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畜牧业动态 » 正文

乳业“禁鲜令”再掀存废之争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6-09  
     近日,原定于6月1日开始实施的禁鲜令被再度推迟至11月1日。

    11月1日会不会如期实行?我也不好说。在我看来,去年国务院下发24号文对此事已经做出了说明。中国奶业协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张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最关心的禁鲜令存废问题。

    禁鲜令存废之争再起

    还没出台就在乳业市场掀起轩然大波,禁鲜令考验着乳业企业原本脆弱的神经。

    所谓禁鲜令,是指2004年8月1日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编写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下称《指南》)。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解释文件,《指南》明确规定:只要经过任何一种加工处理就失去了生鲜的意义。这规定意味着所有乳制品包装标识上全部不能使用鲜字,而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

    禁鲜令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生产巴氏奶的加工企业和地方奶业协会的不满,他们认为巴氏奶应该标注鲜字。而作为常温奶阵营的利益代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一直强烈支持禁鲜令的实施。

    据了解,在禁鲜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常温奶和巴氏奶两大阵营的暗中博弈,前者以伊利、蒙牛等资源型企业为代表,后者以光明、三元等都市型企业为代表。常温奶阵营要求禁鲜,而巴氏奶阵营则强烈反对。作为双方博弈的代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与中国奶业协会分别站在两大阵营背后。

    我们支持‘禁鲜’,是按照国家的要求办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说。不过,他不愿意对禁鲜令多发表评论。据了解,禁鲜令本该在去年10月1日执行,但由于业内争议很大,去年9月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2005]57号文件表示,对部分包装库存量大的企业放宽执行期限,但不能超过2006年6月1日。

    然而,今年5月31日下午,一则公告让禁鲜令再度推迟。这则悄然出现在国家标准委员会网站上的公告内容是:鉴于仍有部分企业标签库存量较大,为减少企业损失,凡符合GB7718-19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及相关标准的预包装食品标签,可延期使用至2006年11月1日。

    ‘禁鲜令’出台都两年多了,真要执行,企业早就应该有所准备,标签哪还有这么多库存?中国奶业协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张祥元对记者表示。在张祥元看来,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2005年第24号《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虽然强调的是复原乳标注的问题,但实际上已经是对禁鲜和保鲜之争的一个定论。

    据了解,该通知第一条明确要求完善液态奶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张祥元认为,禁鲜的标准不科学,也不合理,‘禁鲜’损害的是奶农的利益,这两年杀牛倒奶现象时有发生。

    广州市奶业协会秘书长王丁棉也告诉记者,在国外,采用巴氏杀菌法生产的液态奶基本都叫做鲜奶,这也是国际惯例。如果按照‘禁鲜令’的解释,国内今后就不会再有鲜奶存在,这不但不利于牛奶企业的发展和奶农的生存,也不利于消费者的理解。他表示,将向农业部、全国人大等部门呼吁废除禁鲜令,甚至不排除行政诉讼的可能。

    乳业市场生变

    禁鲜令的再度推迟,无形中给巴氏奶生产企业下了一道缓刑令,使得乳业市场再度生变。

    根据生产工艺,我国奶制品厂家大致分为巴氏奶派和常温奶派。巴氏杀菌是将原奶经过80℃以下温度长时间加热处理,保质期一般在7天。常温奶则采用137℃的瞬间热消毒,能常温保存,储存期在半年左右。

    近年来,鲜牛奶的概念伴随着中国乳业的成长开始逐步被人们接受。许多乳品企业也开始转变战略,纷纷投入巨资进入鲜牛奶行列。广州市奶业协会秘书长王丁棉认为,实际上,巴氏奶与常温奶无论在加工程序还是营养保存性上都有区别。笼统禁鲜极不科学地抹杀了两种工艺的不同之处,这将直接导致巴氏奶与常温奶发生混淆,也不利于乳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无需冷藏、保鲜期长的常温奶一直是乳业巨头们最有力的武器。低廉的价格加上成功的营销战略,常温奶迅速占据中国乳业市场大半江山。目前,常温奶已经占据了国内70%以上市场份额,而在国外,占市场份额80%的却是巴氏奶。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一旦禁鲜令正式实施,巴氏奶销售极有可能会受到进一步打击。巴氏奶原本靠鲜字招牌苦苦营生,一声禁鲜将会使其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不过,目前来看,禁鲜令也有解除的可能。禁鲜令如果废除,巴氏奶市场份额下降的局面可能会得到改观,甚至走上发展壮大之路。

    不过,也有业内专家强调,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已全部进入中国,并都开始了试探性的扩张,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乳业企业应该超越禁鲜令之争,在做大做强方面多下功夫,在市场的不断变局中寻找自己的最佳定位,以避免出现国人不愿意看到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