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中国珍珠业陷入高产低值沼泽 产值不到全球一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7-12  
     借助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淡水珍珠的力量,中国将昔日“世界第一产珠国”日本远远抛在了身后;但是,产量占据了全球九成以上市场份额的中国珍珠,其产值还不到全球珍珠产业的一成,珍珠业再一次触碰到了“中国制造”的伤感神经。

    “在销往世界各地的淡水珍珠项链中,每5条就有2条产自湖南常德。”7月1日,湖南洞庭水殖珍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洞庭水殖珍珠公司”)董事长罗祖亮站在常德珊泊湖的堤岸上,指着面前微波粼粼的湖面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湖南,再加上珍珠产业早已发展起来的浙江、江苏及其他一些地区,构成了中国珍珠产业的“主阵地”,从产能上看,中国已将昔日“世界第一产珠国”日本远远抛在了身后。据中国珠宝玉石协会统计,2003年中国海水珍珠产量基本与日本持平,约30吨,但淡水珍珠产量却达到1200吨,去年中国珍珠产量高达1500吨,占据了全球95%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淡水珍珠的产量更是占到全世界淡水珍珠产量的99%,中国珍珠“一统天下”。

    但因国内消费严重不足,中国珍珠绝大部分都以原珠和粗加工珠形式出口海外。资料显示,2003-2005年,中国珍珠年出口分别为771吨、1104吨和1200吨,但80%左右的出口量都是原珠和粗加工珠。

    “相对国际先进的加工水平,江浙地区甚至是香港地区的加工水平只能称之为粗加工或二次加工。”知名珍珠专家杨品红教授如此评述道。

    低附加值的产品带来低廉的价格。以2003年为例,中国出口771吨珍珠,销售额8719万美元,平均每公斤仅113美元;而只出口8.12吨的法属波利尼西亚(俗称“大溪地”),销售额1亿多美元,每公斤超过1万美元。

    “2005年,中国珍珠产量虽然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5%,但其产值仅占全球珍珠行业总产值的8%。”4月下旬,在三亚举行的“中国珍珠发展论坛”上,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秘书长孙凤民点出了这个行业的死穴——“高产低值”。

    竞争力低下原因:赚钱急、技术糙、规划少、税负重……

    今年3月,有着“全球珍珠第一拍”之称的国际珍珠展览投标会在苏州举行。对于手握世界珍珠95%以上的中国商人来说,这本应是一次不用出国就可向境外商人直接展示“看家宝”的机会。可是,面对着大溪地珍珠的八百万美元成交额,日、法等国珍珠的高调展示,中国珍珠卖家却整体缺席。

    参加了此次投标会的洞庭水殖珍珠公司总经理彭世满透露,此次日本展出的高价位珍珠大多是从中国进口的,经过独特的加工工艺处理后就成为了高档珍珠,转手之间价格上升几十倍,“而这种技术目前在国内尚无法做到。”

    “珍珠的价值主要体现于抛光、漂白、设计等深加工环节,而我国的珍珠多为中低档产品,多数珍珠处于工艺品阶段,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珠宝首饰,低水平、低附加值的珍珠产业实质上是在重蹈‘中国制造’的覆辙。”洞庭水殖董事长罗祖亮如此评述。

    制约中国珍珠产业发展的不只是加工问题。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在常德的汉寿、安乡等多个珍珠养殖场,珠农大部分都将珍珠的生长周期缩至2-3年,有的甚至是当年2、3月份插核,当年的10月份收珠。

    “将珍珠生长周期缩短的情况在国内其他地方也很普遍,” 罗祖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珍珠从育苗到采集其生长周期一般有5-6年,有的长达7-8年。1992年中国政府取消出口管制后,一些农户眼见养珠利润可观,纷纷投身珍珠养殖业并将养殖时间大大缩短,“产量是飙升了,但质量没有跟上,珠层厚度普遍达不到国家‘珠宝级珍珠’的标准,缺乏国际竞争力。”

    但一些养殖户却认为,目前淡水珍珠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状况较为混乱,且早几年珍珠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时间如果跨得太长,一旦碰上了价格低谷时期,那岂不是‘到手的银子变成了水’?”

