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陆地负荷太沉重了,它需要一个新的伙伴来助它一臂之力,浩瀚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新经济导刊发表文章指出,无论从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角度还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关注海洋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
海洋经济是国力的重要指标
有人说,21世纪将是网络世纪、太空世纪、海洋世纪,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海洋科技可以说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也是衡量一个近代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作为丰富的资源宝库、环境的重要调节器,一向被视为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关键所在。谁在海洋开发中走在前面,谁就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从历史上看,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带来了西班牙200年的繁荣。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菏兰也是靠海洋起家的,并在长期的海洋经营中建立了海上商业霸权,直到今天,荷兰都是与世界联系最紧密的国家之一。虽然它的国土面积仅4万平方公里,人口1610万,与中国的上海差不多,但其人均GDP却早已超过2万美元,位于世界10大经济强国之列。总结历史的经验可以看出,重陆轻海是中国在过去四五百年由强到弱,大国地位不保,以及鸦片战争后100多年间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每10年就发表一次海洋政策;它不但盘算自己的利益,还时常“惦记着”别人海洋里的资源。而海上第一强国美国,自二战以来,总是以发表总统宣言的形式公布海洋政策,把海洋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在广阔的海洋上争夺控制权,不断向外扩张。一些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使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快速发展的一个领域。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产值每10年就翻一番:70年代初为1100亿美元,1995年达到8000亿美元,2000年海洋产业对全球 GDP的贡献达到了31万亿美元,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资料表明,大约再过50~80年,陆地上一些金属资源如铜、镍、锰等将被消耗殆尽。到2010年,中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状况迫使我们不能不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海洋,去寻求新的资源接替区。来自国家海洋局的消息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中国主要海洋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2003年海洋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加9.4%。可以预见,到21世纪中叶,海洋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大省,以及一批海洋经济强市、强县。所以海洋问题历来是关系国家兴衰的战略问题。
开掘海洋资源发展蓝色农业
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拥有37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占13%国土面积的海岸带,居住着全国40%的人口,创造着60%的国民经济产值。目前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区已经基本形成,它是中国最有能力利用世界性资源和参与世界分工的地区,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无疑将在这些地区形成高密度、大规模的城市空间。
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有20278种,年可捕量在500万吨以上,特别是3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海域面积有1.3亿公倾,是发展浅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形成具有战略意义食品基地的重要资源。“海洋蔬菜”即人们常说的海带、紫菜、裙带及麒麟之类的海藻丰富,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中国海盐历来在世界盐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虽然,中国在藻类栽培、贝类养殖、虾类养殖和鱼类养殖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但大多数其它种类还停留在以野生种为主的混种养殖和栽培的状态,蓝色农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海运方面,中国有深水海岸段400公里,可建10万吨级以上港口10多个。在海洋油气方面,目前中国已探明的海上石油储量17亿吨,仅占255亿吨总储量的不到7%;已探明天然气资源储量为14万亿立方米。
海洋能是一种蕴藏量极大的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5种,由于陆地上的矿物质燃料日趋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向海洋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基石,由政府加大投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经长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多的国家。日本专门成立了海洋能转移委员会,并在海洋热能发电系统和热交换器技术领域领先美国。中国各种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为6.3亿千瓦,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正在加快发展百千瓦级的波浪、海流能机组及设备的产业化,并结合项目工程发展万千瓦级潮汐电站。近年来又发现在大陆边缘的海底沉积物中存在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其完全燃烧后只剩下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绿色能源。
目前中国可供开发的海上景点有1500多处,滨海旅游业已成为中国海洋经济中的第三大产业。同时,中国淡水资源平均到每个人只有2220多立方米,居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第100位之后,被联合国列为13个最贫水国之一。中国缺水城市已多达400多个,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国50%的人口将集中到沿海地区,因此,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又可以大大缓解中国严重的淡水缺乏的问题。据悉,上海将引进外资45亿美元建立全国最大的水处理设备生产基地,该基地将生产达到国际水准的海水淡化装置,将海水变为可饮用的淡水,这对中国严重缺水的许多沿海城市无疑是一个喜讯。
据科学家推算,地球上的生物资源80%生长在海洋里,总量约有1350亿吨,人类目前只利用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海水中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海洋中有机物的品种是陆地的两倍,为药物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基础。有迹象表明,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存在400万年的时间,它对于探询生物起源和进化,揭破人类之迷,有着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组合化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运用,不仅使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开发成海洋药物变得更为现实,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也拓宽了领域,且海洋药物大都属于天然药物。在美、日和欧洲国家,海洋生物已经成为成熟的学科,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在进行广泛的研究,而中国的技术水平还相差很大。有学者证明,在21世纪上半叶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的将是延长人类生命周期、改变世界未来经济格局的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促进中国产业革命的再次升级。
用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经济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探测、海洋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迅速发展,海洋对于人类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生存的自然环境,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已形成规模,海洋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新的依存空间的宝贵财富。中国海洋渔业和盐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造船居世界第三、海口数量及货物吞吐能力、海滨旅游业收入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由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和多年来我们对大自然的严重透支,加之,中国的海洋开发起步晚,起点低,中国海洋经济在世界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还不大,与发达国家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要树立全民海洋国土意识:一要积极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努力拓展港口功能、优化港口布局、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建设海运强国。二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要积极开展海域地质调查,海滨旅游业发展要进一步突出海洋生态和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国内、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三是船舶工业要坚持主业突出,多元经营,军民结合发展原则,增强国际竞争力。四要继续坚持以盐为主,盐化结合,多种经营的原则,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海洋科学家指出,相等量海产品的蛋白质含量是粮食的1.7倍多,中国的转基因鱼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蓝色农业实行质的改造,让13亿中国人能够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蛋白质。五是中国目前的海水用量仅为120亿立方米/年,日本约为2000亿立方米/年,美国为1000亿立方米/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海水利用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要积极开发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努力降低成本,逐步形成海水利用的产业规模。六是目前中国适合养殖的浅海2900万亩,仅利用了1/4,还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广阔的公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入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拓宽海洋风险投融资渠道,加快形成规模较大的海洋医药产业。要多层次培育海洋管理、经济、科技、教育人才,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的发展素质。
中国目前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还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一块面积相当于中国渤海、位于夏威夷群岛东南7.5平方公里的中国多金属结核矿区,海洋专家形容此举是为中国子孙后代在国际海底留下了一块“战略资源基地”。今年6月5日,世界第33个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沉重的中国陆地极需要寻找一个新的伙伴,这不仅表现在海洋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还表现在区位优势给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