扩张。这表明瑞典的奶业已经完成了由奶牛的数量扩张型向奶牛个体生产力水平提高型的根本转变,而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在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动力条件下完成的。瑞典奶业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由手工劳动向机械作业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由传统技术向现代科技的转变。
2.1Hamra农场:利拉伐科研、生产示范牛场
Hamra农场建有一个犊牛舍,存栏犊牛52头;大牛舍(bigbarn)是带有短小牛栏的拴系式牛舍。2002年,Hamra农场又为180头青年母牛提供了产犊的牛栏和处置牛栏,如果需要,可以利用安装在牛舍的利拉伐MU350系统挤奶。
Hamra农场1894年由库斯道夫·利拉伐(GustavdeLaval)建设,目前由利拉伐公司提供部分财政补贴,同时也是一个商品牛奶生产场。1900年,Hamra农场建设了现代化的牛舍作为研发基地。1985年,利拉伐利用新设备建立了新的实验牛舍来满足未来研发的需要。这一高技术集中的牛舍是利拉伐新设备的测试和开发基地。牛舍采用散栏饲养模式,带有漏缝地板和机械通风系统。在实验牛舍的第二层是参观走廊。奶牛饲养区的上端有自动喂料系统,它可以根据计算机提供的配方直接从饲料仓把饲料运送给奶牛。2002年,利拉伐建成了最先进的机器人挤奶系统,挤奶可采用鱼骨式挤奶设备,每天挤奶3次;也可采用机器人挤奶系统。另外还配有测试挤奶设备配件的系统。
Hamra农场的奶牛头数在逐年下降,从1985年的201头减少到2004年的185头,但奶牛的平均单产却从7910kg提高到10776kg,超过10000kg的奶牛头数从1985年的1头增加到2004年76头;原料奶体细胞数常年保持在20万个/mL以下;牛群的产间距保持在12.5月,产后第一次配种时间平均为86天。每100kgECM牛奶的收益在增加,从1985年的13.8欧元提高到2004年的17.3欧元。
2.2传统技术向现代科技的转变
瑞典的农场主们一直高度重视利用现代科技来发展奶牛业。他们紧跟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把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人工授精、现代饲养技术、奶牛群智能化管理以及现代环保技术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瑞典,奶牛场采用计算机管理已经相当普遍。每头奶牛都要求佩带耳标,耳标中的芯片记录了奶牛的个体身份、育种记录、健康记录以及每天的采食量、产奶量等相关情况。计算机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农场主的管理和决策效率。
1990年后,奶牛饲养业以不同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在瑞典越来越受到重视。奶牛粪便在牛舍中累积和在耕地中施肥,都会产生氨气向空气中释放,粪便中的氮可渗入地下水,特别是饮用水。如果氮的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地下水的氮污染就会成为问题。为此,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专门的法规。该法规要求,牛的粪便不得露天存放,必须存放在带有屋顶的建筑物内,以便减少氨气的释放量。该法规对耕地的最大施肥量也作出了明确限定。此外,不允许在秋季和早冬季节以粪浆的形式对草地施肥。现在,传统开放式的施肥方式已经被灌注的施肥方式所取代。
3瑞典的牛奶质量控制体系
3.1瑞典的原料奶收购标准、计价体系与原料奶质量控制
3.1.1瑞典的原料奶收购标准、计价体系
瑞典原料奶的收购价格由加工了瑞典99%原料奶的8个乳品厂制定,每个乳品厂都有自己的价格体系。瑞典原料奶价格由以下因素决定: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细菌数、体细胞数、孢子数、气味、冰点、质量等级、季节等。
脂肪和蛋白质的测试为每月3次。表1显示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对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影响。
体细胞数和细菌数每7天检测1次。表2显示了牛奶价格的奖罚与每毫升原料奶中的细菌数和体细胞数的关系。
2005年8月,瑞典全国原料奶的平均收购价格为0.29EU/kg(约合2.9元RMB/kg)。瑞典原料奶的收购标准高于欧盟标准,欧盟的收购标准为体细胞数<40万个/mL,细菌数<10万个/mL,抗生素不得检出。
3.1.2瑞典的原料奶质量控制体系
瑞典对于农场提交的每一批牛奶都进行采样。全部样本都被送往原料奶检测实验室,检测这些样本是否符合规定的收购标准。收购标准根据瑞典和欧盟的相关法规制定。如果某个农场主生产的牛奶未能达到标准要求,那么,该农场主将可能会被禁止向乳品企业提供牛奶。牛奶质量检测的内容有体细胞数、冰点、细菌数、抗生素残留及感官指标。除此之外,牛奶经常检测的项目还包括有害物质,如二恶英、多氯联苯(PCBs)、黄曲霉素、重金属及兽药残留等。瑞典最大的乳业公司Arla食品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在瑞典和丹麦实施“Arla农场质量保证计划”(ArlaFarmQualityAssuranceProgramme)。该计划的宗旨是在牛场重视奶牛福利,注重环境保护和具备记录追踪体系的条件下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的乳制品。
