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畜牧业动态 » 正文

印度推行乳业综合发展计划成果显著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4-27  
     每天清晨,在印度农村大大小小的牛奶收购站门前,总能看到长长的队伍,男女老少手提奶桶,兴高采烈地交售自产鲜奶。这些牛奶被集中送往乳业合作社所属的乳品厂加工,然后运往市区销售。众多农民因此增加了收入,而城里人只要花上10个卢比(约折合2元人民币),就能美美地喝上1升香浓可口的冷藏鲜奶。

    所有这些,都要归功于印度政府推行的乳业综合发展计划。

    坚持不懈数十年 终成奶业大国

    奶类产品是印度城乡居民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也是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上世纪中叶,印度奶产量增长迟滞,50年代仅为1.64%,60年代下降到了1.15%,不少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因此,每年乳制品进口量很大。

    为了实现牛奶生产的自给自足,改善广大民众的营养状况,印度政府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乳业发展问题,推广农民自发组织的乳业合作社模式,从而拉开了乳业大发展的序幕。上世纪70年代初,印度政府制定了著名的“洪流行动”乳业综合发展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将其逐渐推向高潮。

    “洪流行动”始于1971年,前后共分为三个阶段,目标是在全国建立发达的乳品产销网络,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业,让牛奶产量似河水一样源源不断。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到1996年“洪流行动”结束时,印度乳业面貌焕然一新。牛奶产量从1971年的2200万吨上升到了6600万吨,鲜奶日均收购量从1971年的256万公斤上升到了1100万公斤,液体牛奶日均销售量从1971年的278万升上升到了1000万升。

    1996年以后,乳业综合发展计划并未因“洪流行动”的结束而告终。印度政府一如既往,继续对乳业发展予以扶持。迄今为止,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奶大国,并由乳制品纯进口国一跃而成乳制品出口国,相关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印度的乳品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近2/3。2003年至2004年,印度乳品业盈利2400万美元,超过主要农作物大米和小麦,并成为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最大(4.39%)的农产品。2005年印度奶产量冲破9000万吨,牛奶人均日消费量从1970年的111克上升到了232克,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此外,印度乳品关联设备的生产能力也大为提高,进口量已降至总需求的10%以下。

    立足国情养奶牛 农民普遍增收

    乳业综合发展计划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惠及千家万户。印度民众的食物结构得到了根本改善,全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儿童营养不良症发病率明显下降,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了12岁。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印度政府将发展奶牛养殖业作为小农生产者、无地农民以及偏远地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一种有效手段,农村贫困人口成为最大受益者。据统计,“洪流行动”惠及的农民中,无地农民和生产规模不足两公顷土地的农民所占比例高达60%。贫困农民正是通过养殖奶牛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为他们养家糊口、改善生活,甚至子女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印度的乳业发展之路带有显著的本国特色。发达国家往往把扩大商业放牧规模,发展规模经济作为乳业发展的主要方针,但印度没有盲目照搬照抄,而是因地制宜,把重点放在扩大农民参与人数之上,而不是贪大求奢,发展大型牧场。主要原因是,印度三分之一的土地是灌溉农田,用地压力大,西方模式耗费饲料之多为印度资源所难以承受。目前,除了少数种牛繁殖场之外,印度全国很少有大型奶牛饲养场,逾70%的牛奶是由仅有一两头牛的个体农户生产的。乳业已成为印度无地、缺地和偏远地区农民的理想职业。

    发展模式确定后,关键是怎样在农业小生产者与城市消费群体之间建立一条互动纽带。“洪流行动”开始后,印度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体制创新,通过进一步推广乳业合作社模式将奶农有效地组织了起来,创造性地将具有典型印度特点的小农个体经济与商业大市场联结了起来,既解决了农民奶牛养殖的市场风险问题,又拉动了城镇消费需求,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十亿美元建基金 政府扶持到位

    有了合作社模式,还需要资金支持。为此,印度政府借助外援建立了乳业发展基金,从资金上扶持合作社发展。乳业发展基金共计约10亿美元,其中30%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共体的实物援助。

    印度政府没有将这些国际机构援助的奶制品免费发送,而是用来生产液体牛奶在市场上销售,所得资金被用于乳业合作社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余70%来自世界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以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形式贷给合作社。主要用于乳品加工厂和饲料厂的建设,购置鲜奶贮运、加工设备,帮助合作社购买饲料、牲畜以及支付薪酬等。乳业合作社还贷的钱款仍被继续留作乳业发展基金之用。此外,印度政府也拨出数千万美元专款向乳业合作社提供财政支持。

    除了资金支持外,技术支持是乳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保证。印度政府设立了国家乳业研究院、兽医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经常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普及养牛技术,规范挤奶操作程序,提高产奶量和产奶质量。印度土产奶牛产奶量不高,为了改良品种,印度政府把重点放在引进、培育、推广国外良种牛上,如瑞士褐牛、丹麦红牛等。由此印度每头牛的年均产奶量从1989年至1991年的731公斤上升到了1999至2000年的1014公斤。此外,印度政府还对乳业合作社的牛奶加工和销售实行免税,铁路运输部门也对运送鲜奶的大罐车半价收费。

    调整政策迈新步 提倡有序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以前,印度政府一直采取进口替代战略,通过采取高关税、非关税壁垒进出口限制等措施扶持乳业合作社扩大生产。

    印度政府还通过许可证制度限制新公司进入牛奶加工领域,以保护乳业合作社和其他中小型公司。1991年,印度政府在经济改革中取消了乳品业的许可证制度,鼓励私营企业参与乳业生产,但仍限制建立日产超万升或年产500吨的乳品加工厂。1994年,印度加入世贸组织,乳制品的进出口许可证被取消,进口关税降低。2002年印度政府进一步取消了对大型公司参与乳业竞争的限制。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国内乳品市场的竞争,竞争又促进了乳业合作社服务水平的提高。

    如今,印度乳业合作社拥有的生产经营份额虽然已占全国乳业总量的70%左右,但面对不断增长的私营企业,以及海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其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为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印度政府已经立法允许乳业合作社注册为生产者联合公司。

    虽然印度的乳业综合发展计划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与美国、以色列和丹麦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距离。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印度人对牛奶和奶制品的需求日益增高,印度乳业市场潜力巨大。

    印度政府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在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年)中,仍将包括乳业在内的畜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并视之为农业经营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预测,到2020年,印度的奶产量将再翻三番,乳业综合发展措施将继续在消除贫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