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综述
1.行业概况
2005年肉类食品业经历了几波安全性撞击,如5月的牛染口蹄疫、6-8月的猪链球菌感染、10月末的禽高致病流感,这些接踵而来的突发性撞击给全行业或局部地域无论在生产上、加工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形成了较大振荡,价格一直低迷,市场供需难以预测,给企业运行带来许多困难,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损失。但由于企业成熟度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快速成长,因而,2005年行业在推进中仍然稳步发展,企业取得了良好运作和成绩。
2005年肉类加工业销售总收入达到2289亿元,比上年增加633亿元,增长38%。其中畜禽屠宰加工肉销售为1139亿元,增加395亿元,增长53%;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销售为1116亿元,增加240亿元,增长27%;肉禽类罐头制造销售为34亿元,减少2亿元,负增长5%。数据表明,畜禽屠宰加工生鲜肉销售收入量和龀し?染?飨源笥诤涂煊谌庵破废?哿吭黾雍头?仍龀ぁ?BR> 表1 2000-2005年中国主要肉类产量(单位:万吨)
类别 |
2000年 |
2001年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总量 |
6125 |
6333 |
6586 |
6933 |
7245 |
7524 |
猪肉 |
4031 |
4184 |
4326 |
4518 |
4701 |
4880 |
禽肉 |
1287 |
1307 |
1359 |
1427 |
1468 |
1490 |
牛肉 |
533 |
548 |
585 |
630 |
676 |
722 |
羊肉 |
274 |
293 |
316 |
357 |
399 |
432 |
表2 2005年中国主要肉类产量构成比例
2005年国内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58公斤,高于世界40公斤的水平。国内肉类产量中猪肉占总量的64%,其次是禽肉占20%,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占10%和6%,这一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2.肉类行业特征
中国肉类行业正处于转型期,资源配置地域性突出,同时大规模的现代生产方式与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并存,先进的流通方式与落后流通方式并存,发达的城市市场与分散的农村市场并存。这种经济结构使肉类生产和肉类食品安全管理的难度必然增大,成本提高,矛盾突出。
表3 肉类行业特征
3.肉类行业的价值链
表4 肉类行业的价值链
行业 |
状况 |
养殖业 |
受饲料价格波动及农户自养家畜量影响。如果未发生疫情,总体上净利润在1~2%左右,如果能够自主生产饲料,利润可能达到3~5%左右。 |
屠宰业 |
主要靠收取加工费用盈利,受上下游价格波动影响较小。如果对屠宰后的动物脏器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一般净利润率可以达到加工费用的15-40%。 |
加工业 |
加工业受下游价格影响较大,一般冷冻肉利润率在3-8%,冷鲜肉利润率在15-20%,一般出口利润率同比高于内销利润率。 |
零售业 |
“流通为王”,终端零售业具有自主定价权,通过调整价格把成本压力转嫁给厂家和消费者,将利润率保持在10-20%的水平。 |
我们重点从价格的角度对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肉类产业链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养殖环节
生猪的养殖成本中国与美国相比并无优势;与加拿大及欧盟主要生猪生产国相比,也只有微弱的成本优势,如果考虑生猪品种质量上的差距,是否还有优势就很难说了。活牛的养殖成本中国有一定优势,收购价仅为养牛业十分发达的美国的50%。中国活鸡的收购成本比美国明显高出,美国活鸡对中国有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优势。虽然同为动物源食品门类,但不同的畜禽在养殖要素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仅对奶牛和肉牛的养殖环节比较如下:
表5 肉牛与奶牛的养殖要素比较
项目 |
肉牛 |
奶牛 |
饲料 |
在育肥前对饲料要求不高且可放养,饲料成本相对较低。 |
饲料要求高,饲料成本相对较高。 |
饲养 |
每日两次喂养间隔10小时,饮水充足。 |
除白天喂足量的草料外,夜间10时左右还应喂适量的草料,让其饮足清水,饮水做到冬暖夏凉,在挤奶前用温水按摩奶牛的乳房。 |
成本 |
每头成年肉牛(450公斤重)4000元。 |
每头成年奶牛1.5-2万元 |
疾病 |
抵抗力较强,一般疾病用药后在出售、食用前可有足够长的时间度过休药期 |
抵抗力较弱,用药禁忌严格,一旦使用抗生素类药品,所生产的牛奶便不可再食用。 |
现金回收 |
24个月左右可销售 |
20个月后可产奶,日产奶35-40斤 |
技术要求 |
较低 |
较高 |
(2)屠宰加工环节
