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鱼养殖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海水鱼苗种生产还不够完美;营养研究难于淡水鱼;养殖难度大,尤其是海洋风浪的影响。
目前我国用小杂鱼养海水鱼的模式将被淘汰:小杂鱼利用率不高,且污染环境;小杂鱼资源正在减少乃至枯竭,迫使养殖者接受人工配合饲料。
目前国内海水鱼饲料产量只有50万吨左右,增加到200万吨不是难事,按海水鱼饲料目前的价格,将有150-180亿元的市场。
海水鱼营养与饲料研究势在必行!目前海水鱼的基础营养研究不够,饲料配方设计也不太合理,影响了养殖者对人工饲料的信心。而国外研究较早,饲料系数多在1.0以下。
饲料配方中不可轻易地添加或舍弃某种物质
国内现在研究大黄鱼、鲈鱼、军曹鱼、金鲳鱼、石斑鱼、鲆鲽类等比较多,其中军曹鱼是南方海水养殖的后起之秀,值得关注。我们发现有几点是需要饲料界注意的:
1、可以学习参考国外饲料配方,但不可简单模仿。例如欧洲饲料配方中脂肪成分较多,但多是针对冷水性鱼类,而我国是温水鱼为主。
2、在某些鱼类饲料配方中,以膨化豆粕替代一定比例的鱼粉,生长效果要好过不添加膨化豆粕。例军曹鱼饲料中加20-30%膨化豆粕比较好,但40%以上则显著抑制生长。
3、要重视饲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饲料中常添加乌贼、鱿鱼干粉增强诱食,由于镉容易在这两种动物沉积,鱼摄食饲料后镉在鱼体肾、肝、鳃等组织沉积,影响人类健康。因此应慎用这两种物质。另外我坚决反对在添加剂中使用喹乙醇。
4、要重视营养型疾病。养殖中经常出现由于维生素缺乏、氨基酸不平衡等导致的营养性疾病,饲料厂配方设计周全就可以避免。
我们的实验表明:在用大豆浓缩蛋白(蛋白质含量超过60%)替代鱼粉实验中,当大豆浓缩蛋白的逐渐增加时,鱼的摄食在逐步下降,75%时下降显著。但添加有诱食作用的游离或包膜氨基酸可增加摄食(游离效果更好)。添加适量氨基酸时,大豆蛋白取代75%比例的鱼粉与取代25%比例鱼粉的生长效果相近。在实验前两周,对生长和摄食的促进效果,鱼粉、浓缩鱼粉蛋白(除去鱼粉中非蛋白物质)、浓缩蛋白是递减的,这让我们觉得需要进一步研究鱼粉中未知因子对生长效果的影响,鱼粉目前还是不可完全被替代的。
我们还在以鱼粉为主的饲料中,逐步加入除蛋白外的大豆提取物如大豆多粮、胆固醇等,前两周对摄食影响不大,但整个过程中还是会抑制摄食和生长。而在以大豆分离蛋白(蛋白99%以上)为主的饲料中,加胆固醇可提高摄食,加入大豆多糖,反而有副作用。因此在饲料中添加或去掉这些物质,要慎重。
在发酵实验中,发现有少数菌株产的三种酶可以替代30%-45%的鱼粉,此方面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值得关注。
大蒜素。我查了很多资料,只有中国在研究大蒜素在水产饲料中的作用。是否真的有用需要验证,我们今后会做实验来研究。
不要轻易否定中草约的效果,但中草药无毒无害的说法是错误的。“是药三分毒”,药残也存在,只是不如化学药品明显。但一些有效的中草药配方是可以考虑的。
有人在罗非鱼实验中,认为铬对生长率有正面效果,也有研究认为对鱼的生长(葡萄糖的利用)没有效果。有铬可以提高免疫学指标的报道,但也有高浓度铬显著抑制免疫力的报道。在还无法确证铬的效果时,饲料厂要考虑清楚。
胆汁酸成分复杂,有利有弊。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胆汁酸方面的研究少,对其作用不要一面倒,要作比较研究。
肉碱。国内有肉碱促生长、改善肌体组成的报道,但也有无效的研究报道,并且国内外看法不统一。肉碱参与脂肪代谢的作用是得到确证的,但水产动物是否一定需要它来帮助脂肪代谢、抗氧化呢?饲料原料中已经存在大量肉碱,不一定要刻意添加。
腐殖酸是很强的螯合剂,降低微量元素的利用率,是有副作用的。
应重点研究推广几个水产品种
要严肃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很多产品是仅有理论推理,就开始应用,商业的浮躁导致很多没有科学证据的推广。比如认为对虾没有胆囊和胆汁,就应该加胆汁酸,想当然地造出一个产品,其实对虾另有消化脂肪的机理。现在蛋白源不足,饲料厂的配方无法简单化,如果能改善饲料品质,新型添加剂的推广是对的。但在没有充分科学证据的情况下就去推广使用,是有风险的。
很多情况下,水产研究落后于生产和商业。政府科研工作安排的前瞻性不够,基础研究做得不好。十几年来,政府在饲料基础研究上的经费不过几百万元,与饲料工业的产值严重不符,也是对食品安全的不够重视。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把一些重要鱼类的营养需求研究透彻。对水产大国的中国而言,更需重视基础研究。然而,有些政府部门认为饲料研究只是企业的事情。
饲料厂赊销政策推动过行业发展,却也助长了养殖盲目扩产的风气,反正(饲料)不要钱,赊欠成风,信用差。物极必反,现在饲料厂都不敢赊给他们,反而好收现钱了。
过量养殖还带来严峻的环境问题。比如养虾,对沿海滩涂的破坏和土壤的盐碱化,这些是永久性的损害!很多基层政府过于重视短期效益和政绩,“我们这里有多少多少虾塘”,这些行为当代人其实也不得利,后代更是吃亏。我们不要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中央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养殖是由市场主导的,中国吃活鱼和追求“名特优”的饮食文化会误导养殖者跟风,带来很大的市场风险。政府部门作为产业设计和引导得,应该有所作为。挪威一条三文鱼可以遍布全世界,我们几百个品种却难以走出国门。现有研究跟不上品种更新的步伐,还不如重点研究并推广几个主要品种。这并不影响名特优品种的发展。总是强调“名特优”是不利于产业化的,不是主流。
军曹鱼比三文鱼更好。在海水鱼方面,挑选有代表性的商业价值高的几个品种,如鲈鱼、大黄鱼、北方鲆鲽类等,坚持研究个五年、十年、二十年,能不研究透吗?而且,养殖品种统一了,加工产业也好搞,像三文鱼那样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