计划要求所有参与的奶牛场必须遵守丹麦或瑞典饲料使用准则和动物保护准则(两国上述具有法律意义的条款比其他欧洲国家要严格),同时还要求奶牛场必须提供文件记录系统。惩罚措施也是必需的,具体由Arla食品负责执行,如果农场在某些方面有严重的不足,惩罚手段可能是罚款、降低牛奶的收购价格和暂时停收牛奶;待不足之处改正后,惩罚手段即解除。
计划要求产品的溯源性。如果一旦乳品质量出现问题,可以一直追溯到原料奶生产者。具体措施包括:所有牛场使用的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必须与供应商提供的原始单据一致;所有奶牛场必须保留兽医用药记录;Arla食品定期对每个农场提供的原料奶进行采样分析。通过以上的记录系统可以追溯到有问题的农场用哪个奶罐存奶,用哪个奶罐车运输,原料奶最后运到哪家乳品企业了。
计划要求乳品的安全性。牛场提供给Arla食品的原料奶必须将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控制在准则要求的环境条件范围内。计划的贯彻基于预防性的安全要求,这些安全要求是最优先考虑的,关键词是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除了要遵守丹麦或瑞典饲料使用准则和动物保护准则外,Arla农场质量保证计划还要求:饲喂奶牛的高质量的精饲料必须来自于国家认定的饲料供应商;刚施肥后的粗饲料不能立刻收割;每年对奶牛场的水源进行化验;为了避免传染病的发生,奶牛场不能进口其它活家畜;购买的奶罐必须安装警报装置,并且能发出发散性的警报,能显示、记录奶罐中的温度和清洗程序;每次挤奶后都要对挤奶设备进行清洗,奶罐排空后必须清洗;奶罐必须放置在干净的地方,并且要与奶牛进出牛棚的通道分开;为了避免传染,如果一个参观者参观了其他国家的奶牛场后要参观瑞典奶牛场必须有48小时的间隔;原料奶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体细胞数、细菌数、抗生素和其它可以观察的指标的分析。
计划要求对原料奶的口感、气味以及质量进行检测。Arla农场质量保证计划要求不能饲喂那些奶牛食用后会造成原料奶口感、气味以及质量发生不良变化的饲料。
计划对动物福利和环境有严格的要求。提供给Arla食品的原料奶必须来自注重自然环境和动物福利保护的奶牛场。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奶牛场应该建立一个基于植物营养的营养素平衡体系;而且,不主张使用杀虫剂,除非田间的杂草、病害和真菌的危害已经难以控制。
Arla食品为使该计划能顺利实施,在丹麦和瑞典配备了约60名资深顾问,帮助两国奶农理解并配合项目的进行。他们计划访问11000个奶牛场,目的是通过计划的实施,评估奶农满足计划要求指标的程度,并且帮助奶农改正不足。通过专家的访问,评估这些奶牛场是“合格”还是“合格但需要整改”。整改措施会在下一次访问中得到落实。如果一个奶牛场没有合格,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做得不好,那么该奶牛场的牛奶就要被暂时拒收。到2006年,要访问到所有奶牛场。
3.2乳品企业的质量检测
瑞典的乳品加工行业组织自己制定了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的乳品企业都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生产加工。体系中的标准在许多情况下比欧盟法规要求的还要严格。该体系包括工厂设计、车间管理、筹备和卫生等方面的标准。产品认证和HACCP认证体系提供了从农场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质量保障。
乳品生产过程的质量保障检测内容有:质量管理标准实施情况;牛奶从奶牛场运输到加工厂的过程中的技术标准执行情况;原料奶进入工厂后立即实施检测;加工设备的卫生标准执行情况;制定各种乳制品生产过程的议定书。
4我国奶业和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可以借鉴的经验
4.1加强奶牛养殖小区规范化管理,关注奶牛福利
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奶牛养殖小区是可行的模式,是奶牛养殖业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渡类型。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适度的家庭规模牛场和股份合作制的奶牛养殖公司将是未来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主体。
在我国,奶牛养殖小区是实现分散的奶农集中饲养,集中挤奶,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的合理模式。但部分养殖小区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和防疫隔离带,奶牛的买进与卖出缺乏严格管理,买进的奶牛没有经过检疫、隔离就进入了小区;没有设计粪污固定堆放地点,对环境污染严重;还有的小区建有挤奶厅,每天3次挤奶,不同养殖户把奶牛从方圆10km范围内赶来,由于无法了解每个奶农牛群和每头奶牛的健康状况,奶牛每天3次“见面”,增加了“两病”和其它疫病传播的风险。