国内的屠宰加工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白条猪肉比美国、欧盟等国家每吨要低100多美元;牛肉加工成本也低于发达国家,进一步扩大了饲养阶段的成本优势;鸡肉加工尽管活鸡比美国价格高出不少,但屠宰加工后的批发价反而低于美国。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肉类出口价格的成本比较不能以活畜(合)价格相比,更不能以零售价作参考,只宜以批发价格进行对照,这是因为肉类的批发价是各国肉类出口的基础价格。中国屠宰加工成本低,在内销市场上应说是一种优势,只要质量有保障就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如果出口外销,仅靠加工成本低是不够的,只有在加工的卫生条件、产品质量同时达到出口国的要求,才能夺取出口竞争上的优势。
(3)零售环节
中国肉类零售价格普遍比发达国家低出很多,甚至只有他们的几分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国家的批零差价极大,批发让利于零售;同时更是由于发达国家肉类的分割、包装、保鲜、物流运输和营销服务等劳动附加值较高,相当多的劳动在零售企业进行,加上产品的内在质量好,国民购买力强,从而提高了肉类的零售价格。
中国肉类的价格有一定的优势,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价格优势必须与质量、服务、品牌等结合起来,形成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隔行如隔山”,即使同为肉类行业,不同细分行业也存在很大差异。猪肉和禽肉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均匀,而牛羊肉则多在北方饲料和牧草相对丰富的地带。畜禽的生长周期也存在很大差别,由此也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进而影响价格波动。一般而言,肉鸡的生长周期很短,仅为1.5个月,肉猪的生长周期为10-12个月,肉牛的生长周期为25-30个月。因此牛肉价格通常相对稳定,而肉鸡的价格则波动加大。除了生长周期影响因素以外,还有其他价格影响因素值得关注。以牛肉为例,在学生开学季节,很多农牧民会集中销售育肥套现以支付相关教育费用,价格会偏低。反之在秋冬牛肉消费旺季,肉源紧俏,价格会走强。
4.驱动肉类行业发展的宏观因素
(1)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未来10年国内GDP年均增长率不会低于7%,这是国内肉类消费增长的物质基础。中国肉制品加工业已经历市场启动阶段,目前正值成长期。此阶段的特点是消费群体迅速壮大,产量与销售额持续增长,国内肉类消费与人均GDP保持同步增长趋势。
(2)国内市场潜力大
肉类消费市场除在城市仍有扩展的空间外,在农村有着更大的增长潜力。随着中国农村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肉类食品消费数量会持续增长一个较长的时间。
(3)国际市场需求大
加入WTO,降低关税、取消配额、降低技术壁垒、开放服务贸易等一系列条件的放宽,使得国内企业在面临来自境外企业的严峻挑战的同时,也面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对肉类实际需求量持续增大,尤其一些经济发达并注重环保卫生的国家和地区,更需有增无减地进口大量肉类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5行业发展瓶颈
(1)外向型经济受阻
国内肉制品价格仅为国外的1/5-1/10,肉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不过下列因素近期将阻碍中国肉企挤占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欧美国家长期将中国大陆视为疫区,大大限制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疫情容易上升为政治问题,也容易引起社会性恐慌,造成系统风险。国际供求关系变化、技术贸易壁垒、药物残留超标、产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要求、产品标准不统一、没有自主品牌、进出口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及动物福利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成为肉类强国。
(2)市场不规范
突出表现在:体系和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注水肉”、“瘦肉精”事件时有发生。地方保护严重,在以农业为主的区域,松散养殖是农民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之一,地方政府经常设置市场进入壁垒。无序竞争,“一口锅、一把刀、一部三轮车”的私屠滥宰现象严重干扰市场秩序。
(3)动物疫情
相对而言,亚洲人口密度高,物资与人口流动较其他地区都高得多;此外,亚洲人群对动物食品的需求量浩大,为满足食品需求,生产厂家有的在非健康环境下养殖动物,成了病毒形成与繁殖的温床。这些因素导致动物源性疾病更容易在亚洲爆发。中国的畜牧养殖以农村散养为主、饲养水平较低,容易大规模地发生疫情。
(4)产业整体水平低
中国虽然是产肉大国,但从目前来看,产业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这不仅表现为肉类加工企业数量太多,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不强,而且排名前十位的肉类加工企业市场集中度比较低。此外,在物流配送、保鲜包装、营销手段等方面,传统落后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经营体系,特别是有80%以上的产品通过集贸市场销售。
