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三亚渔民“寒冬”:资源衰退油价猛涨效益下滑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7-03  
     八,这个数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极为偏爱的数字,寓意着发的意思。可对于天涯之滨的渔民而言,这个数字确实不是个值得令人振奋的数字。自6月1日始,南海进入休渔期,这已是该海域第八个休渔年头了。天涯之滨的三亚大桥和潮见桥,是船只聚集之地,炎热的光照直生生地打在数百艘毫无生气的船只,渔船上红色的休渔旗垂头丧气地“蔫”着。资源在衰退、油价在猛涨,导致渔业整体效益下滑,渔民的日子大不如前……

    刚开始没多久的休渔期,三亚、临高、东方等地的大小渔船寂静地停靠在三亚内港休整。这里的船只就像他们的主人一样,百无聊赖地闲坐,盘算着1个多月后的生计:海里的鱼越来越少,油价却在飞涨,打鱼还会不会亏本?

    渔民渔船越开越远,渔利越来越少

    郑先生,一个以海共生40多年的渔民颇多感触:这几年消失的鱼太多了,像石斑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鱼,以前是一网下去很容易就打到,条条都有六七十斤重啊,还有凤鲚、大黄鱼、马鲛等等,但现在基本是抓不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年了。

    南海休渔期,今年进入第8个年头,但郑先生感叹,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让他们的捕捞越来越丰盛,反而在逐年减少。盯着远方,他说,在近海根本就没有鱼群了,这次休渔后,很多拖船就要去中沙、西沙一带海域打鱼去。

    现在渔民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三亚渔政处的冯科长也感慨地说,去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渔民是有钱赚的,有一半都是处在亏本中。

    捕渔者的经济账:出海一个月花销近10万

    休渔期间,渔民显得特别轻闲,有在船上抽着旱烟,有在摆弄着自家的狗,更有三五成群闲聊。一进船舱询问,船老大和雇佣的帮手,说的最多的就是“现在捕鱼没钱赚呀。”

    几年前,苏老板在港口附近的岸边,花了40多万盖了一栋小楼,除了家人住在岸上外,他自己几乎坚持每天都回到船去睡。用渔民的话说就是,渔船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拥有一艘灯光围网渔船的苏老板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个月出海到中沙、西沙附近两次,按照目前的油价行情,一吨柴油大概在5500元左右, 两次出海至少要3吨柴油,加上购冰大约3000元,雇佣人员的工资和吃住等开销,一起算下来一个月大约要近10万元的成本,但按照目前渔市行情很难有多大的利润。

    苏老板感慨地说,如果时间退到三四年前,大船可到远海去捕鱼,生产效益好,产值高的时候一年毛收入可达100万元,中等的能达70-80万元,较差的也能达到50万元。除去燃油、发电、购冰、网具、灯具等成本,纯收入一年起码应该在30万元以上。

    捕捞作业:整合小船使用大船

    “这些年小船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渔港居委会渔民黎老板拥有一艘小船,他倾吐道,原来14海里的海域就有很多鱼,而现在要到50多海里的地方才有鱼群,但小船到不了这么远。

    前些年,三亚市的渔业捕捞生产能力相对较弱,渔船的吨位小,只能在近海作业,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受到限制。为了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向深海、远海进军,同时帮助渔民兄弟实现“造大船、闯深海、抓大鱼、挣大钱”的愿望,从2003年6月初开始,三亚市财政采取贴息的办法,由市国资公司通过开发行贷款为渔民建造百艘百吨渔船。

    目前三亚市已有46艘大渔船(其中40艘钢质渔船、6艘木质渔船)投入捕捞生产,并通过“公司+渔民”的方式,利用三亚福港公司两艘吨位150吨至250吨补给运输船为龙头,组织10艘钢质渔船组建海洋捕捞船队开赴西、中沙渔场进行作业生产。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