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试论广西渔民增收的途径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5-23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祖国海岸线的西南端,南临北部湾,现有渔业人口100万余人,渔业劳动力63.78万人,其中全区渔业专业劳力30.4万人,渔业兼业劳力33.36万人。改革开放以业,广西水产业发展迅速,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15%上升到2002年的11.43%,渔业人口只占农业总人口的2.55%,而对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3.6%。对渔民而言,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154元,到2002年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4元(为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2.6元的2.3倍),增长2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5.2%。近年来,广西渔民收入出现了徘徊的局面,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原因,探讨潜力,对渔民增收途径提出建议。

    1?对广西渔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

    1.1?北部湾传统渔场面积大幅缩小

    随着中越北部湾海上划界的实施和《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的生效,我区渔民失去了七八万km2的北部湾传统渔场。目前几千艘渔船捕鱼困难,面临转产转业的困惑。?

    1.2?捕捞强度大

    北部湾沿岸及内陆江河捕捞强度大,电鱼、炸鱼、毒鱼和酷渔滥捕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致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1.3?渔民负担加重

    一是渔用柴油大幅涨价,同比上涨1000元以上,加上其他渔需物质涨价,使渔捞物化成本升至80%;二是海域使用金负担重,如钦州市渔民每年每亩要交纳海域使用金及衍生出来的海域测量费150~350元。

    1.4?淡水产品价格低?

    淡水水产品销路不畅,价格长期低迷,直至今年略有好转。

    1.5?暴发性虾病致使约20%的养虾户减产减收或亏本

    如2003年全区因虾病损失产量17000t,经济损失达1亿多元。造成虾病的原因是海区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污染或致病菌通过污染的海水传播等。

    1.6?江河水域污染给渔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如近年来仅柳江和左江工业排污死鱼10多起,计1000t多,直接经济损失700多万元。

    1.7?水产品整体质量不高,价值偏低

    如2002年,广西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而产值仅占3.6%。原因是低值贝类比重大,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8.9%,而名特优新产品比重则不足20%。

    1.8?渔民失海问题

    在我区渔民失去大半个北部湾传统渔场后,又有部份浅海滩涂确权拍卖给企业、大户,使渔民的作业场所进一步缩小。

    2?广西渔业资源与渔民增收的潜力

    2.1?广西渔业资源丰富

    广西国土资源统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陆地面积23.6万km2;大陆海岸线长1595km;水深20m等深线以内适宜发展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73万km2;境内河流总长度34000km,适渔内陆水域总面积70万hm2多。近海水产经济动物1000多种,内陆水产经济动物300多种,在国内外驰名的水产品有60多种,如珍珠、对虾、鱿鱼、红鱼、带子、蚝豉、沙虫、海参、海马、海蜇、虾米、蟹肉、鱼翅、敏鱼肚、赤贝、琼脂、卡拉胶和淡水产鲥鱼、斑鳠、月鳢、鳗鱼、银鱼和龟、鳖等。目前全区水产养殖品种已达103个,年生产鱼虾种苗近280亿尾,贝类5亿粒,为渔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广西渔民增收的潜力大?

    2003年,我区渔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广东渔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的69.2%和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5051元的89%。由于历史的原因,广西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每年对渔业的投资不及广东省的1/7,造成渔业基础设施、设备差,技术落后,开发利用程度低。海水可养面积利用率仅有15%,淡水可养水面利用率为73%。总之,广西渔业生产力总体水平偏低,但只要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切实加大科技与资金的投入,相信广西渔业的发展和渔民增收将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

    3?广西渔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3.1?海洋捕捞业要积极开辟新渔场

    (1)开辟南沙西部拖网渔场是最佳选择。该渔场面积9万km2,优质水产品多,若采用中层拖网或变水层拖网,作业的水层超过200m水深,即可捕到深海龙虾,相模海螯虾和鱿鱼等名贵水产品。北海市外海渔船在这里捕鱼,单船三个航次的产值达到35万元以上,经济效益较好。

    (2)拓展粤西和海南东部新海域渔场开发中上层鱼类,也是一种积极地选择。

    3.2?海水养殖应向深水、高效和生态渔业方向发展

    3.2.1?采取多种方式养殖名贵水产品?

    海水养殖应通过设置抗风浪深水网箱、延绳钓、浮筏吊养、笼养等多种方式方法向水深10~20m等深线海域拓展,如养殖珍珠、扇贝、对虾和石斑鱼等名贵水产品。

    3.2.2?开展工厂化养殖是渔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

    如北海市2001年工厂化养虾13.4万m2,收获对虾1120t,产值428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专家认为,工厂化养殖产量高、易防病、不受季节影响,符合无公害养殖的要求,应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3.2.3?海水池塘养殖要推广生态渔业模式?