6.细分行业产业布局状况
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种植业—粮食加工业—养殖业—屠宰业—肉加工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养殖业向种植业基地集中已经成为全球肉类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已进入了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的转折期,以双汇、金锣、雨润等为龙头企业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1)猪肉领域
猪肉产区主要分布在“北三强”(山东、河南、河北)和南三强(四川、湖南、广东),六省猪肉产量占据中国猪肉总产量的47%。猪肉加工行业以双汇、金锣、雨润等为领先者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三者2004年销售额分别为160亿元、100亿元、80亿元,非常吻合“三四规则”。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家企业合计销售收入约占全国肉类加工业销售总收入20%,但屠宰数量占全国比例合计仅为3%,因此三年内猪肉行业将呈现大规模并购整合的发展态势。
(2)牛肉领域
牛肉产区集中在河南、山东、河北、吉林、安徽等北方五省,五省牛肉产量占据中国牛肉产量的53%。目前牛肉加工行业尚未形成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领导者,作为行业领导者的长春皓月和内蒙科尔沁已经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线,设计年产加工能力分别为20万头牛和10万头牛,预计2005年实际加工量分别为10万头和5万头。中粮集团、伊利乳业等食品巨头也开始投资牛肉行业。
(3)禽肉领域
中国家禽养殖业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天津、黑龙江、河北等北方省市。其中山东为最大产地之一,约占中国年出口鸡肉总量的1/2。目前初步形成福建圣农、吉林德大、山东诸城外贸为龙头的企业。
总体上,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已进入了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的转折期。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在禽畜良种率、消费习惯、技术水平方面差异很大,在一些畜禽养殖加工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仍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总体上,猪肉行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开始短兵相接;禽业竞争格局开始显现,但尚无企业形成中国性的产销网络;牛、羊肉业竞争格局尚未形成,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二、肉类市场竞争
1.中国肉食行业50强
表6 2005年度中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企业名单
企业规模的扩大对效益的产生有着直接作用。培育肉类行业的旗舰是市场发展的需要。50强企业2004年的销售收入已占全行业的68%以上。目前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33家,年销售收入在20亿元以上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两家。
2.猪肉三巨头
目前中国猪肉加工企业大概演化成三大阵营,并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其中双汇、雨润、金锣为一线品牌,占据肉制品市场80%左右的份额。美好、唐人神、德利斯为二线品牌,快速由区域向中国性品牌挺进。一些地方性弱势品牌,在地方市场有一定知名度,但对第一、二阵营品牌构不成大的影响和威胁,属于第一阵营主要的兼并收购对象。目前,三家龙头企业在主要养猪大省均设立了屠宰加工基地,但在产能于布局上还是有分化。从三家公司过去三年的产品销售单价和费用率趋势来看,行业竞争并不激烈,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1)河南双汇
肉类制品产销量、综合市场占有率、综合实力第一位,高温肉制品第一位,低温肉制品第二位;已经牢固确立了行业的龙头地位,并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南均以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走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双汇已经建立起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双汇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建立跨国性的进出口公司,在中国建立20个生猪屠宰厂、20个低温肉制品厂,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建立中国肉类工业的绿色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无公害种植业、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抓住新一轮的产业扩张机遇,在未来五年内跻身世界肉类加工业产量三强。