我国奶牛养殖户共有147万户,平均每户饲养奶牛的数量为5头,而欧洲和美国的养殖规模为100头以上,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也都超过60头。没有养殖规模就不可能有规模效益,就不可能有机械化的挤奶方式,就不可能有优质的原料奶。
目前,我国的奶牛饲养主要以舍饲拴系饲养模式为主。散栏式管理是将自由牛床饲养和挤奶厅集中挤奶相结合的现代奶牛饲养方式,它虽然比拴系式管理复杂,但具有以下优点:更加符合奶牛的自然和生理需要,使奶牛可根据生理需要全天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自由运动;奶牛的饲养工艺由精粗分开饲喂向精粗混合的全混合日粮饲喂方式转变,全混合日粮饲喂机械广泛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挤奶由人工挤奶、管道式挤奶向挤奶厅鱼骨式挤奶、转盘式挤奶转变,要做到奶牛饲养区和挤奶区完全分开,从而保证原料奶的卫生质量。散栏式管理方式在欧洲已推行30余年,欧盟规定2004年所有奶牛场必须采用散栏式饲养,充分体现了欧盟重视动物福利,以动物的舒适、健康、产品安全为宗旨的原则。散栏式饲养模式在我国刚刚兴起,但各地实践表明,可以在奶牛养殖小区内采用散栏式饲养模式。
4.2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瑞典秀美的自然风光,7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以及蓝天、碧野,草原上悠闲的奶牛,花园式的牛场,粪污的处理与根据土壤对氮磷的需要进行科学施肥的国策,都是我们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林业“两危”,给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保护自然环境,使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两优一高”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有必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各种形式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宣传正反典型,使奶农了解环境恶化的危害,多掌握一些生态平衡的知识,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是国家的基本国策;认识到搞好生态农业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奶业优势区域要按照全国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自己的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规划。制定与实施规划要始终遵循3个原则:一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的原则;三是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原则。
4.3继续做好“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试点的推广工作,提高原料奶质量
我国于2003年启动的国家“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与瑞典实施的“Arla农场质量保证计划”非常相似,即通过一系列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原料奶质量,并实行优质优价的原则;保证奶农的利益,鼓励奶农加强牧场管理,引进良种奶牛,改进生产技术,为企业生产高质量的原料奶等。目前“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已经组织有关专家和人员对“学生饮用奶计划”定点生产企业和有关奶源基地进行了调研和考察,确定了上海光明乳业申星牧场等代表我国不同奶牛养殖模式和发展方向的10个示范基地为试点单位;制定了《学生奶奶源示范基地升级指南》和《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示范基地试点单位升级测评表》;编写了《中国学生奶奶源管理技术手册》,派专家深入试点企业,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各试点单位的升级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根据专家和牧场的反馈情况,各试点牧场的疫病防制、饲养管理、原料奶指标及环境保护都有了明显改善,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奶源管理模式和操作规范。试点牧场之一的广东燕塘牛奶公司的燕海奶牛场已经通过升级计划提高了原料奶质量,得到了企业给予的优质优价的实惠,为“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进入推广示范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