    如虾贝、鱼贝、或虾鱼贝、虾鱼贝藻参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等生态渔业,既能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饵料,又能克服养殖自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今后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方向。

    3.2.4?搞好浅海滩涂天然贝种源区的保护与增殖是渔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

    我区近江牡蛎、文蛤、泥蚶、珍珠贝、日月贝、缢蛏、栉江珧、花蛤螺等都有特定的天然繁育海域。在进行种苗的移植或成贝的收获时,要保留一定的种贝密度和防止水环境污染,才能确保种源区的可持续利用。

    3.2.5?在红树林海域开展渔虾蟹增养殖是渔民增产增收的一条门路

    因为红树林枯枝落叶丰富,如红海榄群落的年凋落物产量可达6.31t/hm2,是鱼虾蟹等海洋生物的重要饵料。目前我区沿海有红树林面积6000hm2,如果在红树林区开展人工增养殖,水产品的产量、产值要比现在提高3至6倍。

    3.3?鉴于我区内陆山多林密流急形成的多个生态小气候区域特点,淡水养殖应在池塘、水库、河沟等常规养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渔业

    3.3.1?桂北地区

    山青水秀,适宜发展稻田养鱼和种草养鱼。如2003年,全州、兴安和灌阳3县发展稻田养鱼,分别为农民增收15元、8元和12元;昭平县种草养鱼一项的收入为全县农民增收11元。在养殖品种上,可主攻禾花鱼、鳗鱼、青鱼、银鱼、斑点叉尾鮰和光倒刺鲃等。该区域冷泉丰富,还可以发展池塘养殖虹鳟。

    3.3.2?桂南地区

    冬季温暖,水温较高,适宜发展冬闲田养鱼,在养殖品种上可选择星州红鱼、黄鳝、倒刺鲃(青竹鱼)及虾类等。该区是广西罗非鱼优势产区,目前已建成罗非鱼加工出口基地3300hm2多,生产罗非鱼全雄性苗种能力3~4亿尾,建成罗非鱼加工生产线8条,已形成年加工10~15万t原料罗非鱼的生产能力,为该区渔农民养殖罗非鱼创造了良好条件。

    3.3.3?桂东地区

    毗邻粤、港、澳,应大力发展胡子鲶、斑点叉尾鮰和光倒刺?、长臀鮠 (骨鱼)、斑?等西江名贵鱼类养殖。在养殖模式上,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如地处云开大山、大榕山和六万山麓各县应重点发展流水养鱼;梧州市是西江的出口,应重点发展江河船形网箱养鱼;贵港和玉林是广西重点渔区,应发展池塘养殖和水库网箱养殖。

    3.3.4?桂西地区?

    为石山贫困地区,河溪多、水库资源丰富,应重点发展水库“三网”和银鱼养殖。如位于桂滇黔3省(区)交界处的隆林县,2001年在天生桥水库进行网箱养鱼1006箱,20120m2,产鲜鱼400t多,产值560余万元,养殖户均增收1~2万元,水库网箱养鱼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3.3.5?其他

    利用温泉水,地下水和电厂废热水发展反季节养殖也是增产增收的好途径。我区有温泉水40余处,还有电厂废热水近百处。利用以上温热水进行反季节养殖暖水性鱼类罗非鱼、鲮鱼、虾蟹、龟鳖等品种,既节约成本,又解决淡季水产品供应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3.4?发展休闲渔业和旅游观光渔业是沿海渔民转产转业实现就业与增收的一条路子

    转产转业的渔民可将渔船改造成休闲渔业旅游船,结合海上捕鱼表演,红树林区观光游、三娘湾中华白海豚观光游、月亮湾与京族三岛民族风情观光游等,组织海上旅游观光活动。

    3.5?搞好水产品加工与新产品开发是水产品增值与渔民增收的关键环节?