(2)山东金锣
生猪屠宰初加工制品第一位,综合实力、高温肉制品产销量第二位,综合市场占有率第三位。公司注册商标“金锣”,金锣品牌是仅次于双汇的中国十大肉制品之一。2001年3月通过红筹模式以“大众食品控股有限公司”的名义在新加坡挂牌上市,2002年成功转板到香港主板上市。山东金锣以肉制品生产为主,拥有以山东、内蒙古、湖南、四川、黑龙江 等生产基地为主的生猪、肉鸡、屠宰及肉制品生产加工线。年屠宰生猪600万头,肉鸡1500万只,生产肉制品60多万吨,为中国第二大肉类加工企业。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中国180多个大中城市,有42家办事处,5000多家授权经销商,50多万家零售商和100多家专卖店。同时公司拥有先进的电子营销系统,各种产品均可网上询盘、直接订购、自动配送。相对而言,金锣的控股公司更侧重于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产业决心不如雨润和双汇,金锣近几年的发展势头不如双汇和雨润。
(3)江苏雨润
肉类制品销售量、综合市场占有率第二位,低温肉制品第一位。雨润现有雨润、旺润、福润得、雪润、福润、法香等六大品牌十大系列共1000多个品种的产品在中国200多个大中城市销售,并出口俄罗斯、朝鲜及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2003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的加快,雨润凭借以往在这方面的经验,成功重组包括哈肉联在内的十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目前已形成年屠宰生猪800万头,年加工熟肉制品25万吨的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华东为根据地,辐射中国的区域战略格局。雨润肉食2005年10月份已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总体而言,雨润较高的产品定位使其拥有更高的利润率,但双汇的规模优势降低了公司的费用率,同时公司较高的资产经营效率使其盈利能力高于雨润。2004年双汇、雨润和大众的屠宰数占全国比例合计不足3%,行业集中度非常低。三家公司在主要养猪大省都设有屠宰场所,但在产能布局上还是有分化,从三家公司过去三年的产品销售单价和费用率趋势来看,行业竞争并不激烈,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成本消化能力。2005年上半年双汇和雨润各项业务的增长都超过了2004年。双汇较高的高温肉收入规模可能会使双汇的增长短期内相对而言略逊色于雨润,长期来看需求增长以及消费结构升级所酝酿的行业机会将给前三大企业足够的增长空间。
2006年4月,以美国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为首的投资集团以20.1亿元人民币成功收购了双汇集团。高盛已持有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3%的股权,而雨润恰恰是双汇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高盛作为国际级的投资银行机构,其目标不太可能做肉类加工行业的战略投资者。经过阶段性的整合(2-3年),在其股权大幅增值后,高盛很可能将其权益出售真正的的国际巨头肉类。
3.禽肉三剑客
在整个肉类加工行业中,禽肉市场的竞争程度最为激烈。肉鸡行业最近几年的大起大落,令企业家和行业从业者心有余悸。如何突破行业周期性波动,保持肉鸡市场的平稳发展,是广大同行业者一直思索的问题。肯德鸡(KFC)是国内肉鸡产品最大的采购商,在中国共有18家供应商,其中前三位分别为辽宁大成、山东新昌和福建圣农,这三家企业的供应量分别占KFC肉鸡总采购量的25%、13%和12%。本节重点对者三家企业进行介绍:
(1)福建圣农
福建圣农发展有限公司以肉鸡“养殖—加工—销售”为主的企业。注册资本8850万元,资产总额四亿元。公司自2000-2005年的四年时间,快速成长,规模扩大了10。圣农发展在中国肉鸡加工行业排名在前三位。2006年7月,福建圣农投资2亿元新建的年加工9000万羽肉鸡的生产线正式投产。加上公司原有的3000万羽加工能力,圣农的年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2亿羽,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鸡加工基地。
(2)辽宁大成
台湾上市公司大成集团1990年选择了中国东北这个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作为东北亚公司的生产基地。经过十六年发展,大成公司在东北已经建立15家分公司,12座饲料厂,4座肉鸡加工厂及配套的种鸡场和3座熟食品加工厂,共有四条龙在东北及华北地区封闭运作。公司已经成为一家以生产畜禽饲料、肉鸡屠宰加工及出口的一家国际企业集团。年肉鸡加工量已超过6000万只,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鸡肉产品主要销往日本、中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鸡肉出口总量的6%。大成的目标是:在农畜食品业的领域中,要成为市场上最强势、最集中的领导者,而且不仅要做全中国第一,还要作亚太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