    洞庭水殖董事会秘书杨明认为,我国珍珠产业还没有严格的国家质量控制标准,没有相应的行业法规,因此对珍珠产业的布局、市场预测、产量控制以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缺乏指导或约束。

    与中国珍珠同时新兴的大溪地珍珠,如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珍珠养殖就有着十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当地政府设珍珠产业部,负责珍珠养殖、出口的监管,珍珠养殖商、贸易商均要培训并须“持卡”,当地政府规定珠层不能少于0.8毫米,所有出口珍珠一律要经珍珠产业部检测,发放质量保证书及等级证书,凡不合格产品扣留予以销毁,不允许劣珠流入市场。同为淡水珠生产大国的日本,其出口商也是采用《珍珠质量检查和标记系统》对出口珍珠进行质量管理。

    而现行的高税赋政策,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珍珠加工业的发展。在现行的税收政策中,珍珠企业的税负包括: 一是国税,包括17%的增值税、l0%的消费税;二是地税,包括3%的城建税、教育附加综合费等,33%的所得税。这样高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珍珠加工业的发展,也正是致使众多淡水珍珠企业不敢大力发展加工业,尤其是不愿进行珍珠深加工和研究开发,从而选择以大量出口原料为主的重要原因。

    此外,拥有知名品牌的大型珍珠产业集团的缺失,也是致使中国珍珠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相应地位的因素之一。目前,国内虽然有像阮仕、佳丽、诗诺尔、洞庭水殖等大型珍珠企业,但整个珍珠产业仍以遍地开花的个体经营为主,企业规模偏小,尤其缺乏以高新技术创新体系为支撑的“龙头老大”,难以抵挡国外竞争风浪的冲击。

    “要发展珍珠产业,就必须和国际惯例接轨”

    当中国珍珠在国际珍珠产业链中逐渐沦落为原材料供应商之时,国内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自发地对珍珠产业进行了质量控制、技术升级和打造、延伸产业链的工作。

    据了解,阮仕、雪孩子、洞庭水殖等珍珠公司已经开始实施“精品珠工程养殖”,对用于首饰的高档珍珠,精选优质水质的养殖场,控制养殖规模,挑选有经验的养殖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对插核、育贝、开珠等工序制定了严格的技术和工艺标准,对生产的原珠按国际标准进行精选。雪孩子珍珠总经理王飞介绍,这样做虽然提高了成本,但要发展珍珠产业,就必须和国际惯例接轨,而且,从市场表现上看,这样做也非常值得。

    尽管洞庭水殖珍珠公司有上市公司作依靠,但在罗祖亮看来,“与对手竞争,要承认与国际知名珍珠公司的差距,技术上要善于学习,战术上还要扬长避短。” 他表示,公司未来几年要在高档珠宝方面“做文章”,更要在珍珠保健品上“下功夫”,“目前,珍珠保健品在国内甚至世界还没有形成主导品牌,在这方面的研究,洞庭水殖走在了世界前列。”

    “淡水珍珠之乡”常德也意识到了珍珠技术升级和打造、延伸产业链的重要性。目前,常德将珍珠产业写进了“十一五”规划,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引进了千足公司等珍珠加工企业。常德市市长陈君文表示,“在提升淡水珍珠品质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实现由珍珠养殖大市向珍珠加工大市的转变。”

    但要让中国的珍珠产业彻底“振作”起来,仅只这些显然还不够。在《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中,一些官员和企业都认为,“像这么一个有潜力的产业,光靠珠农、企业的自发行为或各据一方的市、县级政府来协调整个产业是不现实的,它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的疏导甚至要通过立法来完成。”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