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走进央视的赣榆水产育苗大户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7-14  
     已过不惑之年的赣榆县青口镇育苗大户胡英刚,是江苏省“十佳青年农民”、“创业之星”,并获“全国十佳青年农民”提名奖。多年来,他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由对虾、河蟹到大菱鲆鱼育苗,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育苗之路。6月初,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

    上世纪90年代,赣榆县还是全国最大的对虾生产基地,仅对虾养殖场就有200多家,当时胡英刚也是一位养虾大户。那么,他后来又怎么成为河蟹育苗大户的呢?

    1995年,全国养殖河蟹的还很少,成蟹市价卖到200多元一公斤,非常抢手。胡英刚想,如果对虾养殖户转养河蟹,最需的就是蟹苗了。1996年他拿出养虾七八年的积累100多万元建起了蟹苗场,从上海请来专家,又以每公斤180元的高价买来2000多公斤种蟹,进行河蟹育苗。但万没想到,种蟹养得膘肥体壮,最后却连一粒卵也没产出来。那一年蟹苗的价格是每公斤6000元,按说他能挣两三百万元,可结果还赔了100多万元。

    他查资料,找专家,最后发现是海水污染导致了种蟹的生育失败。第二年,胡英刚采用地下无污染的海水繁育蟹苗一举成功。这一年蟹苗的价格涨到了一公斤8000元,胡英刚三四个月时间育出的500多公斤蟹苗为他挣了200多万元。2000年,他把虾池全部改成蟹苗繁育车间。

    到2001年,全县一下子冒出200多家河蟹育苗场。这时胡英刚觉得有点不妙,便决定在蟹苗的饵料上寻突破。当时育蟹苗完全依靠从国外进口冷冻的轮虫、丰年虫作饵料。随着蟹苗养殖户的增多,进口饵料的价格也水涨船高。那时国内生产冷冻丰年虫的很少,进口丰年虫最贵时又要四五十万元一吨。胡英刚跑到青岛海洋所去打听,知道蟹苗能吃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藻类,就开始研究用海水培养微生物藻类,然后做成浆液代替进口饵料。他先是培养单孢藻,又尝试着把养虾时曾用过的鸡蛋黄加进去,终于做成了用微藻加鸡蛋黄、鱼浆等制成的浆液饵料,这样每500公斤蟹苗就能比原来至少节省40万元的成本。2002年,胡英刚的蟹苗虽只卖1000元一公斤,但他的利润却比别人高了近一倍。

    2003年,当地的水产养殖户都知道用海藻作饵料繁育蟹苗的方法,养殖成本的降低,使赣榆县的蟹苗养殖户一下子增加到近300家,蟹苗价格一路下滑,已由最初的几千元一公斤降到了八九百元一公斤。

    要想获取高效益,就必须抢在市场的前面,而不是跟着别人走,创新是胡英刚最关键的成功之道。2003年7月,胡英刚到山东莱州走访客户时,发现了一种价高利大的鱼类——菱鲆鱼,一条苗种10—15元,养这样一条鱼总成本最多30元,卖价却是160元一公斤。

    当年冬天,胡英刚不顾家人的反对,拿出多年积蓄,又贷款100多万元,共投资600多万元建了两个大菱鲆养殖场。第二年初,他从法国进口20多万条大菱鲆鱼苗开始精心饲养。可他还没来得及把当年繁育的蟹苗卖掉,就发现大菱鲆鱼出了问题:什么症状也没有,就是不吃食,不吃饵料,天天死。

    胡英刚带着死鱼去化验,病状检测出来了,大菱鲆患了细菌性鱼病。令人奇怪的是,胡英刚用遍了所有治这种鱼病的药,病就是不见好,鱼还是接二连三地死。

    最后,他再次把怀疑的目光集中到地下海水。2004年11月,胡英刚带着海水到青岛海洋所去化验,结果毛病出来了:地下50米深的海水,矿物质含量超标,导致了大菱鲆鱼生病死亡。胡英刚决定用地上曝晒的高温杀毒海水与井水勾兑。当他把海水、回收水、井水三种水混合在一起用在一个鱼池里一周以后,奇迹出现了,大菱鲆鱼吃食正常了。2004年底,转危为安的胡英刚又拿出80多万购进了一批鱼苗重新开始养殖,到了2005年底卖鱼后,他收回了投资。目前,胡英刚已成为全县闻名的大菱鲆育苗专家,其养殖规模全省称冠。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