    3.5.1?在政府支持下,我区传统的水产加工工艺正在嫁接新技术,逐步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如北海市通过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产品品位,已开发出五大产品系列即罗非鱼对虾加工品牌系列、鱼糜品牌系列、南珠品牌系列、小包装方便食品系列和海洋生物制药及保健品品牌系列,去年加工出口1.12万t,创汇3582万美元。这些企业不仅吸纳了渔民的子弟做工,而且还与3400余渔民分别签订了保价收购合同或采购合同,使渔民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增加了渔民就业与增收的门路,又提高了渔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5.2?我区淡水鱼保鲜与加工是一个薄弱环节,发展空间很大

    如玉林市2001年加工鲜鱼5000t,制成鱼蛋、鱼糕、鱼扣、炸丸、鱼卷、鱼香菇、鱼豆腐等20余个品种,销售产值4500万元,税利1250万元,鱼糜加工既解决了渔民增收问题,又为当地财政做出了贡献。内陆地区应大力发展淡水鱼加工,提高附加值,为渔民增收探索一条新途径。

    3.6?培训与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是确保渔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到2003年底,全区新增渔民达67.9万人,为传统渔民的2.1倍。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渔民的生产技术培训,确保渔民都能掌握1~2门生产技术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3.7?加入渔业协会或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渔民实现增收致富的一条捷径

    目前广西各地渔业协会或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00多个,入会渔(农)民已有2万多户,并不同程度地获得增产增收。渔(农)民通过加入协会或合作组织,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技术、经验、掌握市场行情及维护自身权益等。有的渔民说得好,加入协会就有了主心骨、有了依靠,增收的信心就更足了。

    3.8?培育与建立水产批发交易市场是实现水产品大流通的首要环节,也是实现渔民增收的重要条件?

    应在沿海主要渔港和内陆中心城市建设一批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并以港口或市场为依托,发展经纪人,批发零售商,长短途经销商,餐饮业及其他经营服务活动,为水产品销售和渔民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条件。

    3.9?开展渔业劳务技术输出也是我区渔民增收的一条途径?

    如从20世纪末至今,由我区派到南太平洋玻利尼西亚的珍珠插核工人、渔民都受到当地老板与居民的欢迎,当地政府还希望我区能派出优秀的水产品加工工人或渔民为其加工水产品。

    4?对渔民增产增收的建议

    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三农”问题印发了中央1号文件,温家宝总理又亲自主持召开了国务会议,研究制定关于农民增收的五项政策措施。农业部就农民增收问题提出10条意见。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对农民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决定从2004年7月9日起,取消对农民的不合理收费80项,其中有关水产收费23项。并在广西境内开通了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为农(渔)民增收减负提供了政策支持。

    4.1?当前渔捞业正面临减船减人和渔民转产转业的困难,需要国家给予帮助解决

    (1)建议政府对长期赴南沙捕渔船、渔民给予保险及柴油补贴。

    (2)对减船渔民,国家应给予就业优惠政策或一次性发给转产转业扶持资金,切实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

    4.2?免收渔域使用金

    对传统渔民发展海水养殖生产,国家应予免收海域使用金或通过申请予以豁免。

    4.3?发放贷款支持渔业发展生产

    金融部门应通过发放小额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渔民发展生产与产品加工,更新设施、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4.4?建议政府支持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园区

    通过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指导渔民实现科学养殖、规范种苗、饲料、饲养与防病用药技术标准,逐步做到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促进我区有更多的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4.5?实行休渔期及划定保护区

    在北部湾实行休渔期的同时,在西江干支流也应实行休渔制度,以保护淡水鱼类的繁育。同时划定黔江、浔江段为中华鲟、鲥鱼保护区。要加大鱼虾放流增殖力度,确保水产资源持续利用。

    4.6?各级渔业部门应认真执行《渔业法》

    要以增殖资源、维护渔区生产秩序和渔民渔业权益为己任,切实加强渔政基层队伍建设和执法力度,配备必要的巡逻快艇和执法工具,努力做到有效地维护渔区生产秩序,禁止三无渔船和其他非渔船艇从事渔业生产,坚决制止电渔、炸渔、毒渔和酷渔滥捕的行为发生。

    4.7?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暂行办法》,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强化水环境管理。

    4.8?各级渔业部门应加强养殖病害防治工作

    加大投入,建设完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推广快速诊断与检测技术,真正做到防重于治,防患于未然,使养殖病害给渔民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轻程度。

    4.9?扶持龙头企业,推进渔业产业化

    要大力扶持水产龙头企业和渔业行业协会、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通过它们的发展推进渔业的产业化进程,进而带动渔(农)民增产增收奔小康。

    4.10?加强对农(渔)民增收工作的领导,提高全社会对农(渔)民增收意义的认识与关注

    我区是一个农业省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1.4%以上,“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与否,事关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当前渔民转产转业是渔区的一个突出问题,事关几万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自治区政府及沿海市县(区)政府给予特别的关注,要妥善处理减船减人和上岸渔民的安置问题;切实减轻渔民的税、费、金负担和停止对海域滩涂拍卖;并为渔民发展生产提供资金和各项优惠政策,为渔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渔民增产增收做出新贡献。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