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一次突破,鱼类史不会被改写,“淡水双骄”也游不上人们的餐桌。根据遗传学原理,不同种属之间的物种杂交难度较大,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更为罕见。20世纪50年代,日本、前苏联学者更是提出鲫鲤杂交雄性不育的理论。1979年,湘阴县东湖渔场捕到一条鲤鱼和鲫鱼偶然杂交而成的怪鱼,刘筠依稀看到了与教科书上不一样的东西。他精心设计了实验框架,终于发现鱼类远缘杂交具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过程,也就是说精子不仅能激活卵子的发育,而且和卵子一道生儿育女。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也打消了国内水产界的疑问。
通过10多年努力,历经一波三折,刘筠和课题组成功实现了鲫鲤之间的远缘杂交。通常情况下,二倍体鱼(即染色体为二倍体)只能产生单倍体精子和卵子。但在杂交第二代中,有些却能产生二倍体精子和卵子,它们的受精使得在第三代中产生了雌雄两性都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鲫鲤鱼,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这些四倍体鲫鲤鱼在人工和自然环境下都能自然繁殖。于是,课题组利用这个宝贵的四倍体鱼资源和正常的二倍体鱼杂交,便获得了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这便是和我们相伴九载的“淡水双骄”。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鱼类多倍体育种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居国际领先水平。
“淡水双骄”骄在哪?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成活率高,肉质鲜嫩,肋间细刺少……由于赢得了养鱼人和吃鱼人的青睐,“淡水双骄”迅速走向市场。目前,在常德、资兴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生产三倍体鱼的基地,三倍体鱼的年产量在持续上升,苗种供不应求,2000-2003年生产三倍体湘云鲫(鲤)6.95亿尾,累计新增产值19.38亿元,新增利税4.95亿元。近两年湘云鲫(鲤)的生产又达到5.5亿尾,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养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创新无止境。在刘筠院士领导下,课题组获得了在体型、生长速度、抗逆性和繁殖力方面都有改良的新型四倍体鱼、在体型和肉质方面有改良的多种新型三倍体鱼以及体形上有明显改良的新型二倍体鲫鱼等,这些新型鱼类虽然还处在研究阶段,但已表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将为人类提供更丰富的蛋白质来源。等到这些新生力量投入市场,“双骄”就要变成“多骄”了。