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渔,对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的渔民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渔业资源的衰竭,海洋环境的恶化,使传统渔业面临严峻考验。渔业何去何从?深思熟虑的东山人答曰:换着法子吃海。用县领导的话说,“就是从讨小海到赶大海,实现由渔业大县向海洋经济大县的战略跨越。”
变捕鱼为养鱼
“不能把眼光只盯在捕捞上”。笔者赶到过去单纯以捕捞为主的陈城镇,到岐下、下西崎、冬古等渔村参观,最引人注目的已不是渔船,而是成方连片的鱼虾池、网箱养鱼、鲍鱼场和“海上新村”。从出海到上岸转业后,一些渔家转为独资或合股发展水产养殖,增加收入,一年一户少则收入一两万元,多者三五万元。宫前村渔民陈亚弟、沈阿龟等5人合作发展鲍鱼养殖、网箱养鱼1200多平方米,投产一年多来,每人获利3万多元。红胆石斑鱼、鲍鱼、牙鲆鱼、海胆、虾贝类等20多种市场抢手的名优、珍稀水产品,已成为东山养殖的主角。
东山岛海岸线长达141公里,优质滩涂、浅海和西埔湾垦区等近10万亩,这为渔民上岸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目前,全县已发展陆上室内工厂化和近海养鲍场达656家,养殖鲍鱼6亿多粒;全县共有水产养殖品种重点育苗场11家,年培育提供养殖户各类鱼、贝、虾等苗种20多亿尾。
如今东山宫前湾建成全国最大的海珍品人工育苗与养成基地,年培育各种珍稀特名贵鱼虾类苗种数亿尾(粒)。该基地积极引进推广国家“863”科技计划新成果,先后获得了北方牙鲆鱼在南方“培苗与养成”,实现了“北鱼南养”的成功,填补了国内这一项空白。
目前,东山海洋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捕捞业与养殖业的比例,从过去的96.2∶3.8变为35.7∶64.3,水产养殖业年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66.3%,而海洋捕捞业仅占农业产值的31.21%。
变打鱼为加工
延长渔业产业链,让一条鱼产出原来三条鱼的价值,可谓东山渔民赶大海的杰作。现有东山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已达320多家,基本形成一个涵盖渔业冷冻、保鲜、烤鳗、罐头、鱼糜制品、保健食品、旅游食品等多层次的加工体系。
但随着6月1日至8月1日的伏季休渔,有的企业出现了原料“吃不饱”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引导支持“东兴”、“东旺”、“顺发”等企业,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市场,及早采调原料。今年1月以来,已从阿根廷、美国、日本等进口鲜鱿鱼、螺肉、鳕鱼、秋刀鱼等4万多吨。“海魁集团”、“新福”等龙头企业,还从台湾、海南、广东、浙江等沿海省市,调进鱼虾、螃蟹等水产品5万多吨。许多水产加工企业公司还在永定、连城等山区县,建立万亩淡水罗非鱼网箱养殖基地,一年供应活鱼可达2万吨以上,确保生产正常进行。“东盛”食品公司建成了罗非鱼生产线,产品畅销美国市场,使过去价贱的罗非鱼,每公斤由4元多提高到7元多。今年头6月中旬止,罗非鱼出口值300多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2%。
科技进步在整个东山县渔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52%。经过培育和扶持,目前全县有9家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已获得了HACCP证书,取得了打开国际市场和美国水产品市场的“金钥匙”,全县有80多个水产品畅销美国、日本、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头5个月,该县出口欧盟、美国、日本等地水产品达4.76万多吨,出口值5200多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0.7%和36.2%。
变渔船为游船
东门屿游览区、风动石观赏区、马銮湾度假区、金銮湾水上运动区等组成的旅游带,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截至今年6月中旬止,全县接待游客39.5万人次,旅游收入1.23亿元。至今全县共已投入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达16亿多元。
有了新卖点,渔民增收就有了生长点。已出现的一个新动向,是渔船改游船,渔民当导游。在陈城镇岐下村海区,喜爱钓鱼的厦门人,正常天气每天来五六十人;每逢双休日、黄金周,有四五十部中巴、轿车,一二百人来到这里,租用小船出海钓鱼,每条船一天租金是100元,每天全村出租小船三四十只,高峰时达六七十条船。全村单出租小船一年就可获利20多万元,还带动食杂、餐饮业发展。
通过打响东山海钓品牌,将厦门、漳州、潮汕等地区甚至更远地方的钓客吸引到东山来。澳角村渔民合伙购买2艘游艇,载上游客到海上动物园游览,收益可观。后林村渔民则用20多艘海上“的士”,为游客到海上渔村观光,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业的有6500多人,并带动餐饮、客运、旅游品加工等相关的2万多人就业,占全县就业总数的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